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中国的论述

2015-09-10 0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当时中国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评论,论述包括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他们批判了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针对近代中国的状况,马恩对中国革命曾给予厚望,但十多年的中国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他们认为开放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近代中国;英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从未到过中国,但他们却对中国有着相当的了解,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写了19篇有关中国的专题文章,以及在其他着书和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中国。马恩对近代中国的论述是构成其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对马恩的中国问题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一方面可以通过旁观者的眼睛,这一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中国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些启示。
  19篇专题有18篇登载在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另一篇发表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新闻报》。19篇中有3篇是恩格斯受马克思所托而写。1858年10月21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在星期二之前或大约这个时间,我可以写一篇关于俄中条约的文章……要不要写,请告知……。”[1]后来恩格斯就发表了《俄国在远东的胜利》这篇文章。众所周知,马恩两人长期通信,他们对遥远的东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并经常在信件中进行讨论。由此可知,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与恩格斯是相同的,后来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给友人的信中也多次提及中国革命、中国人口等现实问题。所以,此文论及的是他们两者共同的思想。
  一、马恩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论述
  1.对近代中国经济现状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之前的东方社会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这和封建社会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出一辙,也道出了封建社会土地国有的事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这也成为阻碍英国在中国打开贸易市场的初衷。马克思在《对华贸易》中写道:“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外国的商品(以英国为主),中国的农民既没有购买欲望,也没有购买能力。
  2.对近代中国政治状况的认识与分析。1840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1],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完全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天朝帝国万事长存的迷信破了产,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1]完全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3.马恩眼里的中国人。作为19世纪的欧洲人,马恩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阅读孟德斯鸠、黑格尔等先哲们的描述。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他们口中就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在“几千年来没有进步”的帝国,他的人民又是怎样的呢?马恩对中国皇帝、中国官员和普通百姓有着不同的表述和评价。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清政府当政的主要是咸丰皇帝。皇帝是中国的“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在家中有两个绰号,一曰“中国皇帝”,二曰“高贵的中国人”,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在家中也被戏称为“中国皇太子古古”,皇帝是中国的大家长,黎民百姓是他的子民,文武大臣也得听命于他。这些中国的皇权特点都被马恩所了解。
  中国官员的口碑不是甚佳,在《鸦片贸易》中,马克思提出当中国政府采取禁烟的措施时,“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的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作风,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1]官员的贪污受贿使政府的关防如同虚设、但有极个别的清朝大臣得到马恩的赞赏,如禁烟英雄林则徐,与英国据理力争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等。文中对此引用叶的原文,以显示他的秉公执法,也从侧面揭露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法性,“亚罗号”事件纯粹是一个蓄意发动战争的借口。
  中国的近四亿人民被恩格斯称为“野蛮人”,“东方人嫉妒、阴险、愚昧、贪婪而又****”[1],中国当属东方人。傅里叶等人曾说中国商人做生意都有三把秤,一把过重的,一把过轻的,还有一把正常的。买卖就是这样做成的。“无商不奸”的恶名远扬欧洲,但对普通民众的贫苦生活,马恩寄予深切的同情。他们是“庄稼汉又兼工业生产者”,只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们选择逆来顺受。90%的中国人买不起英国的纺织品,他们穿的是和祖祖辈辈一样的自产自销的手织布衣,“一个靠劳动为生的中国人,一件新衣至少要穿上三年。”[1] 而受鸦片毒害的中国人更是可怜可悲之至。马克思借用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1]
  占全球人口38%的中国人的生活状况,马恩都看在眼里,很真切。那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马恩是否看到中国的希望。
  二、对中国革命的呼唤
  因为“欧洲人的干涉,鸦片贸易、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对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1],中国爆发了革命(即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就有了农民起义。“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1]马克思和恩格斯起先都对这场“中国革命”寄予厚望,并预示它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1]
  马恩论述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也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对中国人的反抗给予高度肯定。“英国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材生”[1],说到这场战争的性质时恩格斯提到,“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1]
  腐朽的帝国统治必须通过革命来摧毁,但中国的革命,在19世纪还没出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又能改变什么,创造什么。
  太平运动进行了多年的斗争,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马恩始终关注事态的发展。在这关注之中也可反映出他们对这一革命发展变化的态度的变化。1851年马恩合写的《国际述评》中略带玩笑性质地写道:“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的时候,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1] 然而到了1962年马克思的最后一篇中国专题《中国记事》中,借用驻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夏福礼先生的口说出,“他们吵吵嚷嚷煞有介事地闹了十年,结果破坏了一切,而什么也没建设起来。”[1] “引起恐惧”是太平军的全部战术。马克思认为这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三、中国如何自立
  马恩通过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形态等各项特征,揭示出封闭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开放则是中国的唯一出路。隔绝状态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打破,“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继续关注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他致友人的信件中数次提及中国,“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必定欧洲化,开放他们的港口以进行全面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亿万之众的旧制度完全摧毁”[1],“资本主义生产,只有中国尚待它去征服了,但当它最终征服中国的时候,它却使自己在自己祖国的存在成为不可能了。”[1]我们可以想见,恩格斯预计中国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获得重生,并对世界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他们也未料到实际中的中国百年之后,未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渡,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期间有几年的过渡期)。
  马恩对近代中国的论述切中要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虽然,因为信息资料不对称、未有亲身实践等原因造成了些许与史实的出入和误解,在部分章节,对中国的用词过于激烈,但通读全文,你会发现这犀利的笔锋实际上实在暗讽自诩为“文明社会”的西方世界。
  马恩对中国的论述,对当今中国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今天,也应溯及本源,挖掘其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4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8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