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应

2015-09-28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反思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弊端,尝试实践“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实施“问题教学法”需要创建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问题教学法”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尝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尝试“问题激发——自主学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珲论思维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问题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将课程内容问题化,把材料中定论形式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问题”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自主学习,变教师单维度讲授式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课堂。问题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解决的欲望。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使处于问题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通过自主探究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达到“将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学效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做法是:
  1.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章为教学单元,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充分消化提炼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按其逻辑构成关系设计成问题。
  2.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授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研究型问题交给学生。
  3.学生自学寻找答案。以问题为动力推动学生看书学习,反复精读教材,把握原理,掌握知识,通过自学探究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4.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型问题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课内到课外广泛搜集资料,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论证,找出有说服力、有创见性的答案。研究型问题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小组讨论,全班发言交流,对某些研究型问题展开辩论。
  6.教师把握学生发言辩论的过程,将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注意倾听,观察动向,控制课堂秩序,并适时插话启发点拨,从而创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7.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做出肯定性的小结。小结是指导性的,力求简单清晰;对那些教学难点问题和新的基本概念,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对那些研究型的辩论题,教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与学生的看法不一致,千万不可用教师的观点“统一”学生的观点。强行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以便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论据。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章时,按教材内容逻辑构成关系提炼出五个问题,还设计出一个“研究型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拿到问题后,通过积极自主地学习,认真地通读教材,深入思考,再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基本上自主解决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又经过教师简单明晰的小结补充和适当讲解,便顺利完成了这一章的教学任务。
  我向学生提出的研究型问题是:联系我国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探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研究型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主动地跑到图书馆资料室寻找课程资源。有不少学生还阅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书,广泛搜集资料,希望能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论据。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发言,每个小组推选出1—2名代表参加全班辩论。由于准备充分,辩论一开始,学生的发言就找准了问题的核心。一个学生发言说,从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这篇文章中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和实践相平行”,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理论和实践同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论证作用、科学的解释作用、理论的说明作用。”另一种是“理论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预测或预见作用、前导作用。所谓理论的先导作用,是指科学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可以相对领先走在实践的前面,充当行动的前导,引领实践朝着正确的方面行进。这位学生的发言刚一结束,一下子引起十几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第二位学生发言说,我认为,理论对实践作用的性质和功能,最主要的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比如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理论为先导,引导着中国人民一步步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用“一国两制”的科学理论为先导,先后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我们坚信,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科学理论为先导,一定可以指导着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台湾与大陆的完全统一。第三位学生发言说,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全党全国人民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先导,一定可以在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理想。第四位学生发言说,******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理论的先导作用。因为,只有用先进的文化教育、武装群众,只有用先进的生产力作先导,才能最有利于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第五位学生发言说,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实质上就是要重视发挥科学思维方法的先导作用。因为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可见,方法应是知识的灵魂。知识理论是死的,方法是活的,知识理论发挥作用的实际效果如何,全靠科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特别是科学方法的先导作用。

  二、“问题教学法”的教育价值取向
  1.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通过积极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学应当考虑教学生“如何积极地思考”,当学生解决了一个个具有智力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从事的就是积极思维行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把运用“问题教学法”作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问题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习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学生在研读教材、自学思考、求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依赖课堂、依赖教师的惰性减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学能力。
  3.有利于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情感体验将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引入到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经历自学和探究的活动过程以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亲自去观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段话深刻而形象地告诉人们亲身体验的重要价值。
  4.有利于唤起学生质疑与批判理性的觉醒。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课堂秩序很好,但学生的思想不活跃,问题意识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把传授知识看成了唯一目的,忽视了对学生质疑与批判精神的培养,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自信,不敢向权威挑战。实施以积极思维为内涵的“问题教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师生对话的自由争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实施“问题教学”需要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据研究表明,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的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而要真正实施“问题教学”,必须首先从教师做起,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1.教师必须树立民主作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采取民主、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质疑问难、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2.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看起来是荒诞可笑的,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大家分享。有人将此称之为“去除思想的车闸”,意在鼓励质疑与创新。如果要求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创意、都有价值才能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质疑、提问题。“问题教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的好奇心,养成自己发现问题与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加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与宽松环境,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征。“问题教学法”要求从环境和氛围上打破“围城”,给学生创设一个“易起反应的环境”,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征,这就需要加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查寻资料和课程资源的时间,自由进行考察和实践活动的空间,自由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虽然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但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熟练的能力。”达到这样的境界,教也轻松,学也有兴趣,才能真正体现出教与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