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析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入学底蕴

2015-09-10 0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内涵极其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研究和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机制,正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价值取向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底蕴。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内涵极其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
  1.对 “人” 的理解。以人为本的 “人”,绝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机械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和活动着的人。首先,人是指人民,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指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其次,在一定范围内涉及人类,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既不应以神为本,也不应以物为本,而应以人类为本。在时间的维度上,涉及当代人和未来人;在空间的维度上,则涵盖国内人与国外人。再次,在具体工作中,还涉及到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这表明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 
  2.对 “本” 的理解。以人为本的 “本”,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 “本原”,而是在价值论意义上使用。它首先是指根本,也可以表述为中心、基础、出发点和立脚点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值得关注的,一切应当以人为根本,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决策和行事。为了一切人,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其次是指目的,也可以表述为归宿、最高诉求,其实质就是党的全部工作都要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的利益和需求为最终 目的。一切为了人,强调了人的目的价值。 
  3.对 “以人为本” 的理解。以人为本即以人民为本,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同时又不局限于人民范畴,在具体条件下应适当兼顾一定范围内类或个体的利益。其核心是以人民为本,其本质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同时,对其他人也要讲人道主义原则,尊重一切人作为人的权利。其基本要求就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尊严、主体地位、利益和需求。因此,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就不能把它仅仅看作以简单的个人为本,看作以抽象的人为本,看作以社会中的强者或有贡献者为本,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否则,都会背离以人为本的真谛。 
  通过对 “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解读 ,不难看出,科学发展观内含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学底蕴。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 “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因此,坚持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溯源 
  ******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它所具有的人学意蕴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对人的完整理解,使人真正成为哲学的出发点,进而展开了人学的理论建构。他以实践的人或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把目光专注于人在其中现实的交往与生存、现实的创造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的三个层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实践和创造的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人是自然界的奥秘所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自然界,只有人才是 自然界的中心和意义所在。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社会的核心无疑是人自身,所以,马克思说: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此外,精神和意识本身就是人高度进化的产物,是人的思维的结晶,也是以人为载体的。 
  这样,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置于中心的地位,并且对人的理解建立在崭新的实践基础上,因为没有实践就不会生成人,因而也就不会有现实的世界。如果说把实践着的人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追求的最高殿堂。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学绝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求具体化为个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武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简言之,以实践的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最高追求就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实践,带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在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他提出:“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的物质生活才会改善。列宁更是重视用先进思想文化,先进科学知识武装人民。他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列宁还有一句名言: “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是要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的思想也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无疑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在人和物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在人的价值上,毛泽东始终以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在革命生涯中,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他思想和活动的基础。他自身的实践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他说: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由此看来,在毛泽东的思想中,一贯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并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邓小平作为一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的党员,在改革开放之后,首先举起人学批判的旗帜,平反冤假错案,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从思想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对人的侮辱和摧残。紧接着他的贫困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中国用改革开放和人民逐渐富裕的事实昭示着邓小平理论中丰富的人学内涵,证实了人学理论虽然重要,但实践比理论更重要。由邓小平开创的旨在重视和高扬人的生存和价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正在继续拓展。 
  在新旧世纪更替的时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应运而生。正如******同志所言,是 “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根本的哲学底蕴,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探究以人为本人学底蕴的现实意义
  只有在现中被切实地加以贯彻执行才更有意义址。 
  1.要把为人 民谋福利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决策对于人民利益和国家命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坚持用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党的一切决策和具体工作,这样才能在全局上把握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我国,人民群众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而作为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的具体利益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通过深化经济、政治及文化体制改革来不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为改革和建设获取最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 
  3.要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的正确,还取决于党风。党风的好坏是能否代表人民利益的最直接体现。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能否起到“代表”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风。这就需要用共产主义信念武装全党,从思想上保证党成为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从组织上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廉政建设和反****斗争,从作风和纪律上保证党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08—16(01). 
  ******.论 “三个代表”[M].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200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 民出版社 .1972. 
  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