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主要面临两个瓶颈: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民经济素质的相对落后,“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两把钥匙。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家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新的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接连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大政方针。这些政策立足于当今中国现实,成为指导中国走向小康社会的罗盘。
一、国家的系统要素组成
在国际政治的视野中,国家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各自具有自己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具有国际政治行为能力的国家,参与国际的合作和竞争,维护国民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各子系统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功能不同,可以把国家分成六个子系统。第一,资源、环境子系统。以国土为依托的资源、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子系统。资源、环境满足了国民对物质资料、环境的需求以及国家建设、安全保障的需求,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立足点。第二,生产子系统。国家的生产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国民自身的种族繁衍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前者是国家组成的硬件,是国家必不可少的部分。后者为前者的存在提供基础,是整个国家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第三,科教子系统。科技开发和教育是国家组成中的两个辅助系统。科教系统对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加具有巨大的影响,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整合子系统,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在政党政治开始以后,政党也是国家整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系统,国家的各个子系统才能协调发展,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第五,保卫子系统。国家的保卫系统包括司法和军队两大子系统。第六,社会子系统。市民社会由阶层和组织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构成了社会系统。其中,决定社会子系统运作稳定与否的关键在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社会子系统是其他各子系统存在的基础,也是其他子系统存在的目的和归宿。
国家六大功能子系统的主体是生产子系统,基础是社会子系统,科教子系统是辅助子系统,是生产子系统功能的倍增器,保卫子系统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运作。
二、国家各子系统运作的机制
国家发展就是自身实力的增强、自身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提高、生存能力和国际行为能力的增强,集中表现为国民生活水平和安全感的提高。
从国内层面来讲,国家各系统运作的本质就是,生产系统把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物资能量转化为国民能够利用的物资能量,满足国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子系统正常运作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国民通过生产工具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资和能量加工成人可以利用的物资和能量,并通过再分配满足科教子系统、整合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保卫子系统等各子系统的需要。在这些人工能量和物资的支持下,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生产子系统把转化来的物资和能量提供给其他子系统,废弃物回归物资环境子系统,构成一个循环。如果生产的物资和能量与国家整体消费的正好相等,也没有超出资源环境子系统的供应量和负荷量,国家就会处在相对静止的良性循环状态;如果在科教子系统的支持下,生产系统不断升级,提高物资和能量转化的效率,产品有剩余,而资源环境子系统没有因环境污染破坏或资源不足而消耗掉过剩产品,国民和各子系统就会得到更多用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国家各系统就会进入真正的良性发展状态。
从国际层面来讲,决定国家发展的因素就增加了一个:国家在产业转移链中的位置。在国际政治视野中,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产业转移链连接在一起。国家利益的实现不只决定于国家自己经济规模的大小,而且还决定于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链中的位置,国际体系的经济剩余要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在国际产业转移链中位置越高,分得利益越多。在国际体系中,产业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扩散,由一国向另一国转移。技术的发明国在产业转移链中的位置最高,依次类推。处于产业转移链高端的国家由于拥有知识产权或拥有效率优势,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因而也就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把注意力瞄准了经济剩余积累,世界主战场转向经济领域。在国际经济战中获取更大份额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因此,现在各国都充分重视科教系统的地位,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抢占科技制高点”,(颜声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顺应国际利润分配的“无形之手”,实现经济剩余的高速积累,从高端保证国家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所以,如何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占领国际产业转移链的高端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
三、中国现实与应对之策
当前,中国发展主要面临两个瓶颈: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民经济素质的相对落后。对前者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威胁。首先,来自社会子系统的警告。现在我国“基尼系数在0.458%以上,而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调查则认为中国2003年的基尼系数是0.53%左右。中国现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高达6倍,居世界第一。”(《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11期,第6页)地区落差也十分巨大,社会不和谐之音很多,内部张力已经很大,威胁到国家建设所需的社会稳定。中国历史的循环周期规律值得我们警醒。其次,国内资源、环境的限制。中国很多原材料已经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巨大负担,资源、环境子系统的限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短板”。国内各子系统的不和谐之音值得引起我们的警醒。二是国际威胁。台独势力的发展有可能把我们拖入一场国际战争,打断中国发展进程,我们要多方做好准备,避免落入由此引起的发展陷阱。
对于后者的威胁主要是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相对落后,前沿科技与世界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更是中国的“软肋”,高端产品缺乏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军国际产业转移链高端的障碍。
面对这些瓶颈,中国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首先,中国要坚持发展的根本:谋取经济剩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清除经济发展的障碍,打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通道,为获取更多经济剩余奠定基础。其次,消除打断中国发展连续性的潜在因素。针对国内因素,要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两把钥匙。第一,要抓住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协调地区之间,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第二,要协调社会内部矛盾,但不要简单运用财政转移手段缩小吉尼斯系数,偏离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要在保证经济剩余增加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的社会,建立“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的社会,建立“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社会。最终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针对国际因素,中国也应当贯彻“和谐”的精神,融入国际社会,利用国际社会的力量消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不和谐之音,遏制台独,引领世界和平的航船,保证国家和平发展。
总之,“以教育为先行,科技为先导,经济为基础,国防为后盾,资源和外交为保障的原则”(黄硕风著:《论国家盛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通则,这能够保障积累国家发展的硬件。针对中国今天的现实,“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两大战略的提出是及时的,否则,国家硬件积累过程的连续性就难以保证。
作者:徐长春 张慎峰 来源:理论前沿 2005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