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论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

2015-08-21 13: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自发分工;自觉分工;教育
  [论文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也是目前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这个问题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片面发展产生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应当是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此,必须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破除自发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他着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框架内提出来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始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面对?如果选择后者,应该选取什么切入点来引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实现?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必须通过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才能早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含义
  1.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这在我国理论界是一个有所争议的问题。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也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或群体的发展问题,而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总体人类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全部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丰富的发展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涵义,这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理论问题。从理想状态下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丰富的内容,是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关系和能力是主要内容。“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观念的全面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含义是历史的、动态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任何时代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都只具有相对意义,都需要当时代的人根据时代特征对其内涵进行具体的填充。
  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就开始进入扬弃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任何发展都应该同这个总体进程保持一致,成为总体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和组成部分,经过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应该说,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孜孜以求的很多理念比如真、善、美都是理想状态中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是不存在的,但这些理想目标的设立为人们规范和完善自身提供了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特定的社会条件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社会条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都处于过程当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二、人的片面发展的产生根源——自发分工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而提出的,并且马克思认为这种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产生根源在于“自发分工”。“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骗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分工从它产生起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猎人、渔夫或牧人”。马克思批判的不是所有的分工,而是自发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虽然都是分工,但却存在重大差别。前者是一种被迫的、强制性、相对固定的分工;而后者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自由流动的分工。
  马克思在对自发的劳动分工的局限和危害进行分析时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越来越集中于狭小的范围,使生产者丧失其它方面的技能和关系,成为一个片面的人,失去人之为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同时,他也深刻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人类劳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其一般形式是协作,当协作由于人的关系、能力和需要的差异而形成固定专业和行业的划分时,分工就出现了。“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一方面,人类不得不通过分工来实现人类关系和能力的专门化发展以驾驭外部世界,“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煞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分工使人的交往、人的活动范围、能力和需求的层次和空间不断扩大和深化,甚至促使世界历史的形成。没有分工,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自发分工尽管其存在合理之处,但由于它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离,同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背离,最终将在历史的舞台中消失。

  


  三、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自发分工的产生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途径——自发分工的消除和自觉分工的实现。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消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实现的。马克思多次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消灭了社会分工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人的片面发展的消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了重要的实现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光有制度性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其它相应的匹配条件,比如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完善和教育的正确导向。发展经济和完善体制的主体——人,都是教育的产物,因此,教育的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私有制的消灭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其最终和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状况,真正实现人作为发展的目的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分工和教育是互为因果的。要实现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打破分工的局限;而要真正打破分工的局限,关键的又是通过教育正确引导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民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自发分工往往把一个人限制在一种行业、一种专业甚至一个工种中,而自觉分工使人能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游刃于不同的工种和行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当前,我国在分工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尤其是当前教育理念和体系对自发分工存在强化作用),为了打破这些因素,要求我们:
  第一,社会主义的教育应该提高受教育者的比率。以高等教育为例,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二00四年中国****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超过两千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9%。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这个现状告诉我们,国家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社会主义的教育对象要不断扩大,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发展,教育普及的程度要逐步提高,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率逐步增加。
  第二,社会主义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很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并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向另一个生产部门。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将人严格地限制在某一专业范围内,这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中的文理分科以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严格的专业设置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学习上。虽然也存在选修课和素质课的参与,但远远不能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限制。这种专业设置所造成的对自发分工的强化,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
  社会主义教育应自觉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坐标设立相应的教育体系,逐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可以逐步取消过细专业的设置,使相关的专业逐渐融合,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就业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灵活选择更多的工种和行业。
  第三,社会主义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脑力和体力的区分。教育可以减少或摆脱社会分工造成的片面性。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不是要制造新的脑体对立,而是要减少或消除脑体差别,改变“劳心者治人”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教育理念上进行革新,做到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有文化、有知识,使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脱离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发展状态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通过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最终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早日实现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战略和价值目标的真正落实。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