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待性的“中国化”反思

2015-09-28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性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动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性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中国化反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与证明,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科学坚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面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的理论反思既是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现实国情寻找“结合点”与“平衡点”的关键环节。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出场、“结合点”在农村还在城市的问题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升华和论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反思的直接产物,科学合理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合法性问题。建国后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着作同样是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反思的产物,晚年毛泽东放弃了中国化的理论反思的优良传统,才造成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失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首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在理论上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开启的。可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反思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而这种理论反思是以中国化的实践为镜的理论观照、理论发现、理论深化、理论建构和理论创新的统一的基本形式进行的,其中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将其中国化为“精髓”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大智慧。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具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基本特性进行“中国化”反思的具体分析。
  一、科学性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定义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二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辩证法;三是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
  由此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根据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化的实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仅仅由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特性决定是抽象的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历史性的具体化的证明、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和永恒的实践中被历史性建构的,不是相对于我们的经验而先验存在的,而是本身向根源于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经验无限开放的包括我们的经验以及后来者的经验在内的与时俱进,不仅直接观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经验,而且涵融整个人类的包括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与经验。必须指出,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其科学性以无产阶级的解放理论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直接同一来实现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时间间距,因而其科学性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是同一的。历史的发展撕裂了这种同一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容易被教条化为纯粹的理论科学性,20世纪人类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反复证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要将其具体化理解,并以人类的眼光审视其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主义没有抽象的科学性,只有历史的辩证的具体化的科学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这些特点,出现“过时论”等这样的疑问便属于正常的时空反应。在今天,我们的确可以认为“一切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同马克思主义相一致的”。可以预见,随着离马克思的时代越来越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随着历史时空的变幻更需要建构,而且必然是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除了以上所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解释模式外,以“中国化”的实践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科学性的内涵的当代具体化至少蕴含着以下几点:
  第一,自觉吸取和改造人类每一个时代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文化的历史性融合,化为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原则体现的直接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气势,使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时代具有文化的优势与亲近感,能与受众的文化心理与情感交融和谐,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掌握群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规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吸收和改铸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着作如《实践沦》、《矛盾论》等等,构成了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文化生命力将代代相传。
  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取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中国化真正掌握了群众,化为自觉的革命实践观念和强大的物质力量,极大地促进了革命的成功,这本身就是被建构和实现了的科学性。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海纳百川的气概和文化特性。
  第二,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直接源于无产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的根本一致的科学分析,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与人类利益具有根本一致性,因此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现实化与具体化。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认定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但必须注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的,政治立场或政治利益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二者不能等同。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是维护和建设其科学性的最真实的步骤和最好的表达形式。
  第三,始终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推动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原则和目标的历史性具体化,代表和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的科学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寻找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特性与人性的平衡点,实现发展的共享与共享的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原则。
  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的内在冲动就是要转化为实践的物质力量,最终改造现存的世界,因而其实践性是其重要的理论本性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总是由其现实性及其程度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又决定于现实的存在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或者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转化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而现实的历史状况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总是具体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必须具体化,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向与形式、过程与目标、结果与评价等等多方面的结构性要素。总之,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非法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需要正视现实并进行客观公正地理论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经过了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的中国化历史性变迁,这一过程明显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以适应于我们需要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强调历史条件与我们的现实需要,表明丰富而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有可能总是只有一部分符合我们的需要和适应特定的历史条件,其它部分则被暂时搁置。这种情况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如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以解决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则被排除在外;在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外,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形态理论等等则成为被选择中国化的重点,这又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需要和历史条件,解决了问题并取得实效。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符合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历史条件的选择。因此,正是马克思主义适应了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历史条件,因而马克思主义就能成功中国化,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发展成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得以基本实现。认真严肃肃地追问和正确地了解我们的现实需要,科学合理地分析现实的历史状况,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选择、方向、目标等的基本前提。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理论的实践化,而是有选择地实践化,这种选择性实践的成功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调适性和力量。那么,这里的问题是:这种有选择地中国化实践是否与我们通常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相悖?众所周知,列宁就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不容分割。那么,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符合实际的选择是不是就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其实,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体现的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在品质,目的在于防止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的片面、分化和孤立、抽象地理解(这种理解是违反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对马克思主义有选择地中国化同样要求将被我们选中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作完整地科学理解,而且应该把这一理论整体性的观照贯彻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过程中。这恰恰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相符合的,目标在于完整准确实事求是地把握被选择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这种理论要求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化实践的前提。可见,对马克思主义有选择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素质与要求并不矛盾。死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拒绝在中国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适应需要和现实的选择,这仍然是教条主义的。
  总之,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具体的,需要具体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选择和历史条件的状况。因此,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也就是十分自然的,而理论本身及其实践性绝没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的对立,当然也就从根本上不存理论本身所谓由革命范式向建设范式的全面转换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向历史开放的现实性,实践的主题的变换要求理论适应这一变化并实现创新发展,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要求和体现。
  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恐怕是当今世界最具争论性也是直接关涉命运的理论特性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的实质是一种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产生的重要的人文出发点,她以关注现实存在的无产阶级及其解放来思考整个人类的最终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文关怀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只要现存的这个世界还存在各种形式的压迫、剥削、不自由、非公平正义,完全忽视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思维方法和话语模式就难以真正地理解和切实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阶级性同样不是抽象的,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的状况来确定,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也只是历史性的,例如阶级关系是复杂的,如何处理阶级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能抽象地用教条的理论对现实进行“专政”(“文革”的教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曾经为科学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道路所证明,当革命是历史的必然的条件下,革命斗争就是正确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形式,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处理阶级关系的形式当然以实现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今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思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大力挖崛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人文关怀维度和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现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完整准确内涵。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简约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性需要,但这种简约完全遮蔽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人文出发点和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将人性与阶级性等同,造成了严重的失误。事实证明,不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是我们对其的理解和研究不够,对她的片面把握,因此还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全面本真面目,合时宜地处理好现行阶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简单地回避和淡化阶级话语以适应建设的需要只能是认识水平尚未提高的政治策略,不能代替理论上的研究和反思。
  第二,阶级合作、共同发展和阶级和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现实需要。一定要看到,即使在马克思的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也有阶级合作的一面,甚至是革命高潮未来时的主导方面,但这并不妨碍西欧的无产阶级将阶级斗争视为革命的根本形式。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阶级社会,阶级合作与和谐有独特的历史条件,阶级之间也需要合作而且不得不合作,否认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教条主义的遗老遗少。现实社会主义还有阶级存在,但不要阶级斗争,要阶级和谐,这是现实的可能和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实践的成功本身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阶级关系只是人们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这一个方面是否占主导是由现实的条件和需要决定的。中国人谈阶级色变是因为历史的经验指认阶级总是与残酷的斗争等同或联系在一起,虽然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倾向对此有所冲淡,但只要理论上没有根本的突破与创新,这个问题就像幽灵一样驱之不去。人和人的交往的直接性、全面性和自由性是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的思维模式应该是看待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当代选择。
  总之,历史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基本结论和当代需要。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人文性的中国化研究正在兴起,是否用价值性和人文性取代阶级性呢?笔者以为,这三者本来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把价值性和人文性视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中国化、当代化表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性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绝不仅本文所述的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深刻的“中国化”反思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