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胡乔木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贡献

2015-09-17 13: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胡乔木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和理论宣传战线的重要领导人,是我国着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胡乔木从成为毛泽东的秘书开始接触毛泽东思想,并不断地深入了解、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同时,胡乔木也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胡乔木;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一支笔
  〔  
  胡乔木于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在这25年中,他由最初的一名助手发展为党内享有“中共中央一支笔”的盛誉的领导人,他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宣传和研究,独到而深刻。石仲泉说:“胡乔木对党的历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可以用‘博大精深’四个字简单概括。在这个领域,他是一个‘可超不可越’的人物。后人的研究也许可以超过他,但绝对不可能绕过他、回避他。从这个意义说,胡乔木的研究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界碑。他对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作的贡献,独特而又重要,迄今无人能够比拟。”〔1〕
  一、胡乔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三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是胡乔木开始接触毛泽东思想的阶段。胡乔木在担任毛泽东秘书期间,他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整理、起草、修改诸多中共中央的重要着作和文件,并撰写大量文章阐述、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政策。胡乔木从校对《六大以来》的清样开始了解毛泽东思想。“校对《六大以来》那五百多篇的文章,使胡乔木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中共‘六大’以来党内高层斗争的内幕,第一次系统地读了毛泽东的许多着作,因此,协助毛泽东编《六大以来》,是他在毛泽东身边所学上的‘第一课’。”〔2〕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胡乔木为《解放日报》接连撰写社论,论述整风运动的重要性,他所写的社论,几乎每一篇都提到毛泽东的见解,宣传毛泽东的观点。在这一阶段,胡乔木能够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并且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阐述、深化毛泽东思想,这成为他能够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胡乔木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梳理阶段。1951年胡乔木发表了其代表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本书是总结中共建党三十年历程的第一本简明党史,也是第一本以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来叙述中共历史的书。其中,有不少篇幅介绍了毛泽东的实践活动,并称赞其为中国革命的英明领导人。同时,本书把介绍毛泽东的着作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书中直接引用和介绍的毛泽东论着就有18处之多。书中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层次,也有助于全党全国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77年至1991年是胡乔木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阶段。从1980年3月开始,胡乔木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上。胡乔木就建国以来出现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性质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新意、有影响的见解。其中,通过他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阐述,纠正了党内外存在的错误观点,巩固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地位,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胡乔木开始回忆毛泽东,想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入笔,写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写成一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惜没有来得及完成便去世了。1994年《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由后人整理出版,本书也集中和系统地评论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二、胡乔木对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文化大革命”之后,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对全党、全国都至关重要的历史问题。胡乔木指出“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但他确是(至少主要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的。他在‘文化大革命’问题上基本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3〕。胡乔木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客观分析毛泽东功过是非的基础上,把他对毛泽东的评价反映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起草中。《决议》中写道:“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4〕在《决议》起草中他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解决了当时党内存在的盲目个人崇拜倾向,也是对那些只看到毛泽东的错误就对毛泽东正确领导给予否定的人的有力回击,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胡乔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中可以看到,胡乔木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并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如果中国共产党不提毛泽东思想,很难在全党形成思想上的统一。”〔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的革命道路的象征。通过这个,实现党的统一和团结。党内各方面的关系,党同群众之间的关系,都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确定下来。”〔6〕胡乔木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必须始终坚持这面旗帜。“如果我们把这面旗帜丢掉,就会使更广大的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本身发生怀疑,对马克思主义也发生怀疑,中国的前途就不堪设想。”〔7〕
  (二)胡乔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三个重要理论观点
  1.胡乔木指出毛泽东思想应该与毛泽东的晚期思想相区分。“毛泽东同志的晚期思想,在方法和主要观点上都不同于前期,我们建议加以区分,而以八大为界。”〔8〕党的八大之前,毛泽东前期思想的正确性已经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后七年的成就所证实。1957年反右开始,党的指导方针开始出现严重的失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论点,以及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这样长期形成的前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后期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要把毛主席晚年这些思想上行动上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加以区别,加以对照。对毛泽东思想加以肯定,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加以批判。”〔9〕胡乔木以这种区分为基础,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其错误,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真理。这一创造性的区分,对毛泽东思想内涵的阐述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2.胡乔木负责起草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着作是它的集中概括。”〔10〕这段文字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并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难的革命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是科学而又严谨的。
  3.胡乔木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将这三点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在阐述毛泽东思想方面是一个新进展。“这对于我们领会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具有更根本的、普遍的、长远的指导意义的东西,有很大的帮助。”〔11〕
 (三)胡乔木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胡乔木说:“毛泽东思想,我们认为,不能说得太远了,眼睛看得见的将来,还是对我们有作用。当然,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间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恶感,可是,我们还是不要把洗小孩的水和小孩一块倒掉。毛泽东思想是多年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的。”〔12〕胡乔木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对现实的指导价值,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的晚年错误区分开来。中国的革命历史,至少从1927年到1957年这三十年的革命实践,验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胡乔木进一步认为,毛泽东思想不是封闭的体系,也不是真理的终结认识,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说,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导思想。科学地评价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最终目标在于发展毛泽东思想。但“我们不把毛泽东思想鼓吹到它应有的程度以外,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思想当然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13〕。胡乔木主张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反对僵化和自由化。他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做出了贡献,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胡乔木对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胡乔木的工作也主要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从思想理论上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既纠正过去长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又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传统”〔14〕。胡乔木在协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一)胡乔木对“左”倾错误的新认识
  1958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时期的党内存在“左”倾错误?针对这一问题,胡乔木认真分析这一阶段所出现的“左”倾错误,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内犯“左”倾错误的原因。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有两方面的“左”倾错误:一是政治和文化上,对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充分的、全面的认识,遇到风吹草动,就容易误认为是阶级斗争。二是在经济上,希望建设能很快成功,过分夸大主观的作用。这些“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较短的时期,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党内犯“左”倾错误的主观原因。二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非常落后,虽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他方面更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远的差距,这是犯“左”倾错误的客观原因。三是党内民主生活的不健全和忽视历史教训。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全是导致“左”倾错误的重要原因,虽然党内早在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就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坚持“严格的民主集中制”的对策,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究其原因是党内没有重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导致以前犯过的错误重犯。胡乔木发展毛泽东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尤其是重视历史经验教训这一条,是对毛泽东思想关于“左”倾认识的创新发展。
  (二)胡乔木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思考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1957年反右以后,逐渐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胡乔木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阶级斗争,主要是针对剥削阶级残余分子、“四人帮”和其他的犯罪分子、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破坏分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捣鬼分子这四种人。针对他们的阶级斗争没有停止,要时刻保持警惕。胡乔木提出,“现在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斗争,可是不能把这种斗争当作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这些阶级斗争不能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纲”〔15〕。进而,胡乔木认为这种阶级斗争也根本不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因为这些人根本不能成为一个阶级,也没有统治着其他阶级,不需要去****他们的统治,只需要去逮捕他们,按照法律制裁他们。此外,他认为这种阶级斗争不能同人民内部矛盾相混淆。这些人是极少数,而人民内部的矛盾有各种各样。而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甚至于根本不是什么内部矛盾,根本就没有内部矛盾。有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也变成被****的对象。胡乔木反对过去以思想划分阶级,而是应以行动划分阶级,对那些搞破坏活动的阶级敌人要依法办理。胡乔木提到:“不管那些人是怎么样穷凶极恶的阶级敌人,我们都要依法办理,犯什么罪就判什么罪,不能用法律以外的手段来惩治他们。”〔16〕这充分体现了胡乔木对法律的尊重,而这种依法治国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需要提倡的。
  (三)胡乔木关于民主的新思考
  胡乔木认为建设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毛泽东把民主看做手段,没有把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联系,因此虽然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对现实仍有指导意义,但他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7〕胡乔木遵循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思路,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他认为社会主义应把民主当成重要目标。“社会主义不能只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还要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不能光看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能光看经济发展。生产发展了,经济发展了,如果劳动人民不能掌握国家的命运,这种发展可以为反社会主义的目的服务。”〔18〕其次,胡乔木提出高度的民主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比之资产阶级民主或新民主主义的民主都是更高的民主。“我们举起高度民主的旗帜,才能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压倒那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潮,同时也才能表明我们坚决维护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所反复宣传的伟大政治原则。”〔19〕进而,他提出高度的民主也不能仅仅限于政治民主,生产、生活中皆有民主。二是各项民主制度民主生活的高度发展。胡乔木认为高度的民主是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阶段的,需要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逐步成熟,不能够急于求成,但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他还对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区别做了简要的思考。胡乔木对民主的思考从纵向和横向上扩展了毛泽东关于民主的内容,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乔木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贡献,反映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党史知识,体现了他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的这些论述以其深邃的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地.胡乔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思路——访石仲泉同志〔J〕.百年潮,2001,(6):16-21.
  〔2〕叶永烈.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最新增补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42.
  〔3〕〔7〕〔12〕〔13〕〔15〕〔16〕〔19〕胡乔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0,568,148,148,227-228,228-229,156.
  〔4〕〔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5,826.
  〔5〕〔6〕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1.
  〔8〕《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9〕〔18〕《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104.
  〔11〕杜玉芳.胡乔木与中共党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62.
  〔14〕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28.
  〔17〕鲁书月.胡乔木晚年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7,(3):75-8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