“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让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建设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是我们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责。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代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以学养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进行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1.当今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认识
虽然中外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关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仍然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马克思被世界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
由于各种不同思潮的影响和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虽然有个别学生抱有兴趣,但普遍存在着轻视甚至比较逆反的现象。这门课很容易沦为学生混学分、求及格、不过脑的课程。
作为教师,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坚定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应当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探索多元化创新型教学,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学习和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教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2.教学改革切入点的探讨和实施
历经多次相关课程的改革,在高校课堂中,高校教师既要坚持把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职责,同时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本课程的学术性、课堂讲授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使本课程化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经济学流派和人生目标与学生进行更有互动性和深刻性的学术讨论,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口服心服。
我们所倡导的多元化、创新型教学设计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丰富多样、方便可行的实践基地。走出校门,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明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更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活学活用。
目前,我们已经发掘和联系了几十个相关的馆所和场地,包括相关博物馆、人文实践基地、名人故居、开发区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都安排课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计入最后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和丰富相关视频资料库。对于相对比较枯燥的理论讲解,补充生动而切合主题的视频影像资料,会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好的接受和更深的理解。最近几年,我们配合每一章节都收集和播放了相关影像资料,并做到实时更新,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举办专家讲座,提高课程的学术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具有学术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科学。我们有意识地请进多位专家教授,为学生举办主题讲座,其丰富的学术性、前瞻的研究思路和知名学者的个人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课外内容,提升了课程的学术性。实践证明,这类尝试深受学生的欢迎,对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中相关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4)利用现代沟通方式,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随着现代沟通方式的日新月异,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发生了各种变化。我们通过“易班”、QQ、微信等平台,以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的方式,实现师生沟通无极限,建立了和谐而互信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主动接受和学习新生事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3.创立学养结合的新模式,探索思政课程新路径
所谓的学养结合新模式,就是要将以上两条由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甚至不同理念的教师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下,同唱一首歌,共谱和谐旋律。我们完全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党建、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努力以学带养,以养促学,学养结合取得更好效果。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相关尝试,将思想政治课堂中相关内容,结合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参观考察)、教师个别辅导、影视观摩等各种途径和方法,共同设计,全盘考虑,使两条线索互相促进、各取所长、有机结合。
高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这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长期努力探索,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寻求一套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时代性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程在帮助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核心价值观、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真正获得课堂教学及日常培养的最佳效果。
作者:陆向荣 来源:求知导刊 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