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几点思考

2015-09-24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当代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高校马克思理论灌输的哲学依据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心理学依据为道德强化理论;社会学依据为个体社会化理论。

  论文关键词:高校;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问题上仍是众说纷纭,特别是有些学者高扬所谓“人的主体性”的旗号,怀疑、批判甚至反对理论灌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还是放弃理论灌输,是关系到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从理论灌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层面探讨了“理论灌输何以可能”这一命题,旨在对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

  一、理论灌输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灌输

  (一)理论灌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将更加激烈。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正是他们和平演变的重点。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激烈的,又是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不会在学生头脑中自发形成,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通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理论灌输,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的“抵抗力”、“免疫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理论灌输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凸显,一方面是人们的民主平等思想、效率效益意识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等观念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与蔓延,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团结。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的灌输,加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加以培育和发展,对其负面效应加以引导和克服,以弱化市场经济的弊端,净化社会风气和经济环境。

  (三)理论灌输是当代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渴望成才。但是,文化知识水平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觉悟,而且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不是大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因此,青年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教育,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四)理论灌输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理论灌输是把真理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向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由此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革命胜利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更遑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理论灌输这一党的优良传统。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五)理论灌输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离不开科学理论的“灌输”。

  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来源。切实把大学生培养好,我们就能够为党政干部队伍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人才。同时,人民群众殷切期望大学能够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才,培养成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切实把大学生培养好,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二、理论灌输的可能性:理论灌输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理论灌输可以通过发展人的本质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南。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认为交往是影响人的本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理论灌输作为一种交往形式,对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将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论述。这里的劳动是指抽象意义上的劳动,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虽然人存在情感、意志、心理体验等非理性因素,但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主要还是依靠理性的指引。因此,理论灌输可以通过对人理性的指引发展人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心理学依据:道德强化理论。理论灌输可以通过将他律道德转化为自律道德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发展
  西方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提出的道德强化理论是理论灌输的心理学依据。其一,道德强化理论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存在各种基本需要包括道德需要,人们可以通过道德操作活动来满足人的道德需要。根据社会学习学派的研究,在道德操作活动过程中,适当的强化刺激可以增强同类道德反映的概率,实现人的品德发展。由此可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灌输可以利用基于人的基本需要的道德操作活动的不断强化,促进人的品德发展。其二,道德强化理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主要分为两类: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他律道德是依靠外在道德命令的支配,是被迫的;自律道德是基于满足自己道德需要目的的,是自愿的。社会学习学派的研究表明,他律道德操作活动经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强化,能够转化为自律道德行为,也就是说,他律道德操作活动经过不断的强化,学生可以逐渐领悟、接受其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律道德,因此,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灌输非常必要的。

  (三)社会学依据:个体社会化理论。理论灌输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化促进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
  个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化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即思想品德的习得,所遵循的轨迹大体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活动中,主体接受外界刺激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一般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转化:内化和外化。思想品德的内化是个体对一定的社会理想、社会道德的认同、筛选和接纳,并将其纳入自己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观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内化的基本过程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外部的物质动作是逐步内化为精神(心理)动作的。内化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外化则是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已经)这样做”。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行为的外化包括四个阶段:明确道德问题;确认道德途径;作出道德决策;实施道德计划。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也提出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过程:解释情境一作出判断一道德抉择一实施行为。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理论灌输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理论灌输,可以促进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

  当然,理论灌输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区分对象层次,把普遍灌输与个别灌输结合起来;要善于找载体,搭平台,使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与管理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理论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长期坚持向受教育者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毫无疑问应该是高校及理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