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论浅析

2015-09-24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刘少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思想 论析

    论文摘要:刘少奇是中共历史上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都提出了独特和富有开创性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党克服自身的理论弱点

    被誉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刘少奇同志,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是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而准备又不十分充足的基础上成立的。也就是说我党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但是由于党产生后“即投人实际斗争,投人大革命,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停,全国三百万党员,天天在斗争,流血的,不流血的,公开的,秘密的,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都在斗争。……在这样紧张的斗争环境中,有一件事,如读书、研究理论、唯物史观,二十多年就弄得不清楚,理论准备不够。”这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不仅使党的主要干部来不及读马列主义原着,即使能读的也很少读完、读懂,而且广大党员、干部也没有进行及时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正因为党对马列主义理论准备的不足,才使党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弱点,即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中国党只要克服了这个弱点,就能有把握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到完全的胜利”。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只有掌握这个武器,才能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改变战略和策略,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但是,马列主义理论不会主动的跑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头脑中来,要想使党员、干部和群众从对马列主义的“无知”向“有知”转化,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党的历史实际,以共产党员的修养和锻炼为重点,对干部进行党的基础理论教育”,必须集中、反复、深人的阅读马列主义原着,不经历这样的学习,要想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全不可能的。刘少奇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党员和干部,“任何比较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都必须经过这样埋头读书与研究的阶段。马克思、列宁本人更是如此。”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刘少奇同志是我党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述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其关键问题是解决好运用什么理论来指导,不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为此,刘少奇特别重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问题,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关系革命成败的高度。他曾经说过:“理论正确,指导正确,革命就胜利,否则不能胜利”,“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运用这个理论改造全体党员的世界观、克服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点刘少奇在《论党》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只有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教育与锻炼,不断克服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各阶级反映在党内的思想,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党员,提高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要求“一切加人我们党的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入党以前和以后,更须学习,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没有这种改造,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党员。”可见,如果对党员、干部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革命事业的发展,使共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刘少奇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前进,才能使党与群众工作彻底转变。“学习!学习!再学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我们的头脑武装起来,这是我们党克服过去一切错误、巩固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党员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刘少奇极为重视党员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问题。在他看来,党的一切工作,一切胜利都是靠全体党员的努力得来的。没有全体党员的努力,党就不能前进。只有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提高和增强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品德,才能更好地建设党。但是,党员是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和束缚。再加上党员无产积极思想意识和觉悟并不能自然形成,要通过教育,所以党员必须在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也就是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党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加强党员道德修养,使党员能自觉的按照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把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摆在前面,而把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有助于党员养成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发扬“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气节”;有助于党员养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即“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不应该只满足于书本里的一些知识,不应该以不参加体力劳动为荣,不应该再是那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了”;有助于党员克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我们现在面对着新的条件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解决许多比过去更为复杂的和不熟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觉悟水平,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专研新的业务,而满足于对胜利的一片赞扬,主观主义的错误就必然会发展起来。同时,加人我们党的大批新党员,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锻炼,也很容易成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市场。”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如何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际,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犯了不少错误,有时甚至使党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正确而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要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间较短。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只有四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把马列主义主义理论中国化是有一定难度的;就主观方面而言,党内大多数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还很低,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再加上他们不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不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从欧洲的形式变为东方的形式,变为中国民族的形式,并与中国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斗争密切结合,致使中国革命曾经遭受到惨重的失败和挫折。

    可见,马列主义中国化这个任务的有效解决,只有依靠具有较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的同志,而这类同志在党内还不是很多,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禁止宣扬马列主义,使得“中国的马列主义宣传者是受过很多折磨的,因宣传马列主义受打击、坐班房的人很多,被判处死刑的也不少”。从党的实际情况来看,党内有不少从实际工作中走出来的干部,他们有极其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然而他们没有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刘少奇指出,这些干部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理论,养成学习的习惯。如果只专心从事实际工作,“不加强政治学习,不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那就有危险性,就会脱离政治,脱离基本理论,使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发展起来。因此,一切共产党员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政治,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宣传马列主义。”

    二、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一)党校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

    刘少奇非常重视党校的教育事业,他始终把办好党校作为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培养提高干部的重要一环。1941年刘少奇兼任中共华中局组建的党校校长期间就明确提出:党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干部。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刘少奇在百忙之中多次授课,主要讲解了《人为什么犯错误》《共产党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论党内斗争》《人的阶级性》等。1948一1957年,刘少奇还直接领导了马列主义学院和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中央党校)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反复强调党校的重要任务是对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点可以从他对马列学院的学员讲话中得到证实。例如1948年他在河北平山县李家沟的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话时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办马列学院,为什么要学马列主义呢?特别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学行不行?少学行不行?不行。" 1951年他在马列学院的一次讲话中指出:“过去的党校,最初只读书,不搞思想作风;后来只搞思想作风,不读书。现在要把两者结合起来。"1952年他又指出:“马列学院的任务,一是比较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二是锻炼思想意识,提高党性、组织性。……达不到这两条不能毕业。”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学员阅读马列主义的着作,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规律,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要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任何“离开实践的理论研究,轻视实践,而不将理论与实践联系,结果,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成死板的教条,而不能成为实践的指导。这当然是错误的,应该反对的”。“我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把马列主义变成教条”,我们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情况,研究本国和世界的历史,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行动”。因此,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必须做到“密切联系革命实践,去学习它,运用它,掌握它,我们就能够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了解各阶级在目前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了解这些阶级在最近的将来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我们就能够有确定行动方针的能力,能够对革命运动的前途具有信心”。如何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一,要重视实践。“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其二,要重视理论。“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其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践,轻视理论的重要性,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种是过分强调理论,轻视实践的重要性,轻视实践对理论的基源性与优越性。”这两种错误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正确解决与正确联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时并重的正确意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

    刘少奇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与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家欢迎的,是马列主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的方法;另一种是大家不满的、教条主义的方法。刘少奇强调,我们在对青年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采取适合青年人特点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在斗争和实践中教育青年。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教育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再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应有侧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因为“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理论。读了书,增加了一点理论知识,这只是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而处理实际问题不是单靠书本所能解决的。有些人只知道翻书本,中国的外国的他都知道,你说到什么问题,他可以马上把书翻出来。但碰到实际问题,马克思没有讲过,列宁也没有讲过,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分析处理,这就是不懂得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只有遇到问题,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并且要处理得不错,“才叫做有了一些理论”,“才算学到了理论”。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

    (一)要为干部和职工的学习创造条件’

    作为一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同志一向关心党的干部和职工的教育工作。在刘少奇看来,“党的干部,就是党的领导骨干,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觉悟水平愈高,他们识别正确的意见和错误的意见、识别好的领导者和坏的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愈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就愈高。”尤其是“部队和地方的老干部是我们党的精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骨干。他们有很大的功劳,人民是要感谢他们的。”但是,他们也有不足,那就是“文化水平低,……应付新的工作有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刘少奇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对这些干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干部的具体情况分别让他们学习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课程,加快学习进度。“到1954年,全国有数十万干部参加了业余或离职文化学习,到1955年全国有干部业余文化学校3 546所,在校人数为1 308 900人;干部离职文化学校256所,在校学员84729人。”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的建立和干部离职文化学校的建立为干部的文化学习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并且经过文化补习的干部,后来大多都担当起管理国家的重任。一方面重视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干部。强调理论学习以学习原着为主,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对于工人学习马列主义主义理论,刘少奇认为创造学习条件是前提,但关键是落实。这是因为“要工人阶级站在先进的地位去领导国家,在各种事业中起领导作用,必须首先把他们组织起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觉悟起来,然后才能实现其领导任务。”我们对职工进行广泛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理论、顾大局、识大体、有能力的人。

    (二)要处理好与其他文化知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是一门非常抽象、非常深奥难懂的学问,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是很难学懂且很难领会其精神实质的。而党内党员的文化水平恰好参差不齐,因此,刘少奇认为,学员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学习方法应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

    刘少奇不断告诫全党同志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他看来,“不努力学习的人,是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如果“自己不进行独立的艰苦的工作,要想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听报告,听教员讲,只能得到一定的帮助,不能完全依赖听报告和教员。要学得一点东西,必须靠自己努力”。此外,刘少奇强调学员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应放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动到自己的生活、言行、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些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正确对待理论分歧与争论。对于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刘少奇主张只能通过平等的辩论与争论来解决,而不能依靠组织的压力;对此既要严肃又要十分慎重,对于认识上一时尚不能统一的问题,要允许人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其二,要始终强调理论学习与思想作风建设相结合。刘少奇指出:“学了马列主义,就要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克服掉。”“越是有理论有知识的人,越应该感到自己知道的少。要是学了点马列主义,不是更谦虚而是更骄傲了,这就是说明马列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学到。”

    综观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是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加强党员修养、干部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教育过程非常科学。在教育过程中,刘少奇既考虑到了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又考虑到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既考虑到了教育原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又考虑到了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处理和与其他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总之,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对推进当时党的理论建设和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些精彩论述,有不少观点是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本文只是作了一点归纳和提炼,以期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