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2015-09-28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化和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中,既体现着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和时代性,又体现着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正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呈现出其历史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其它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主义者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人类文化。这种文化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优秀成果为科学基础,反映出的是创造者的智慧心灵,更是植根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的缩影,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论的、组织的和实践的基础。正因为它是实践的理论文化,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自然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为人们确立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类能够把美好的社会理想变为现实,它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伟大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发展的理论。它除与上述特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综合格局休戚与共外,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其民族心灵结构和社会理想有差异,国情有区别,走向共产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马克思在与拉法格对话时说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本身已经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的重大变动中应该与时俱进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可能只呈现为同一种模式。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瑰宝,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典型体现。******指出:“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正是由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国文明的特性,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的交流、融合、创新,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

  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中,既体现着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和时代性,又体现着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这种特点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150多年中,形成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其他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模式。开展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比较研究,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内在结构来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体可分为科学理论体系教育和基本原理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教育,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进行的相互联系的教育。它主要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主要的理论框架。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普遍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着之中。以它们为主体,其外延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具体科学的教育。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的与时俱进史,这本身就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案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是指对被实践证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具体原理的教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关于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和社会思维的运动规律、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运动规律、局部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某些具体问题的结论等问题开展的认识性教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理论教育。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局部和细节认识上存在的个别不切实际的非科学因素进行历史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果把未经实践验证的理论神圣化和教条化,就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很多时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采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

  2.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以苏为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背景下,这种产生于特定国情条件下的理论教育实践,曾经成为流行于20世纪前80年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在列宁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原则的基础上,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联共(布)党史》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这些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都具有重大的政治使命。1938年初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百科全书的浓缩,不但是苏联共产党人的教科书,而且曾在世界上以126种文字出版,发行量达4280万部,成为各国共产党人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的或必备教学参考书。这种理论教育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产生于特殊国情中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要将其作为一种世界模式推广,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何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些设想本来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却被与其他已经过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一起被视为惟一的正宗和标准,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和国家都必须沿袭这种模式。即使教育内容正确,也不能够采取一种教育模式,何况其中还有许多不能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的思想理论。长此以往,造成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千篇一律,方式简单僵化,手段落后陈旧,管理体制高度行政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人的思想意识受到直接控制,“批判运动”成为统一思想的惟一方式,而党的最高领导人的片言只语成为判断是非的绝对标准。这种理论观念和思维模式,实质是教条主义与封建主义残余的结合,其结果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僵化和教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给西方敌对势力造成了可乘之机,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又直接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无产阶级政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给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模式的思想理论教育影响甚广,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全社会负责实施,因此,越到后来,思想文化战线的麻烦越多。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贡献。它的教育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它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与前述的两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态有很大的不同。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相对低潮的历史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却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当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努力学习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与德国、俄国等的国情差异,认真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这种结合的开始,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邓小平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迁,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没有把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模式比、神圣化和教条化,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虽然这条道路艰难曲折,但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与解放、建设与振兴的理论指南。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确保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失败,更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了进一步改革与创新的决心。

  4.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特征。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与实践也不相同。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和民族化的进程一致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才会得到显现。这不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求。在具体化和民族化的世界文化趋势下,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律肯定,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历史评价。

  如,当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继承者,也是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反思的结果。在对苏东剧变睁反思中,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迎接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失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照搬苏联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改革,也要加强,决不能削弱,这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文化环境的需要。于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约而同的战略选择。古巴共产党选择的“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选择的“胡志明思想”,朝鲜劳动党选择的“金日成思想”,老挝共产党选择的“凯山·丰威汉思想”等,都是他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地位的同时,积极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以它们为指导思想,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理论成果也是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再如,原苏联东欧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于拥有地理位置之便,原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影响更为直接,并且以此设计和建设本国的社会主义。它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基本遵循和照搬苏联模式,留下了深刻的苏联烙印。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过度意识形态化和忽略文明特性的制约等毛病越来越突出,于是引发了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特别是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东欧国家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探索,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需要改革的问题,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气象。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探索属于“大同小异”,而且未能坚持到底。苏东剧变以后,原苏联东欧地区曾经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失去了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陷入了尴尬的困境。痛定思痛,这些失去政权的政党不能不反思政权失落的教训。虽然失去了政权,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政党仍然坚持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是暂时的。它们一方面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信念,另一方面,又认为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反思中,它们重新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有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俄罗斯共产党在其党纲中就指出,必须遵循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通过议会道路重新执政的摩尔多瓦共产党主席、共和国总统沃罗宁更明确地表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成就感到真诚的高兴,这些成就不仅使我们备受鼓舞,更使我们坚信,资本主义不是国家发展的惟一道路。”研究这些曾经独立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建党路线,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飞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又如,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完全出自其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革命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大多地处亚洲、非洲和拉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它们多处内陆,曾受外敌侵略,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贫富相差悬殊,人民生活条件较差,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国情相似。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认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可能改变社会现实。在这种国情之下,议会道路走不通,只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必要时,它们也不反对与其他政党结成反政府的统一战线。昔日的柬埔寨共产党和今日的尼泊尔、委内瑞拉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便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努力。虽然民主柬埔寨的目标最终没有能够实现,但“跳过过渡阶段立即进人共产主义”和“一举建成共产主义”的认识和宣传留下的灾难和教训,却值得深刻反思。至于今天的尼泊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却也正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争取在本国建成社会主义。它们选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能成功,还有待实践验证,但不能无视它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进行毛泽东思想教育的努力。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有助于我国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深人与改革。

  再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历史进人“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后,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从西方哲学视野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者不同,他们并没有组成某个政党,而是一群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全球化浪潮给资本主义带来的新变化,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受到的必然影响。在“重读马克思”的思潮促动下,以他们为主体,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重新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热”。一方面,他们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在继承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马克思不曾作过的批判,并且肯定和重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唯物史观、“物化”现象、无产阶级意识、人的本质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企图用西方哲学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和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在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上,他们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们的理论在许多时候难免陷人唯心史观的泥坑,削弱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根本变革的意义,具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但毕竟也是一种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绝大多数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宣传鼓动家,但在其思想理论的阐释中,无意中已经进行了理论的传播和教育。

  另外,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也可以被我们参考。尽管严格来讲,民主社会主义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而且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中,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不能相容。但是,民主社会主义却与马克思主义有不解之缘。它们虽然强调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指导思想的多元性,但也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哲学、基督教伦理观、人道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等并列,以此作为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根据。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不允许指导思想多元化。但是,也应该看到,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不但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作为其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在其政治纲领中也还有建立自由、平等、民主、团结、劳动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以取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目标。虽然它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否定共产主义,但也有否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另一面。在分析民主社会主义时,也应该研究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笔者认为,这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对上述现象的否定。既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单一的模式,那么作为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规律的反映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不能把某一地区的个别经验或特殊经验当作普遍经验来推广,而应该允许进行多种方式和途径的探索。进行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功与否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密切关系,充分理解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教育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与时俱进,从实践出发,从国情出发,从世界潮流出发,在理论上学习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勇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