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整体性方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要求,是从理论上破除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肢解、非难、反对和否定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以整体性方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世界化与本土化、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创新
在当今时代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创新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以整体性的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指理论创新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生为前提,符合整体性原则。
一、以整体性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
1 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一百多年来,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变化,与此相对应,资本主义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或新资本主义阶段)。在此期间,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由一国实践变成了多国实践。社会主义在前进过程中,虽经苏东剧变挫折步入低潮,但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在科技和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时代主题也由革命和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创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电气时代和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发展,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等,在其指引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的独创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信息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时代与实践的变化,必然引起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课题作出全面的解答,以整体性方法实现理论创新,而这些创新的理论成果构成马克思主义整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进一步深化对时代与实践主题的认识,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 从理论上破除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肢解、非难、反对和否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诞生之日起,特别是取得工人运动的指导地位以后,就遭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肢解、攻击甚至歪曲、否定,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在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百年之后,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修正、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名义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改造,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理论,有的只是运用了马克思的个别词句,有的是借马克思主义的名宣传自己的学说,有的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有的则根据新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些有益的分析研究。长期以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学和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使人们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加之,教条主义者常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看作是普遍适用的理论,或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别国革命与建设模式不加分析地机械照搬,加深了人们的误解。这些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教条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阉割或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归结为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和异化理论;教条主义者不问时间、地点和条件,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样,就遮掩或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来面目。因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离开整体性所进行的“创新”,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歪曲、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终究是以西方国家为原型创立的学说,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在中国搞革命、建设和改革,决不能不加分析地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模式。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中国实际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民族化,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到现成答案。我们也不能苛求前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丢掉老祖宗,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说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民族化、具体化,创造出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才能真正发挥其普遍的指导作用,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展现出其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永远不会完结,以整体性方法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远不会完结。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要符合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教条主义者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马克思主义派别,都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衡量是不是真马克思主义,最终得由实践来检验。如果从理论上看,那就是看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的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整体,胜原则,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许多基本原理构成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各原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最基本、最直接、最集中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稳定、最持久、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其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基本的原理;其他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各自普遍规律的反映,有各自发生作用的时空范围。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核心和灵魂。邓小平同志反复讲: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善于区分基本原理与个别论断,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个别论断随时空条件的变化会失效。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任何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创新”,决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创新;任何固守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做法,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活力,妨碍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体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具有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是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的客观实践活动(尤其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基础上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实事求是地把握事物,用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既善于汲取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又善于吸取最新的科学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而,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与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辩证法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揭露,并证明它们的暂时性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在彻底地、毫不动摇地同各种虚假、荒谬的意识观念和理论的斗争中前行,也不断地同样彻底地、毫不留情地批判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特征彼此贯通,相互联系,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如果马克思主义失去了阶级性,就无法与其他思潮和学派划清界限;如果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实践性,也就丧失去了其与其他思潮和学派的本质区别——改造世界的功能,当然也就失去了为群众实践服务的理论特性;如果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科学性和批判性,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彻底性和完整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毫无疑问,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论创新,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3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根据中国的情况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一起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实践中,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关键。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迈出新的步伐,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及时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理论滞后于实践,当然不可能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即便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论断、理论,也绝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
三、以整体性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 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任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是在继承和坚持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基础上创立的,是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与坚持的前提下创新与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中做到继承和坚持,把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我们要坚持的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整体性原则来推进。******说:“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既不断继承、坚持又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当今中国,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坚持,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要遵守的一条准则。
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被束之高阁,不在实践中运用,不能为群众所掌握,也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运动提供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实现创新,显示出其理论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不仅能够证实、证伪理论的真理性,也会不断发现、创造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万世不变的终极真理,随着时代与实践的移易,它的某些个别原理、论断、结论会因其作用范围、条件的变化而过时,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新问题也需要用其立场、观点、方法作出新的解释,或用新的原理、论断、结论来代替、补充、完善过时的原理、论断和结论。所有这些只能在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完成。当然,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准确把握实践。加强理论研究、注重研读经典作家着作文本,目的是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本质,减少误读、曲解,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把握实践,就是要认识实践运动的规律性,分清每个时期实践的主题与发展方向、主流与支流,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实现重要的理论创新。
3 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普世性和普适性,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变动不居,马克思主义要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发挥作用,必须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实现本土化(或地域化),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所掌握,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其实,世界化和本土化是—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虽然在西方,但它的理论内容本质上却是世界性的,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马克思主义要实实在在成为世界性理论,必须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这是—个世界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结合各国、各民族、各地域的特殊实际,实现本土化,否则,马克思主义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域就还是外在的东西,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无从实现世界化。从具体的实际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反映普遍规律的根本原理,不可能给各国、各民族、各地域发生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毛泽东说过:“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这些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各国、各民族、各地域发生的问题只能由各自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予以解决。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是—个马克主义理论创新过程,没有本土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创新和与时俱进,更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不停顿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解决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问题,开创中国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4 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出现了多样化发展,不论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有许多机构、人员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曾一度跌入低谷。本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十分活跃,国际性马克思主义研讨会频繁举办,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着作与刊物日渐增多。今天,要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重视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且要重视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仅要看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要看到世界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异彩纷呈,许多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接受实践检验。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信奉者、同路人,他们当中的许多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繁荣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和国别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忽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就不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反之,高度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许多观点、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