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产权关系;剥削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才能揭示资本主义产权关系的剥削本质;才能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产权关系的不断的再生产过程;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关系以及各种收益的实质。
一百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断论战、斗争的历史。两者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各持不同的世界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19世纪后期诞生的所谓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及20世纪早期产生的西方现代制度经济学,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大的理论分歧产生于理论基础的不同,也就是是否建立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之上。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对产权问题的研究同样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劳动价值论揭示了掩盖在物的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贡献,但他们对劳动价值论的开创性的研究很不彻底。尽管他们看到了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但只是笼统地讲劳动,从未论证过“劳动的二重性”问题,因此不能揭示价值的本质,也不能更深入地研究社会生产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从剖析商品这个最简单的细胞开始,研究了商品的二个因素,揭示了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具体劳动和自然物共同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却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使生产一个使用物所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价值又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交换性质的本质属性,因为其中“掩藏着某种社会关系”。通过对价值实现问题的探讨,马克思指出了商品形式的奥秘:“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实质的深刻揭示,说明了价值的本质是掩盖在物的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产权,即财产权利,也称财产权。它是人们(财产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主体。不同的主体不仅与物质资料有不同的关系,而且彼此之间通过在物质资料上结成的一定的关系形成产权关系。马克思所确定的他的经济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啪指出他在研究中涉及到的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也就是它所研究的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围绕一定的财产发生的产权关系。如上分析所言,马克思对这种产权关系的研究正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
二、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它既是一个价值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物质生产资料是形成劳动产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而工人的劳动却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是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根据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种形态;指出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区别。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价值增殖的秘密——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产权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的剥削,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的唯物论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劳动价值理论,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一马克思这一伟大而科学的发现。
三、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积累实质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是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促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资本生资本”的过程,但其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资本的过程。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实质的揭露同样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他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一方面,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创造出可变资本,再生产出劳动力商品,即雇佣劳动者。这两方面就表明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出物质产品而且也再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接着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点,马克思指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完全是由工人的无酬劳动创造的。这些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特点的考察,一方面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了在不断地资本积累中,不仅再生产出了资本主义产权关系的客体——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而且再生产出了资本主义产权关系的主体一资本家和劳动力,因而不断地再生产出了这种以剥削为实质的产权关系。
四、劳动价值论是分析不同产业资本家收益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探讨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学说。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家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不一样,他们所获得剩余价值量或者是利润是不同的。但是对于资本而言,它所能意识到的只是“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社会权力。”目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等量资本是否会带来等量利润”。资本家对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追求,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让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无法解释的矛盾。但是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竞争的分析,揭示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对这些转化过程的研究,既解决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也说明了因为整个社会的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不同行业的资产家之间进行了重新的分配,所以“与总资本不同的一个部门的资本对该部门直接雇佣的工人的剥削会表现出特别关心,与整个部门不同的单个资本家对他个人直接雇佣的工人的剥削会表现出同样特别的关心。”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既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续,也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揭示了不同的产业资本家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益的原因,从而从整体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权关系是全社会的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五、劳动价值理论是说明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和现实形式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有工业资本家外,还有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他们都是各种形式资本的所有者,他们的资本同样要求获得利润。但是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如果不经过生产过程,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是不会自行增殖的。商业资本经历的仅仅是购买和销售的过程、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经历的仅仅是在不同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转移的过程、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作为资本仅仅是生产的物质要素。资本要获得利润、土地要获得地租,就必然要使资本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样资本才能成为实现价值增殖的因素。因此,马克思首先分析了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所发挥的不同职能,并进一步探讨了利润在不同职能资本间的分割:由于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产业利润的一部分必然转化为商业利润;由于借贷资本的使用,产业利润必然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从而说明了不同职能的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除此而外,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的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实现形式的分析,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个“三位一体”公式的实质,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形式,因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各种收益的真正来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了解到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产权关系剥削本质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只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才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理解现实的产权关系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