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华民族精神是遏制列强瓜分中国图谋、推动先进中国人百折不挠寻找救国真理的强大动力。但民族精神本身并不能为近代中国指明应走的方向和道路,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取代了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及若干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中国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推动民族精神实现了开放性、革新性、科学性、主体性的现代重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 民族精神 现代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科学总结近现代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举措,将对我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坚持民族主体性,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从而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重塑的关系。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取代了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
(一)民族精神以特定的理论体系为思想依托
鸦片战争后,满清帝国在一次次城下之盟的屈辱中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窘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方位?救亡图存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依靠什么人才能走好这条路?中国人为此苦苦探索,其大体情况正如毛泽东总结的:“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义无反顾地“走俄国人的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才最终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这一过程虽为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仍有若干相关问题值得深思。
1、要充分估计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伟大作用。是什么力量驱使中国人百折不回地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毫无疑问,是民族文化中爱国爱民、大忠大义、独任艰危、革故鼎新的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正是在这种精神推动下,始终怀抱中华民族必胜必强的信念,不屈不挠追求新知、探索新路、外抗强敌、内谋自强。没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和担当,没有勇猛精进万死不辞的拼命精神,中国很难逃脱被列强瓜分的命运;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品质,中国人也很难做到既坚持民族本位立场又倾心吸纳外邦先进文明,并在学习、消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实现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可以说,民族精神本身虽然不能为近代中国指明方向和道路,却是遏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灭亡中国图谋的伟大精神力量。
2、要注意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种坚持国家和民族的主体地位,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情感取向和精神品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民族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定形态的思想理论体系;体现于思想理论体系和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而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又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民族精神一般指的是其积极方面。可见,民族文化包含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积极方面。不作这样的区分可能产生两种偏向:或在坚持民族精神时轻忽了对民族文化消极面的批判;或在批判民族文化的消极面时伤及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以特定的理论体系为思想依托。由上可见,民族精神只是一种情感取向和精神品格,它本身并不是某种作为统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但是,民族精神是在民族文化的母体里成长的,一般来说,它又一定会选取某种理论体系作为思想依托。在中国封建社会,民族精神就是以儒家学说为思想依托的。而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又是统治阶级选定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功用,一方面是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另一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共同理想、制度模式、道德规范、发展道路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把民族精神和它所依托的理论体系之各不相同的功用作适当的区分:民族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主要起精神动力的作用;至于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制度规范等,则是由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来负责的。所以,当时代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和民族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如果当时的意识形态理论未能与时俱进弃旧图新,为社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依凭于它的民族精神也很可能找不到发挥作用的方向、途径而陷于盲目性或非理性。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精神所遭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马克思主义取代了民族精神所依托的理论体系
传统民族精神所依托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四书五经”所阐述的儒家学说。其主要内容在积极方面主要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本主义的治国理念、修齐治平的德治取向、和平教化的民族政策、协和万邦的外交理想等。但在被汉武帝选定为国家统治思想后其消极面也日益强化,如宣扬“君权神授”的皇权崇拜、认可极权主义的统治模式、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人性道德、停留于“严夷夏之防”的外交思维等。明代建立在资本主义萌芽和若干西方新知识基础上的启蒙思潮,又被清朝统治者严酷的思想****所扼杀,以致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更谈不上对世界大势的变迁有多少理性认识和应对之方。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之后陆续引进的若干“新学”,虽然曾被寄予厚望,却因为“先生老是侵略学生”而一一陷于失败。马列主义不同于所有“新学”,它是把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真理性与为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求解放的价值性完美结合的科学理论。资产阶级“新学”只教给我们反封建,却要求我们忍受殖民。只有马列主义教给我们既要反封建更要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道理,彻底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从此,“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灵魂,完全取代传统儒学和各种“新学”而成为民族精神的坚强依托。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包括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把时代的最高思想成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入民族文化,彻底批判民族文化中封闭、狭隘、保守、落后、****、奴化诸弊病和自发、朴素的局限性,重振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并赋予其现代的主体意识和科学灵魂。
(一)彻底批判民族文化中的封闭性和狭隘性,重振民族精神中面向世界勇于吸纳的优良传统,赋予其现代世界意识而实现开放性重塑。
古代中国人并非不知域外也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印度佛教中博大的救世情怀、宏阔的思想视野和缜密的思辨逻辑,曾令中国人击节赞叹而倾心学习,并在唐宋结出中国式佛教和程朱理学的硕果。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思想和若干科学知识也经由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大批传人中国,并与中国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下的变革思潮有相当程度的结合。但明、清两代统治者长期采取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和血腥恐怖的文化****,使国家体制和民族文化的开放性、进取性逐步窒息,封闭性、狭隘性日趋严重。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不断传人,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狭隘性逐渐被打破,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无助于中国人正确认识时代变迁的本质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更不能提供中国救亡图存应走的道路。只有马列主义才使中国人认识到,对超额利润的贪婪追求会驱使资本主义以侵略者、殖民者和吸血鬼的姿态,以血与火摧垮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壁垒。处于这样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了战胜这些以全球为剥削范围的超级强盗,也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首先把自己组织起来,然后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奋斗,方能取得胜利。
(二)彻底批判民族文化中的保守性和落后性,重振民族精神中刚健自强、日新又新的优良传统,赋予其革除旧弊开创新局的锐气而实现革新性重塑。
民族文化中本有自强不息的传统,但长期的****统治不断摧残其活力。清代思想钳制尤为凶狠暴戾,启蒙思潮的被扼杀、“避席畏谈文字狱”情势下考据学的畸形兴盛,都使得“万马齐喑究可哀”成为必然。鸦片战争之后依次兴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逐步打破了这种保守性和落后性,变革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这些运动所依凭的理论都未能正确揭示时代的本质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因而相继失败。他们中许多叱诧风云的代表人物又令人叹惜地变为保守派和时代落伍者。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和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巨大的勇气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并实践了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在历经艰苦的探索和曲折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以宏伟的气魄推出改革开放的新政,提出并实践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文化中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实现了民族精神的革新性重塑。
(三)赋予民族精神以现代理性意识,克服其朴素性和盲目性,实现其科学性重塑。
传统民族精神虽然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却仍然存在着朴素性和盲目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民族精神一直是与“华夷之辨”相联系的,长期没有形成“中华民族”的概念。鸦片战争之后,在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列强侵略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概念,觉悟到各族人民应该平等相待共同御侮的道理。2、不懂得“民族”、“国家”、“朝廷”是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本质,往往把“忠君”与“爱国”等同起来而未作合理的区分,以致“愚忠”之举层出不穷。3、未能正确处理坚持民族立场抵抗列强侵略与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关系,有的人甚至盲目排斥西方先进文明。近代以来,这些局限逐步有所克服,但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告诉我们:1、尽管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历史趋势,但它以血腥的侵略掠夺来实现扩张却是非正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则是正义的。2、资本主义殖民者与以前殖民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挟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来的,因此,在坚决抵抗其侵略掠夺的同时,又要不遗余力地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其他文明成果。非如此不足以有效抵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掠夺。3、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掠夺,又要把西方各国大资产阶级侵略集团同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区别开来。我们不但不反对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而要同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大资产阶级侵略集团。4、在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还要同世界各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正是有了这些进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做到既彻底批判全盘西化派的民族虚无主义,又完全挣脱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从根本上克服其朴素性、盲目性局限而实现科学性重塑。
(四)赋予民族精神以现代主体意识,克服民族自卑心理和国民奴化心理,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立意识和必胜信念,使民族精神获得现代主体性重塑。
传统的民族精神十分重视“华夷之辨”,认为“中国”文化高于“四夷”,理应君临天下;但一当“四夷”入主“中国”,如果他们服膺了“中国”文化,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既显示了民族精神包容宽厚的一面,又潜藏着一种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心理。而鸦片战争后伴随坚船利炮进人中国的却是西方全方位的优势:盖世无双的科学技术,势不可挡的机器大生产,号称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国难日亟,百事落后,变革、救亡之声固然不绝于耳,认为中国已无可救药,只能听任列强瓜分的也大有人在。当此之时,最重要的并非救国之方,而是是否相信国仍可救、敢不敢去救、愿不愿“我以我血荐轩辕”。换言之,树立民族主体意识才是第一位的问题。被引进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说传播了反封建思想,但却把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看成天经地义,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只有接受这种安排才是明智的。只有在马列主义的思想框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体性和道义合理性才得到科学的说明和有力的确证。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只是其在国内剥削的更血腥的延伸,因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外来殖民者和本国地主买办阶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同宗主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一样,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正义之举。在帝国主义殖民者面前,被压迫民族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最需要的正是挺立民族主体性,义无反顾地发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并且联合宗主国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中国人民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理论指引下,彻底克服民族自卑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现代民族主体性重塑。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是遏制列强瓜分中国图谋、推动先进中国人百折不挠寻找救国真理并最终服膺马列主义的强大动力。但民族精神本身并不能为近代中国指明应走的方向和道路,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取代了民族精神所依托的传统儒学及若干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中国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推动民族精神实现了开放性、革新性、科学性、主体性的现代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