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

2015-09-10 0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马克思浩瀚的作品中,纯粹属于哲学研究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学说,则是他的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为他以后的哲学框架体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异化 自由 本质
  一、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源泉
  异化劳动的概念是时代发展的历史产物。早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唯物哲学家、社会契约理论家们身上就得到了表现。最早在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中提到:在错中复杂的社会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为了自己个体本身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狼一样。但是社会为了要维持平衡,所以就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规则,制定相关的契约,书中所说的利维坦就是巨大的海兽,从中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是受一定的社会契约限制的。接着法国的卢梭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说:在社会的契约中,我们同时还不应忽视人本身的自由,即保持订立契约中实现着权利的转让。
  后来,德国的费希特在他知识学体系中提出了“自我”的概念,他说:“自我设定非我,客体就是主体的外化”。这就是说作为自我本身的主体又外化出客体的我,这里他说得异化其实就是人的物化。接着,黑格尔根据否定性的原则,认为异化就是扬弃,这样就给构成了辩证法的本质。但他的异化论是种精神异化论。因为他主张的异化的主题就是客观精神。这就把异化的对象混淆了。他认为精神上的异化,是种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他最终不能得出关于异化的正确概念。后来,费尔巴哈从感性的人来谈异化,但他说的人就只是感性的人,缺乏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容。他这样对人的了解就显得很抽象。他只说明了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却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异化为上帝,后来以“爱的宗教”来自圆其说,但终究还是唯心的、抽象的异化论。所以,在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决定人的本质的行为方式。而劳动在历史上是通过自身的异化来扬弃的。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力图变革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理论。这位他批判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为他自己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源头。
  二、异化劳动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果开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深刻分析了人类生活的异化现实。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他们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不公平、不平等。但因为他们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分析的,他们没有对这再进行“为什么”的研究。而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具体分析了为什么的原因,从而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说: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越多,越丰富,反过来他就越贫穷,这和劳动的本质是相互矛盾的。这就是劳动结果和劳动过程的相互异化。如果说这是从结果上来说的话,那么在生产过程上也是有异化的产生。那就是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不属于他自己的,劳动不是劳动者自由的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一种非自愿的强迫的劳动。只有在运用动物似的技能时才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从事劳动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就是动物。上面两方面如果说是从“物的异化”来说的话,那么下面两方面就是从“人的异化”角度来说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漫长,但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更加漫长。费尔巴哈强调人是“类”的动物,但这里的“类”就是个抽象的概念。马克思不是从概念来研究人的本质的,他从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分析和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学的活动,得出了“劳动异化论”的学说。他由于把人的本质归为劳动,而劳动是被异化了的,所以人的本质在这里就得到了异化。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异化第三方面: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在这里,劳动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维持人们生存的谋生手段,人人都想在为自己的私利活动,生存几近动物似的求生本能。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人和自己的类的本质的异化,其实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来得到体现的。因为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来说就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私有制存在的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阶级的形式来得到表达的。所以,马克思就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私有制的本质和阶级关系产生的起源。

  三、异化劳动学说的当代价值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一个半世纪已经过去。因为他的异化劳动学说是私有制的起源,同时,又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又反过来进步促进异化劳动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私有制,那么在社会上就还会有异化劳动这种现象存在。尤其是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怎样看待在当前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的存在,毕竟就只是占有少数的一部分,并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群众就都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包含在国家的主要矛盾之内的。而目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且,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的就是“先让部分人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条件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成分,扬弃古典的伦理学,为开创出新世纪条件下的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添砖加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因素,从而使传统儒学走向现代文民的复兴。我想其中肯定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参考文献:
  [1]崔龙水,马振铎译.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1844年经济学哲学)研究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室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英]霍布斯着,黎思复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法]卢梭着,方华文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