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2015-09-24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谐社会;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要解决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时代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创新才能完成。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新飞跃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同志在今年2月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断比十六届四中全会时的论述又深化了,讲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高度,作了深刻阐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它指出了“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阶段性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只有扎实地从初级阶段的现实问题出发,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地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上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需要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这一新的重大课题作出回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探索,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经由邓小平到******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2001年******“七一”讲话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秘密”。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他们为理论创新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不随之前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实践中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创造出的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理论,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进人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五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回答,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化解。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需要作出理论的概括,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因此,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挖掘西方的进步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优秀传统理论的资源,搭建理论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真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别的什么和谐社会,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执政党意识为指导。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显然,我们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无论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还是在舆论引导上,都要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不能相反,即一定要有清醒的执政党意识。比如,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在舆论引导上,既要讲问题和不足,又要讲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步骤,让人们能够树立信心而不是丧失信心;既要提出鼓舞人心的目标和口号,又不可超越我们的国力和兑现能力,让人们能够真正获得实惠和保障。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不能把积极因素变为消极因素。必须始终围绕着并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绝不能动摇和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作指导,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新的事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发展的道路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理论可以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先进而超前的理论、战略、策略、方法、政策等等。正如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所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资本论》的发表,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质上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史,给我们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向实际。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除去方法论方面的问题,还有既得利益、观念上的偏见、某些制度与机制方面的问题,妨碍着人们了解真实的状况。建国后的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视作不可移易的范本,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对当代世界发展的总态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全部经验,都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或固定观念出发,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们之所以能以身作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敢于和能够从实际出发,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是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针对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认清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及其制约因素等等,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各项工作更富有成效。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对先前的各种观念、理论、学说逐一进行检验、修改或者抛弃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过时的东西,不再让那些观念、理论、学说束缚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实践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较长时期里,我们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三大原则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认为谁动摇了这三者,谁就是背叛了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七一”讲话关于多种所有制作用的论述、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是多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理论、学说是人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重视观念、理论、学说的巨大能动作用,但决不能盲听盲从,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理论、学说,才能使我们的思想与时俱进,成为历史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坚持群众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只有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坚持马克思将人的能动性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善于吸收国内外思想理论界的各种优秀成果,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把握全局,高瞻远瞩,以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的勇气,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全新的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一项无比宏伟而又全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坚持真理,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上不断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达到新境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