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从思想和实际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

2015-09-17 13: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和谐 马克思价值理论 生命力
  论文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方法。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形成特定的发展观,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都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和认识提出了新的课题。突出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其科学真理性日益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并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必须坚持,即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这一内核反映了人类追求自身“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也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趋增强的事实。如果不坚持这一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就会遭到彻底破坏。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现成概念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与时代共进,富有自我更新的开放的思想洪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科技含量、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正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已摆脱对劳动时间的单纯依赖,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科技含量、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人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者和运用者,劳动质量、劳动力配置效率等的提高都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实现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得到极大提高。知识经济越发展,人的因素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越明显;生产力越先进,高索质的劳动者就越重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其科学真理性日益凸显。******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由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和谐社会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消除社会经济中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在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要辨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建设“和谐社会”,以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对“和谐”进行定位。任何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无论是社会共同富裕,还是制度平稳过渡,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求绝对的“和谐”。社会待遇和社会机会的多样化,人的先天条件在个体上的不平等,地区文化、教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等等,都是不可抹杀的社会差异的根源,其所蕴涵的不和谐成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强求绝对的“和谐”,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歪曲和否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为进一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思想上的生命力,提供了一个契机。

  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凡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因而也就具有说服力;凡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就不具有真理性,从而也就不具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它自产生以来,总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倾听实践的呼声,不断地通过实践来修正自己、发展自己,因而这种说服力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从社会实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问题,还是伴随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其他重大问题,都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并没有消失,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所采用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因此,人类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启示,还需要发扬它的批判精神所特有的智慧和勇气。
  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后,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走过一些弯路,甚至遭受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巨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一邓小平理论。在这个科学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如******同志指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发展得更好了。“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也从实践上证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最显着的特点之一。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以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谐发展的观念在中国广受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出现在危难之处,特别是在几次令人难忘的矿难中,国家领导人多次出现并且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工人的劳动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性作出了形象的说明。
  综上述之,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包含和肯定了劳动价值的和谐I******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有着内在统一性。在中国现实的实践中,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核心原则是激励价值创造,通过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进行分配;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劳动分享其他要素收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对价值创造的积极意义,强调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将成为价值创造和分配最积极的要素。******同志阐述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科学真理,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就要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一个以科技知识为核心和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生产力系统,建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运行机制。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