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理论与现实之间——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2015-09-24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回答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并运用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和思想素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现实 原则 措施

  一、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就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它感到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既要让学生看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回避目前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应持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强、课程容量大的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在内容和设置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规划,难以符合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的沉闷状态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反映。这种教学法,除了使学生得到一定量的知识,以及简单的书写(记录)锻炼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与锻炼根本没有体现。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理论教学内容的宽泛化、说教化、形式的单一化,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使得深处商品大潮中的学生难于接受和认同,即使他们表面接受了这种灌输,但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也难以付诸行动。授课内容很少从学生所关心的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的精神、心理的需求方面考虑,往往造成教学工作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甚至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
  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现实关系认识的分析

  首先,一些学生对理论在认识上有偏差,形成两种极端:要么认为理论能解释人间一切奥秘,夸大理论的作用;要么从不迷信任何一种理论,认定任何理论都只能是用来说明过去,而不是用来说明现在和未来,因为理论是从过去的现实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知道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严格的推理和证明、周详而细致的分析和综合之上,并经由科学方法验证而来,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说,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当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在这种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特殊时期,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着救中国的良方,正是这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当中国社会面临着又一次历史抉择时,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使这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又一次崛起。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已向世人有力地证明中国所选择的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从教师素养和对学生自身状况缺乏了解来说。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也处于一个不断变革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教育对象都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生活中新观念、新事物以及理论界的新成果、新观点不断出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必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及时阐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教学上灌注问题意识,始终把学生对时代,社会和人生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立论前提和重点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然而教师受到来自社会尤其是旧的教育体制、学校的各种量化标准的冲击。搞科研可以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教学、育人的指挥棒是软的,科研的指挥棒是硬的。所以有的老师对课堂、对学生就是应付,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尤其在高校规模持续壮大的背景下,大学越办越大,老师疲于备课、上课、写论文、搞科研,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和大学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学生身处社会节奏的快速变迁中,从对中国家庭模式的冲击上就可以看出来,过去以老人为尊为上的“正三角”家庭观,迅速地被新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反三角”家庭观所取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主角,从小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具有不成熟性和未完善性,加之受国际、国内社会、互联网等不良风气和其他负面现象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心理、认知以及行为上往往具有情绪化、自我中心化和随意化等特点,大多数学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热情不容置疑,但在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时,青年学生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走向偏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排斥和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正确处理理论与现实关系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应注重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多维视野。深入热点问题研究,保持课程在理论上时代性、先进性、完整性。明确思想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航标,前进的动力。坚持、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为宗旨。这既是神圣的使命,又是历史的责任。没有思想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尤其是我们这些搞理论教学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真信、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第二,充分认识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双方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要明确,任何理论都只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并根据现实运动的规律勾画出未来的大致轮廓。人们对于现实的感觉、理解、经验等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就舍去了现实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特点,而使之抽象化、概念化。就像一幅抽象画,与现实的景物相去甚远。但它确是现实经过高度“浓缩”的逻辑思维的产物。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翻版。作为现实,则永远是生动的、发展的、多变的客观实在,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惟妙惟肖描绘出来的。“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吒泽东同志在将近70年前讲的这段话,至今仍十分正确。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从现实的磨练中来的,任何脱离社会现实的理论,它只能是教条。

  第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化解心理压力、学会面对和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在学生应聘时应注意事项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成长中很容易碰到的问题,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从中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
  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全面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疑惑和疑难问题,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本着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把握了现阶段“施教对象”即大学生的主体特点和精神风貌,理论讲解才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吸引力。把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的调动作为主要的指标。并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让他们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这种以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民主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择业等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祖国命运和个人前途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和个人事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操守。善于寻求教学魅力的内在规律,尽量少讲多引导,致力于启发学生自我转化的自觉性,积极调动起学生深刻的理性思维,认识到人生、理想、道德素质教育中核心的东西就是发展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就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才能真正既服务于社会,也提高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适当运用教学讨论、网上答疑、热点辩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对学生的研究,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讨论。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启发使学生思考。同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使理论讲授和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法相互补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效果。

  四是结合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清楚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科学上的每一重大发现都会推动哲学上的重大变革,而哲学可以概括出科学成果中所蕴含的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新的研究方法、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展示自己时代所达到的对真、善、美的理解,从而为人类提供适应时代的世界观理论。同时运用最新理论成就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将国内外论坛哲学中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介绍给学生,并将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讲解,开阔学生的眼界。

  五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和大学文化校园建设相结合,以大学文化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代教育认为,学校首先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学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教学的场所需要。学习知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学校的全部活动。学校是文化、价值、科学信仰传播的场所,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效应场,它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同化力,都能从中感悟到学校的精神和特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参与和创造的,但它一旦形成又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达到价值和行为的一致。如长期生活在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也能陶冶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蓬勃向上的精神。发挥学生会作用,开展读书、主题班会,使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常态。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向上的氛围中,健康而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