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并借鉴其他的理论资源,在研究当今时代人类实践的重大问题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化、群众化,这样才能够促进、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现实性;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学说,作为被压迫者追求现实解放的思想武器,是在中国救亡图存、渴求解放和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传人中国的,指导了中国革命并取得胜利。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提法自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就一直存在,面对当今社会,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精神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总结、提炼出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是目前我们在理论与现实方面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对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历来就有很多版本。第一种版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另一种版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还有些学者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除了上述一般涵义外,还包括“深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创造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形态,使其包含有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特殊含义。所谓具体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进行哲学概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化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民族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遗产,总结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经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所谓通俗化,就是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畴、原理,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实现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
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指导我们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早期革命时期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就是其最好的证明;现时期存在的但又不易察觉的信仰的失落或危机,如政治信仰的“空洞化”,民族信仰的“极端化”,个人信仰的“反社会化”,这些信仰危机如与社会经济问题交织,由此导致的必然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真正的理解,而强硬地把马克思所提出的理论拉到中国的现实中来指导中国的实践,结果必然会失去了它的一定的功效。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理论的作用,过多地强调了如何结合的过程,注重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史”,变成了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失去了动态性。因此,它只能向思辨抽象方向发展,在理论界引起无谓的争论。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却未引起持久的内在兴趣,在热闹一阵之后,很快就成了一个相当冷寂、乏人问津的理论了。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并不在于争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也不仅仅在于认识论范畴的争辩,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立足于现实社会,如何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使其既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又富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内涵。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指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强调不是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中国传统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内涵与特征。“化”的内容和使命在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通过深人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之中,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风韵,是指从实践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而又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和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现实性构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世界性理论,它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它是在总体上指导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是人类史上的最基本的发展理论,是“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与世界的现代化运动相联系,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更源于对时代性重大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今天,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必须要准确捕捉和回答时代性问题,同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进行反思。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结合起来。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缺乏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往往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视域进行考察,仅仅基于认识论的范畴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涉到更为广阔的视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性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除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之外,还包括西方现代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选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世界诸思潮的关系等多层面的问题”。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文化的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中国人民理解和接受、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又要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思潮起伏、百家争鸣的21世纪整个世界思想的背景中,通过考察它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激荡、论争、互动、交流与融合,多层面地展开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
其次,正确处理“实践版本”和“理论版本”、现实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一方面,“实践版本”是“理论版本”形成的基础。要坚持“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事件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即立足中国现实,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想和命题,丰富观念、知识,逻辑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新形态的理论版本。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中国社会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为主导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不可能局限于既有的经典而产生,更不可能靠改良传统教科书体系而产生,而是只有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才能孕育形成。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实践版本”和“理论版本”是共生的、相互促进的。“实践版本”所体现的实践纲领、策略等虽然具有政治的权威性,但仍须在理论上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等进行反思和验证,提升其理论价值后再指导社会实践。这样,在科学、合理的“理论版本”指导下,“实践版本”才能真正形成和完善。
再次,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辩证思维。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首先要追问中国化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还是满足实践的需要?应该说,从理论上我们要构建和发展一个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理论体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回到了实践的问题上,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当今以至以后社会生活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就要求中国化要从问题出发,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去思考、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也是摆在国人面前的最大的社会实际。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诊释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懈地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契合的全新创造,用发展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最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和建设性的重心转移与创新。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实现重心转移—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今科技革命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从******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合于能为广大人民接受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性的重心转移,是实实在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决不单单是一项文本梳理上的案头上的工作,不是靠摘引文本上的词句抽象地演绎出体系,而是要深人到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起点,理性地反思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从事的基本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全新的理论观念。马克思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