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与人的结合,特定政治通过政治教化传播特定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个体,通过社会个体的接受和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政治人格;面对特定的政治教化,社会个体的政治内化具有选择性。政治教化与政治内化的统一性即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取决于政治科学化的程度,政治科学化的程度又取决于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政治是对社会整体的有组织进行管理的权力活动,国家政治是目前人类社会的主要政治表现形式,仅就国家政治而言,它与国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国家政治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国家整体利益由国民个体利益组成。整体利益具有超前性和广泛性,个体利益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国家整体利益与国民个体利益的统一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能够充分保障国民个体利益的实现;一是国民个体对现行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的高度认知能够促进国家整体利益的健康发展。创造这两个必要条件是国家政治正常运行的前提,通俗而言,就是实现政治与国民的融合,从理论角度讲,就是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当今正逢网络信息化时代,世界政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平民百姓,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也随之更为丰富,因此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应得到国家政治即政党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美国著名的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我国学者普遍强调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逐步学习接受现有政治制度、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并决定努力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过程。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我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体系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引导社会个体政治心理、规范社会个体政治行为、塑造社会个体政治人格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关系着国家政治的稳定与巩固,甚至关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的存亡。人们的政治行为产生于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由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构成。对于一个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政府就没有权威,法律就无人服从,税收就无人缴纳,政治就不稳定。而对于一个政治集团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纲领就无法实现,领袖就无人追随,它组织的政治活动就无人参加,甚至会遭到社会成员的反抗。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础,也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社会功能的关键环节。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解析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教化与个体政治内化的互动,二者互动才能保持政治文化的活力。政治教化是指特定的政治体系将自己的政治要素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向社会辐射以影响社会个体,并形成特定政治文化的过程。统治集团是政治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也是政治文化最坚定的捍卫者。
政治教化伴随着政治而产生,任何政治集团在争取、建立和巩固其社会统治地位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它。政治教化的作用形式在社会制度质变与量变的不同阶段是有所区别的。社会制度质变过程中,政治理论、思想及观念被社会成员认知的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向社会宣传和揭露旧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性,颂扬新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同样,面临将被推翻的统治者则极力为其统治加以辩护,贬斥新的制度,这仍然凭借其政治教化来完成,必要时甚至采取武力镇压以支持其政治教化。在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即量变过程中,由于特定政治体系掌握国家政权,具备完善的政治教化系统,该系统的运转使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并自觉参与和推动特定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教化的功能
政治教化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来完成,它的功能分四个基本方面:
1.灌输功能:政治教化将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政治思想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不断向国民加以宣传,造成社会舆论和一定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使国民从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向特定的政治倾斜,奠定特定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基础。
2.转化功能:通过政治教化,使国民认识到旧政治思想及制度的腐朽性,明确新的政治思想及制度的合理性,从而放弃旧的政治观念而接受新的政治信仰,确立特定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3.调节功能:政治教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的社会利益关系,维护杜会的政治稳定。一方面,调节政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增强政治集团的统治力;另一方面,调节政治集团与国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国民的凝聚力,维护特定政治文化的正统地位。
4.激励功能:政治教化利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诱因调动社会成员对特定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各种典型,同时削除各种消极因素,推动特定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政治内化的功能
政治内化是指社会个体将政治教化的内容加以接受、吸收并内化为个体政治素质的过程。社会个体是政治文化的受众和载体,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个体政治内化是对政治教化的呼应,社会个体面对全面深入而持久地政治教化,通过接触、接受、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素质,完成教化与内化的对接。政治内化的功能是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集中表现为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人格三个方面。
1.政治心理:社会个体在政治内化过程中对所有社会政治要素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
政治认知是对特定政治体系实际给予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主观反映。政治情感是政治认知的延伸出来的情感倾向性。政治价值观是公民评价特定政治体系是否科学的价值取向,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个体认识权力本质的过程,是政治心理成熟的标志。
2.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的活动表现,如行政、立法、司法、决策、投票、选举、集会、结社、演讲、罢工、示威、游行甚至武装斗争等。特定政治引导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成熟化,目的在于要求社会成员实施理性的政治行为。
3.政治人格:政治人格是指个体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一致性的外在表现。健全的政治人格是成熟的政治心理与理性的政治行为的统一。
通过政治内化,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政治人格,政治内化的程度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的水平。
三、政治社会化的属性解析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与个人的互动的过程,政治教化与个体政治内化是该过程的两个环节,前一环节由政治体系驱动,后一环节由社会个体自主运作,政治文化紧密衔接两个环节并形成互动,这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运行。
(一)政治教化的排他性
特定的政治不希望有来自于社会个体的反对或排斥,也不愿意社会个体接受其它不同类别的政治文化。特定的政治生成特定的政治教化,特定的政治教化以维护特定政治和特定的政治文化为己任,特定政治教化的这种维护特定政治文化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排它性。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新的政治体系未确立统治地位之前,要向国民表明它至少是代表大多数国民利益的,确立统治地位后,要将自己变为国家利益的唯一代表。国家利益的构成是多层面的,但国家的安全利益、统治集团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利益总是突出和优先的,这些利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政治教化也必然具有排它性。
其次,任何取得统治地位的政治体系所依赖的政治思想都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独立性。政治教化的目的是将特定的政治思想灌输给国民,形成政治文化,该政治文化的外围界限取决于特定政治思想的系统性和独立性,这种系统性和独立性强化了特定政治教化的排它性。
再次,特定政治确立统治地位是由具体的国情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传统的政治文化就是国情。其政治理想不得脱离生产力水平,其政治文化不得与传统政治文化格格不入,特定政治必须从中找到自身的合理性并不断加以强化,否则其统治就不能延续下去,其客观合理性越强,其排他性就越明显,那么政治教化的排他性也就随之增强了。总之,特定政治教化的本质属性是排它性。
特定政治教化的排它性是为其政治体系的独立性服务的,独立性的存在要依赖于特定政治的合理性即政治科学化的水平,政治体系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又要看它传播的政治文化是否是进步的。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进步的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出来,是多元政治文化交互作用相互借鉴的成果。因为只有多元政治文化才能包容特定政治文化的排他性,消除特定政治文化的科学局限性,帮助政治体系全面科学地认识权力的本质,把握政治运行的规律,也是推进政治科学化的唯一选择。
(二)政治内化的选择性
因所属阶层、政治集团、民族、社区、职业、文化差别、价值模式、政治认知、政治兴趣、政治态度、政治经历、政治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个体政治内化呈现出多样性。因社会个体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每个人的政治内化又具有阶段性。同时,社会个体的特殊利益总是要通过他对社会政治的态度与倾向表现出来,社会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判断特定政治是否进步与科学的标准不同,即政治价值观不同,然而社会个体的政治内化都有要求政治科学化的相同的内在追求,人们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吸收政治教化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这种内在的选择性是社会个体政治内化的本质属性。
个体政治内化的选择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自主性。每个人既生活在特定的国家政治文化内部空间里,又同时存在于世界多元政治文化的外部空间里,尊重社会个体的主体性才能通过社会个体的政治内化完成对多元政治文化的选择和过滤,整合为具有生命力的国家政治文化,推动特定政治文化的自我调整。尊重社会个体的主体性才能有利于特定政治引导社会个体形成成熟的政治心理、理性的政治行为和健全的政治人格,有利于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孙洪铁 来源:理论观察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