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2016-05-23 1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近十年(2005-2014)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重要概念、个体与群体心理、政治事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探讨,促进了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成熟与发展。

 

我国的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引进和借鉴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创的,大致经历了恢复、初步发展、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随着核心价值、公平正义、幸福指数、满意度等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也兴起了一轮热潮,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本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2005-2014)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

 

  1 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者探讨的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包括政治心理学的定义、体系、研究对象、范式、方法论、作用、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是推动政治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科学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扩展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1.1 政治心理学的内涵

 

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定义在学界没有分歧,但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郑建君认为,政治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学与心理学领域中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互影响。

 

同样,季乃礼也认为,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这都改变了以往将政治心理学简单理解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政治,强调了政治学与心理学这两种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当今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1.2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这一时期,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作用或意义阐述最全面、最深刻的是学者季乃礼。季乃礼分别探讨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方法论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政治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评判社会的标准(心理需求),且能够补充和修正一些重大的政治学理论;从现实意义来说,政治心理学研究能够预防社会危机发生和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方法论的意义,主要在于政治心理学研究给传统的政治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对政治心理学研究意义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政治心理学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

 

  1.3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郑建君认为,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群体与组织、社会与国家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季乃礼则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认知和政治人格,并认为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沈传亮则批评以往学者只重视政治心理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却忽视了政治行为对政治心理的影响,认为应该要做到两者兼顾。在政治心理学研究方法上,郑建君将政治心理学研究方法路径总结为三种:理论性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实证性研究方法,并认为新兴的认知神经技术将会成为未来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国内学者在政治心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所做的探讨和反思,有助于国内政治心理学的成熟。

 

  1.4 政治心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李蓉蓉指出了当前中西方政治心理学研究存在的困难,包括缺乏科学的逻辑起点、针对性强而普遍性弱、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研究方法的局限,并认为只有为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以及将政治心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才能走出困境。尹继武则澄清了政治心理研究只是关注非理性因素的误区,从政治心理学发展进程出发,表明了政治心理研究中的心理不仅是非理性的体现也是有限理性和理性的体现,并认为中国的政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性。文化政治心理学的路径应是方向之一

 

季乃礼介绍了美国政治心理学学科名称的由来、教材、课程、期刊、组织和学科训练等方面的情况,揭示了国内在该学科建设上的差距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郑建君则提出了我国政治心理学发展需要遵循学科建设与交叉合作相结合国际融合与本土构建相结合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三个原则。这些从不同层面提出的对策或建议对我国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政治心理学重要概念的研究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研究要借助于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来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包括人格、认知、态度、情绪、价值、认同等。国内学者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丽萍研究了政治心理学中的政治态度,她对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结构和基础、态度的改变、态度的结果以及态度的测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人们对政治态度的认识提供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视角。不仅如此,她还研究了政治情绪,揭示了情绪的信息价值、沟通价值和适应价值,并认为,情绪常常成为理性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尹继武进一步探讨了情绪与理性的关系,认为情绪与理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情绪理性研究有助于重构国际政治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魏万磊则探讨了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他较为全面的揭示了政治人格理论的起源、类型、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并认为需要正确认识人格在政治关系研究中的作用,既要反对人格决定论,也要重视政治中人格的影响。苏曦凌则深入分析了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政治认同形成的结构性因素以及政治认同提升的过程阶段。薛洁则深刻阐释了信任与民主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揭示了民主的信任与不信任的悖论:一方面,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对统治者不信任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民主制度的维护与完善又离不开信任。

 

  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基本概念的阐释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思辨,而是更多的与经验、实证研究相结合,着重探讨心理因素对政治决策、国际关系、制度建设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政治稳定、腐败等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心理层面提出解决现存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表明国内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已逐渐关注中国现象、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更加重视理论的运用和创新。

 

  3 个体和群体政治心理的研究

 

  政治心理学研究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既研究群体的人,也研究个体的人。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个体主要包括政治领导人物、历史人物、政治学者等,而群体则包括重要群体(党员、公务员、大学生)、特殊群体(贫困者、移民)、和新兴群体(私营企业主、志愿者)等。

 

  3.1 对个体政治心理的研究

 

张全义以乔治·布什做为研究对象,从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工作经历三个方面对布什的人格形成和培育进行了刻画,并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实际上是布什政治人格的真实反映。张清敏则对比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政治人格的差异,从信息处理、开放性和与约束的关系三个维度对两位领导人物进行了比较,其结论是,毛泽东属于讨伐型或战略型人格,而邓小平则属于机会型或实用主义型人格。

 

萧延中、曾子墨则分析了毛泽东晚年的政治心理,指出他拥有的死亡意识幸存者的心理是其频繁发动政治运动的重要原因。杨玥则以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为蓝本,认为相似的家庭背景、童年的爱好、集体农庄和大清洗对童年的影响使他们具有了相似的政治人格,并进而使得两人在改革的思路和对国家治理的方式上也极为相似。

 

  3.2 对群体政治心理的研究

 

  徐彬分析了官僚的政治心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指出官僚的本质是追求本集团、本部门和个人的心理效用最大化,官僚组织自我防御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极大地阻碍作用。林文泰则分析了农民群体的政治心理,分析了党如何保持和提升在农民群体中的认同感,认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根本条件。韩晓宁、吴梦娜则以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政治参与的情况,他们发现,政治心理各要素与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媒体接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更能影响政治参与。

 

  4 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层次并未仅停留在介绍西方理论这一层面,已开始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连接,并进行了本土化的理论挖掘和探索,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不断拓展,一些研究成果也逐渐运用于实践当中。

 

但是从总体上看,政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范式、路径和方法;研究内容过于偏狭,对政治人物、政治群体、政治事件的挖掘还不够多、不够深,如对政治人物的分析局限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少数领袖人物身上;研究的方法也过于单一,表现为缺乏经验与实证研究,尤其是统计、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还比较低,很多研究成果无法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运用于实践。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推动政治心理学的发展,一方面,立足本国的政治实践,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外国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余珊珊 来源:科技视界 2016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