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研究

2016-08-08 16: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以宁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心理和社会心理、政治选择和路径选择等角度,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的现状、特点、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按照整群抽样方法,调查选取了38所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3份,回收率为94%。充分考虑了问卷发放的年级分布、专业分布和群体身份分布。

 

  大学生对国内政治较关心。无论是对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有一半左右受调对象(54%/50%)选择了一般关心,不足一半选择非常关心。关注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内政治中的社会民生”“政治决策”“民主政治三方面,共占84%;国际政治中的关注点则呈现均等化现象,军事形势”“中国国际地位”“外国对华政策领导人选举关注度近似(分别为29%/26%/24%/19%)。这说明受调对象有明显爱国主义倾向。此外,还存在国内政治低度化——社会民生类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国际政治宏观化——更多关注时政事件现象。

 

  新媒体成为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主要方式。调研显示,新媒体成为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的主要方式。其中网络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自媒体(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为主)的新媒体比率达到了60%;而传统的电视和纸媒只占了32%。可以预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大学生使用习惯的改变,新媒体将会占据更大比重。

 

  大学生政治思考能力有待加强。以政治关注为自变量的三个维度中,有过政治意识内化的大学生占71%,其中有43%的大学生思考过未来政治发展问题,但表示没有答案。近三成大学生对国家未来政治发展没有明确的思考。由此说明大学生政治意识急需正确引导。

 

  整体来看,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度处于中度稳定状态,在政治关注中又对低度政治较为关注。这种状态与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相一致,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心理卷入程度较低。

 

  主要特点

 

  调查显示,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存在四大特点:

 

  政治关注和参与积极性高但参与度不高。调查显示,57%的青年学生对政治参与持积极态度,其中积极主动参与的占20%被动的但还是很认真参与的占37%,可见青年学生对于政治参与认知的主流是积极正面的。但主动性不足,仅有36%的受调对象有过政治参与经验,其中50%为主动参与。说明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和参与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政治关注和参与以组织化活动为主,但网络化参与趋势初现。研究表明,68%的受调对象通过学校组织”“社团组织参加政治生活,分别占41%27%24%的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参与政治,仅有8%的学生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组织化活动仍是青年学生政治关注和参与的主要途径,但网络参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趋势,政治参与渠道的多元化趋势初现。

 

  政治参与的效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从政治参与必要性维度看,81%的受调对象认为很有必要有必要参与政治,分别占62%19%。从当前参政议政的机会和途径维度来看,61%的受调对象认为较多或一般,39%的受调对象认为存在不足。这种机会或者渠道上的需求反映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空间很大。政治影响职业维度从毕业后是否有意愿从事政府机关公职人员的选项来看,64%的受调对象具有较强的意愿,非常想”(18%)“顺其自然”(46%),加上还没想好”(18%),可以预测对于政治参与的高级形式——从事政治类工作,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着较浓厚的兴趣。

 

  现行模式对促动青年学生关注和参与政治吸引力不足。课题组选取思政课堂教学和党团组织活动为两个变量,考察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预期和评判。在思修课之于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的作用选项中,42%的受调对象认为作用一般23%认为只有一点点作用9%认为没有作用,认为有较大作用的为26%。大部分受调对象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内容与形式脱节的问题,表现为:形式的泛化23%的受调对象认为流于形式,没有效果35%的对象认为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兴趣”;活动供给不足,19%的对象认为组织活动次数太少”;参与动力不足,20%的对象认为组织的生活与学生实际和利益关系不大。研究显示,大学生对组织化政治生活和政治教育引导有较大的渴望和需求,现有途径不能完全满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政治引导模式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

 

宁波大学生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研究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当前宁波大学生群体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关注和参与意愿强烈,参与能力有限。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政治主体群体,对于在政治生活中能够发挥作用具有较强的意愿;随着我国民主进程推进,青年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更强烈。然而这种意愿和他们的能力并不匹配,受限于主客观因素,大学生在政治分析、政治表达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关注和参与目的性强,政治责任感有待提高。宁波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动机有较强的利益驱动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在利益驱动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都会兼顾,但个人利益居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政治关注和参与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 关注和参与敏感度较强,行动性不足。大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的特点,热衷于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政治热情也较容易被激发。在这种敏锐度和热情被提升和激发后,大学生却在协调、统筹、联动和整体性上存在缺乏体系性和体制性的问题。单一的政治参与活动无法满足大学生在政治关注和参与上的个性化需求。

 

  关注和参与情感度高,理性化程度低。大学生群体政治关注和参与表面看比较积极,但是从实效性、功能性角度来看,存在着参与热情高,参与实效低;盲目参与多,理性参与少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大学生处于迈向成熟的过渡期,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会产生非理性膨胀。他们对政治生活和现象的解读和分析还缺乏知识上和理性上的不足,政治认识和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是误解。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政治关注和参与行为行动力不足,无法充分表达政治意愿,或者政治意愿无法通过现有途径得到实现,以致产生非理性参与。

 

  参与需求旺盛,参与渠道和效能不足。一是各级各类政治组织,尤其是青年工作部门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认知存在不足,活动设计、组织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二是学校的政治教育、思想引导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想引导需求。

 

  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分析,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加强大学生群体政治关注和参与。

 

  提高认识,重视大学生政治关注和参与工作。中国的改革进程呼唤每一个社会成员确认自己的公民存在,拥有与自身政治担当相匹配的参与意识,主动和与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共同呼吸的新型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提高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引导和培育的重视程度,从现实出发,以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导向,积极拓展思想引导的新模式。

 

  高校应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高地,应当建立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规范其参与政治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首先要重视课堂建设,把思政课程的学习,同三下乡等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了解、吸收并最终运用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其次,高校教师应避免自身角色定位的扭曲、错位、误解,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尽可能地深入、细致、扎实、有效。此外,高校和社会应当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主人翁意识,摆正他们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方向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通过制度手段优化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现状,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参政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共青团工作载体与活动安排,进一步将其制度化、常态化,从而形成品牌,扩大影响,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机制。比如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能有效引导青少年直接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达利益诉求;依托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可以吸引最广泛的青年直接在网上发声;通过智慧共青团系统,建设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应用体系,便于青年即时反映诉求、参与组织活动;通过开展社团建团、互联网行业建团、楼宇商圈建团扩大共青团的组织覆盖面,让更多青年参与到团的组织生活中来。针对当前大学生政治表达渠道不畅的特点,应该积极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交流与沟通。

 

  注重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必须向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建立长效联动机制转变,这就要结合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参与活动,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容更多样、形式更灵活。可以尝试让当代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社共建、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城市建设与规划、民主监督讨论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中去,了解社会、收获阅历、增长才干、提升学养、有所收益。

 

  作者:鲍娴萍 王静 徐炜 来源:中国共青团 201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