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中国政治民主化

2016-06-03 14: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最高理想。当今世界已有一些国家的政治迈入了民主的行列,然而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处在集权主义或权威主义的统治下。政治上已经进入民主阶段的国家怎样使民主发展的更加完善,处在不民主阶段的国家怎样实现民主,这些都是政治学领域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之路又将去向何方呢?笔者下面从浅析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现状、从经济和文化角度简析中国政治民主化现状的成因、针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这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 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已30余年,人民的物质愈发充盈,人员流动自由,市场经济的成果已普惠于民。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原理 ,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后便会追求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在政治诉求方面希望对国家和政府的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需要为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表达找到有效的渠道。

 

尽管我们国家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总体上还是缺乏民主经验。简而言之,民主要解决的是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保护公民的利益,限制国家的权力。中国的民主具有多重任务:首先,保障人民权利。以广东东莞的发展为例,东莞曾经是个落后的小渔村,靠自己的那点土地,养不活所有人,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外来投资大幅增加。

 

为了生存,东莞人开始敢为天下先,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金,率先发展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穷则思变。但要有制度的前提,必须能保障大家的权力,这是根本的问题。第二个任务是集中民智、民力办大事。因为我们是起步落后的国家,仅仅依赖自然性的发展远远不够,需要战略性、跨越性的发展,这是中国的现实。义乌最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像奥尔森说的强化市场性的政府是最有效率的。中国跟西方制度之所以不一样,关键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发展阶段、条件所决定的。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以上规定确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原则和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从现状看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在党内民主、政府民主、司法民主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距离真正的人民民主原则相去甚远,由于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人民管理文化和经济事务的权利在很多方面尚未得到真正的实现;全民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蔓延、滋生;司法制约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也尚需扩大。

 

  二、 中国政治民主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下面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浅析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之所以呈现出现有形态的原因:

 

  ()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改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政治改革为前提和引导的。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包括行政机构,行政法规,领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调整现有的部分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社会稳定是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后的几大改革为例:一是改的是党政一元化;二是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政府管行政,留出经济活动交给人民;三是简政放权。研究深圳问题的中美学者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间的相互竞争,这也是中央放开地方政府手脚的结果。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分出哪个先哪个后,哪个改了哪个没改这个问题,正如80年代初只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防止社会震动。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一步,都将唤醒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也在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进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言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物质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要求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治民主化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犹如母子,文化为母,政治为子。所以,一国的民主政治模式必然具有本国国情(经济、文化渊源等)的内涵。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要求我们在民主模式的选择问题上按照现有国情,对少数敌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加以区别对待,于是产生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

 

  首先,现阶段文化要求在广大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在旧中国,各族人民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几乎没有人权和民主可言。尽管封建社会有过贤良的君王,但国家的命运仍然是很偶然地承载在统治者个人身上,此种民主实际上是封建专制是少数人的民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经济上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政治上人民居于统治地位,文化上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统治阶级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就决定了在民主模式上选择只能对人民这个主体实行民主,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行使管理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国家和社会事务等的各项权利。这种民主模式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影响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要求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除主体的公有制以外还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还有其他腐朽文化的存在。特别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因素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碰撞和冲击,使人们的社会需求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多元化倾向。

 

封建腐朽文化残余仍然继续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影响,西方敌对势力也想抓住这一时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文化演变,企图消除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这些都形成了今日文化碰撞、价值多元化的局面。以上文化现状要求我们在选择民主模式上必须有专政的一面,对别有用心的势力和不良文化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消灭。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削减腐朽文化错误思想借以滋生的土壤。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要求在合乎国情的前提下,需要民主模式实现的形式上尽量的灵活多样化。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大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建立起来,要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反映在民主模式的实践中就是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民主形式。一是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唯一既能体现民主又能做到集中、有效快捷的民主实现形式。

 

几十年的时间证明这种形式在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上具有很强的有效性。二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使有内涵与民主党派之间求同存异,并建立了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三是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由我国多民族国情决定的,各民族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民主模式的实现形式上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各民族实际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区域自治,最大程度实现和谐稳定。

 

  三、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几点建议

 

  ()中国改革的当务之急仍然是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夯实政治改革物质基础,继续发展经济仍然是第一要务。

 

  中国的改革是由贫困逼出来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成了当务之急的主要任务。

 

  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线和政策在实践中收到了奇效。中国近30年来取得了经济腾飞的举世成就。经济改革为首要任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的重要性便退居其次了。有两位美国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经济和政治民主进程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看法:普遍的贫穷破坏了任何形式的政府的根基,使民主政治几乎无法实现,而且是产生不稳定的持久性的原因。”“如果人们承认这种关系,那么显然促进教育、识字率、大众传播、工业化、经济发展以及都市化,就会产

 

  生更大的政治稳定。

 

  中国的改革正是因为顺应了客观规律,首先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为今后国家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扩大基层民主。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政权的主要支持者特别是农民、工人等基层人民的政治诉求更不容易忽略。以农村为例,中国宪法确立了工农联盟的原则,但总的来说,中国农民群体收入最低,文化水平低,生活状况也相对较差,大多数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村民委员会管理农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委会人员的素质,多数农民几乎没有参政议政的条件。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没有什么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也没有组织机构来专门管理他们,人民的不满要得到发泄,国家会能不能给公民提供这一页的途径和渠道就要看政治体制的作用。

 

  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一方面,能够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够积累经验,为今后发展直接民主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扩大基层民主,符合社会自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人民群众通过村组、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实行多种形式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基层民主的不断扩大,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给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不宜在现阶段进行竞争性选举。

 

对于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首先坚持三统一,在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扩大参与,加强监督,但不能在现阶段进行竞争性的选举。这并非否认选举制度的价值,在民主政治中选举制度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现阶段发展决定了选举不能是竞争性的选举。现阶段是社会矛盾多发易发期、工业化转型期。

 

初步研究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会发现在这个阶段即使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有的竞争性选举制度安排基本都失败,而且是难以为继,最后被废除。因为这种选举制度是把社会矛盾公开化、尖锐化 来获得政治资源的一种效益。像法国、德 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在这个阶段都不是采取现在英国、美国这样的制度。

 

  笔者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应该是参与协商监督,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工业化阶段这个才是符合我们全民族 的最根本的,最长远的利益的负责任做法。

 

  作者:李安琦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5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