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毛泽东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2015-09-22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毛泽东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有相异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异的地方主要有: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伦理目标,是追求平等与平均;二是政治伦理手段,是阶级斗争;三是政治伦理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强调公仆意识;四是政治伦理原则,是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五是政治伦理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伦理目标,是强调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政治伦理手段,是发展生产力;三是政治伦理核心,是强调群众首创精神;四是政治伦理原则,是强调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五是政治伦理制度,是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相同之处有:共同的政治伦理基础;共同的政治伦理渊源;共同的政治伦理理想。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比较

  政治伦理就是政治领域和政治活动中行为人的道德规范。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和理论宝库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伦理体现与深邃的政治伦理思想,它们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既有许多不同之处,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思想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主要相异之处

  (一)毛泽东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表现
  1.政治伦理目标是追求平等与平均。毛泽东一生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最早从李大钊和陈独秀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立志要砸碎不合理的旧社会,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看到了中国广大农村土地兼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所带来极不合理、极不平等的社会实际,第一个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使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由他主持起草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法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以来很多志士仁人和农民起义领袖、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都没有实现的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之际,他坚持革命的前途必须是社会主义。他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他反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坚决不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由此说明,他为之奋斗的政治伦理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实现人民平等、幸福的社会制度,.那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是在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务,继而又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从而使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他犯过一些错误,如发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建设受过损失,但是,从主观愿望上讲,他的思想从来就没有脱离过建设好国家、实现平等与平均的期望。例如,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他看来,就是实现了平等化、平均化,实行无自留地、自留山,无自由市场就是消灭资产阶级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在他生命的后期,他担心的就是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不到巩固而走向资本主义。毛泽东的平等的平均的政治伦理思想既有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要求,也有他自己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的政治伦理理念的反映,以致这种伦理理念后来走到了极端化,形成了绝对平均主义。

  2.政治伦理手段是阶级斗争。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政治伦理目标,非得靠阶级斗争不可,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那里得来的结论,又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出现过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毛泽东极力反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张工农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正是靠无情的、血与火的阶级斗争的手段,实行暴力革命,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这种思维的惯性,加上当时的国际国内的形势与背景,他继续沿袭阶级斗争的手段,没有认识到这种手段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实际的。他提出过一些错误的观点,如,“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也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错误地****了包括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等~大批党内同志。事实证明,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是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和手段的。

  3.政治伦理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强调公仆意识。毛泽东政治伦理的内核就是他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燥,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总之,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1957年,他在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意志衰退的人,要经过整风重新振作起来”。正因为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他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此而深得群众拥护和爱戴。他也这样要求全党,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他特别强调干部的公仆意识,反对当官做老爷,要求党的干部要做人民的勤务员,他严厉地反对****,亲自查办刘青山、张予善案件,在他的感召下,涌现出像王进喜、焦裕禄、雷锋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表人物。

  4.政治伦理原则是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时候会有冲突,毛泽东最强调的就是集体主义原则。在井冈山革命时期,他就为军队制订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集体主义原则既是一种个人牺牲精神,从而成为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集体主义原则又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毛泽东指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我们要使许多自觉的个性集中起来,对一定的问题、一定的事情采取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有统一的意志,这是我们的党性所要求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人可能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成为正当要求了,但毛泽东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他指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由于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以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集体主义原则走向了极端化,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将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爱好当作个人主义加以批判的现象,特别是“文革”时期更是走向了极端。

  5.政治伦理制度规范是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政治伦理理念要靠制度来保证,毛泽东所依靠的政治伦理制度也就是他为我们党制订的组织路线、组织原则,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他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战胜强大的敌人,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反对党内错误倾向、反分裂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集中,很多时候忽略了党员群众的正当的民主权利,也由于毛泽东的崇高威望,直接导致和助长了家长制作风、个人迷信现象的发生,还由于没有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加上法律制度不完善,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后果。

  (二)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表现
  1.政治伦理目标是强调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政治伦理目标上,如果说毛泽东是激进式的、理想式的,那么,邓小平则是渐进式的、讲求实际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注意到,虽然追求平等原则是对的,通过分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绝对平均主义,必然导致绝对贫穷、共同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建国后二十多年建设实践得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他采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政策,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的政治伦理目标更符合客观实际。

  2.政治伦理手段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虽然也想到要发展生产力,比如说,大跃进时期,他主持制订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是总的看来,他的思想还是倾向于抓阶级斗争,依靠抓革命来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而邓小平的政治伦理手段始终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就支持邓子恢搞承包制,提出“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观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他第二次复出以后,他又大力抓生产力,被“四人帮”扣上了“唯生产力论者”。当他第三次复出以后,他积极主张党的政治路线应该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使新的政治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确立。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一些政治风波,但他一直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有了这一政治伦理手段的推行,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政治伦理核心是强调群众首创精神。邓小平虽然继承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他重点放在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上。当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十位农民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按下红手印,率先实行分田单干的时候,邓小平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经过一定范围的试点后,在全国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消除了农村吃大锅饭的弊端,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随后是建立经济特区,在城市给企业放权让利,增加企业自主权,使企业获得了生机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新的运用。邓小平还一贯反对官僚主义作风,主张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强化服务观念。他指出:“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

  4.政治伦理原则是强调个人创造性的发挥。邓小平坚持集体主义大原则,在坚持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大前提下,重视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以便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前,他就反对把农民的自留地、自由山统统收归大集体的过激做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民不仅分得了自留地、自留山,承包了责任田,还可以进行多种经营,许多农民因为辛勤劳动或合法经营而先富裕起来了,邓小平对此是采取积极的鼓励的政策。邓小平举了一个例子,“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加”。他还认为,不重视物质利益、物质鼓励,对先进分子可以,对普通群众就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就不行。所以,他主张物质鼓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当然,邓小平同时也是极力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

  5.政治伦理制度规范是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但反对家长制,一言堂,十分重视民主的作用。他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他指出:“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他还要求,为了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必须始终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权;坚持树立集体权威,反对个人崇拜。他指出:“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各级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当然,邓小平也是反对极端民主化的。在反腐倡廉问题上,他认为,既要依靠民主,又要依靠法制,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二、毛泽东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主要相同之处

  1.共同的政治伦理基础  毛泽东和邓小平具有共同的政治伦理基础,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政治道德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共产主义政治道德原则要求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首先,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其思想理论精髓都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写了饭对本本主义》一书,在延安时期,他写了傧践。、盾讼),他还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他的政治思想无不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这也是形成政治伦理的基础。邓小平通过批评“两个凡是”,拨乱反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他的一系列的文章与讲话都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其次,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政治伦理目标、政治伦理手段、政治伦理核心、政治伦理原则、政治伦理制度等政治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共同的政治伦理渊源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具有共同的政治伦理渊源。首先,他们小时候都受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毛泽东8岁开始读私塾,受过六年的私塾教育。邓小平5岁入私塾,也受过多年私塾教育。儒家主张“民本”思想,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伦理治国的思想基本上占支配地位。孔子要求为君者做至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施仁政”,传统儒家伦理或多或少影响到毛泽东邓小平后来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次,他们年轻时候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影响。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到北大图书馆做过一阵助理员,受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影响,开始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相江评论》。邓小平十六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参加了由周恩来领导的共产主义小组旅欧支部的工作,并印刷和散发许多宣传革命的传单,后来到了前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地学习了马列着作。这些经历,为他们后来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共同的政治伦理理想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具有共同的政治伦理理想。毛泽东从小就目睹了旧中国的诸多不平等现象和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立志要发愤图强、救国救民。在离开家乡去湖南湘乡东山学堂求学的时候,就写下了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时,他刻苦钻研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及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并思索着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他也就全心身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当中了,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意志坚定、不屈不饶。新中国成立后,他就把他的政治理想付诸实现,描画美好的蓝图。邓小平小时候在家乡就知晓了封建军阀的混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年轻时走出国门就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使他和毛泽东走到了一起,共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革命胜利后,又一起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就使得他们的政治伦理理想具有了共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