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年,我们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谈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1〕本文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过程问题、“结合”的基本特征和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等问题,是我们近年来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的结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作者都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的特点;二是用中国式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实,这只是说明怎样把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深层次的东西。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认为,在民主革命时期,“化”,是为了把我国各族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被统治、被奴役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到自由,得到人的尊严。在现在,“化”,是为了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全国各族人民永远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美满、幸福、和谐的生活。一句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就是为了人,就是以人为本。
(一)“化”,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化”。究竟“化”什么,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些人任意决定的,而是由下列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客观实践活动的需要;一个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这两个因素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实质内容。只有当这两个因素同时都具备了,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里,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人民群众强烈要求解决的突出问题。
众所周知,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各族人民迫切要求脱贫致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如果不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体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根本就不可能前进和发展,就会出现严重挫折。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人民共和国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气魄,他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前途命运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仅就有关社会主义问题,作几点说明:
1.中国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坚持的必须是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搞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消灭贫穷,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在邓小平看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没有两极分化,就叫做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一切问题也都好解决了。我们要始终扭住这个环节不放松。这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4〕。
4.改革开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要搞改革开放。邓小平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5〕“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6〕所谓改革,就是改掉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和限制、束缚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的过了时的规章制度。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他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7〕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发扬优势,消除弊端,逐步完善、成熟起来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体人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开放,是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开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全民的共同富裕,第一次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为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途径。
(二)“化”的根据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理论形态,不是没有根据臆想出来的。根据就是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情况、问题、矛盾和经验等等,而且需要一个积累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是正确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在分析、综合、总结大量情况、问题、矛盾和经验的基础上“化”出来的。根据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毛泽东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8〕他还说:“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9〕而“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10〕。邓小平也曾多次指出:“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1〕“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2〕
这些生动而具体的论述,不只是说明了“化”是在群众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通晓马克思主义、了解全面情况、具有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的领袖的智慧的结晶,也说明了“化”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
(三)“化”的实现必须依靠使用实践的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理论形态。它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辉煌成就的取得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克服困难须臾不可离的法宝。可以这样说,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我们国家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形势和这样高的国际威望。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并不能创造、变革什么东西。马克思、恩格斯说得好:“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的人。”〔13〕这就是说,只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变为改造社会、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业已成熟的改革任务,才能成为人民手中百战百胜的锐利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人为本。“化”,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想到人民,为人民打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化”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加大学习、宣讲科学发展观的力度,用它来武装人民的思想,指导人民的言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把科学发展观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不终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矛盾的形成和暴露,经验从无到有,都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从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到知道要“中国化”;从片面的、零碎的、不深刻的“化”到比较全面、比较系统、比较深刻的“化”。但是,“化”永远不会停留在一点上,它是一个动态的永不终结的过程。
在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但是怎样革命,怎样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并没有弄清楚。搞了二十多年革命,在总结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才逐步知道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14〕
同样,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刚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上上下下都很兴奋,很激动,战天斗地,热情非常之高,认为中国很快就能建成社会主义,并且提出十五年赶超英国,二十年赶超美国的口号。可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上上下下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这样的:
在经济上,就是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这是人民共和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上,就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强调专政,忽略民主。
在意识形态上,大讲“兴无灭资”,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强调灵魂深处闹革命,做一个穷光荣、富可耻的无产者。
怎样建设这种社会主义呢?办法就是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通过阶级斗争,消灭资产阶级思想,建立无产阶级思想的统治地位。通过阶级斗争,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一句话,通过阶级斗争,消灭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旧的、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东西,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因此,特别强调要“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纲举目张”。于是,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最终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毛泽东虽然曾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找出一条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的道路,并且提出中国工业化不能走重轻农的道路,只能走农轻重的道路。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政治上、认识上等等原因,他没有将这种探索继续进行下去。
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的接力棒。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转到”,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5〕,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的是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它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即无论哪一个国家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国家的条件和特点,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具有普遍的国际意义,适用于一切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真理只有一个,但是,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因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模式必然具有多样性。这一理论,不仅为各个国家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是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心论”、“大家庭论”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化”并没有终结。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又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们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条件下,有的共产党员信仰动摇了,有的对建设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有的丧失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他们使用公款大吃大喝,讲究排场,一切向钱看,行贿受贿,贪污腐化,卖官买官,官商勾结,包二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严重挑战。我们党能不能按照邓小平的思路,把改革开放继续搞下去,能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完全取决于党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完全取决于党能不能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和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党的纲领、党的路线等等论述来建设新时期的党。******同志经过长时期的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集中起来,概括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把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此外,还要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区域关系、阶级关系、生产和生活、个人和集体、党和非党、中央和地方等等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全局。现在的情况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污染等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这是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唯一的科学方法论,也是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哪里自觉地、因时因地制宜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哪里就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既能抓紧中心工作,又能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全国是这样,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工作也是这样。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方法论,又是世界观。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的三句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种人民发展,人民共享的一致性,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今天的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如上所述,“化”是一个动态的永不终结的过程。随着中国实际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发展,必将出现新的“中国化”。发展、“中国化”、再发展、再“中国化”,循环往复,而每循环一次都要把“中国化”提到一个更新更高的科学水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实和发展。
三、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在大家都认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个“结合”,就没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什么是“结合”?“结合”具有哪些特点?怎样通过“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些问题,有些作者虽然谈及到了,但都讲得不怎么具体。我们认为,如果不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具体地阐明这些问题,那仍然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成是空洞的、抽象的教条,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什么是“结合”?“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实质上看,它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毛泽东说:“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唯物论;二者是对立的统一,这就是辩证法。”〔16〕邓小平也说: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7〕。“这是唯物主义”〔18〕。所以,我们应当把“结合”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到否认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既否认了唯物主义,又否认了辩证法,就从根本上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结合”告诉我们,看人不能只是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一个共产党人,不管他口头上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只要他在实际工作中不搞“结合”,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
“结合”有三个特点:第一,“结合”具有完全性恰当性。所谓完全性,就是说,不是有时“结合”,有时不“结合”;在这个问题上“结合”,在别的问题上就不“结合”,而是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问题上都要“结合”,要把“结合”之道一以贯之。所谓恰当性,就是说,“结合”要适当,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否认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错误观点,它在理论上不是走向教条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走向经验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这样的“结合”,就是恰到好处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有所分析,要根据现实的具体问题,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求是。
第二,“结合”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结合的具体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的四个“具体”:“具体的条件”、“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和“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19〕只有把这四个“具体”都弄清楚了,才能避免片面性,深刻认识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结合的历史性,是说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点上。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就会有不同的结合。“结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比如,海峡两岸关系,过去强调对立、斗争,现在则强调统一、和谐。
第三,“结合”具有革命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共产主义者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20〕因为“结合”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红的就说是红的,白的就说是白的。该肯定的就大胆肯定,就维护,就发展,该否定的就大胆否定,就批判,就消除。这种说的和做的、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就是“结合”的彻底革命性的具体表现。
那么,怎样通过“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我们认为,“化”必须分三步走。第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研究现实的具体问题,要做到适当,恰到好处。分析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反对主观性,坚持全面性反对片面性,坚持深入性反对表面性。只有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理论的说明,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第二步,同样,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对于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制定出符合实际和人民愿望的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并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原原本本地贯彻到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第三步,还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夸大成绩,也不缩小或隐瞒缺点。总结经验要全面,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要及时,走一步,总结一步,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小的错误就不会发展成为大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总结、概括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践经验过程中实现的,就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自己的实践回答、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的结果。
根据以上简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做到真正的“结合”,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学通弄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必须指出,对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起着决定作用的,不是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更符合中国国情,更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现在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好好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要有一点不畏难的精神。毛泽东曾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种方法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另一头,就是要求全面了解、切实掌握实际情况。为此,必须深入到群众实践活动中去,作周密的调查研究,不但要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而且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是多数人这样想这样做,还是少数人这样想这样做。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情况就明白了,决心就大了,方法就对头了。如果我们真的吃透了两头,并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作出合乎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样就把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了。
〔参考文献〕
〔1〕沧南,彭臻.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2).
〔2〕〔3〕〔5〕〔11〕〔12〕〔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11,237,272,382,269.
〔4〕〔6〕〔17〕〔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150,143,11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
〔9〕〔1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4,300.
〔10〕〔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8,36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9.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