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本文主要从党的理论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个视点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基本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理论;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尽管其思想的孕育、概念的提出和明确为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指南,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实践中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多少年来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中国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那么它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总结。本文主要从党的理论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个视点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基本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基本经验之一:真正地了解中国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她的创始人就具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识。但中国的实际是什么,怎样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正确的革命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其认识和实践都并非径情直遂。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与那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的实际国情缺乏深入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正确地加以把握有密切关系。这样,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发展规律和前途、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和团结力量,以及革命的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都不能得到正确解决。
毛泽东既不是有“中国化”思路的第一人,也不是最早提出中国国情问题的领导人。但是,对于中国国情认识得最全面、最深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论述得最精辟、运用得最有成效的,非毛泽东莫属。
什么是中国国情?它既不仅仅指自然地理状况,也不仅仅是社会阶级关系,而是涵盖自然和社会、现实和历史等诸多要素的总和。它包括社会面貌、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斗争、文化教育等方面,还有自然状况、人口构成、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内容。认识这样复杂的国情,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住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显然,不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所能胜任的。毛泽东在了解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等方面优于其他领导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从青年时代始就注重了解社会状况,投身革命斗争后一直非常重视对中国社会实际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这一特质使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灿烂群星中很快脱颖而出。毛泽东首先对“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作了理论概括。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随后,他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着作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精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从而创立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核心理论,也标志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还要对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头7年和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的纠“左”是对国情认识比较清醒的时候,因而国家的发展比较顺利。50年代后期连续3年的“大跃进”和10年“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严重失误,都与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拨乱反正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理论提升,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党的十三大阐发邓小平的思想,对我国国情进行全面分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深刻论述。10年之后,党的十五大在深入总结建国近半个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丰富,是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十三大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研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就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五大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样,基于对中国国情再认识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成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石。
基本经验之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首先是民族化。这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各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所谓民族化,内涵也很丰富。根据党走过的80多年历程来看,它至少应当包括:研究民族的现实斗争内容,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上面讲的国情问题,换一个视角来看,就是民族化的现实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提出的。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所犯的错误,首先就是不真正地研究中国国情(即民族的现实内容),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内容是很难割裂的。因此,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兼顾这两个方面。这里着重讲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很注重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观;作为文化形态,它又有对人类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共通性,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明连接相通。尽管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很大差异,但两者都有着博大的汲纳性,使它们能够融合相通、共存共荣,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一方吃掉另一方。中国共产党人既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担当中华文明传人的历史责任。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历史文化的目的,不是对中国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里,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还要有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即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坚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民族特性的、革命的民族文化。所谓科学的,即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真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文化。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并逐渐为他们所掌握的文化。这就是说,新文化不仅有革命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内容,而且还要有民族的形式。这个民族形式的创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文化而获得。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如刘少奇所说: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作为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十分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基于这个观念,他积极主张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思想集中地展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概念,反复宣传: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进一步提升了被毛泽东赋予新意的“实事求是”思想的作用,认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三是以具有草根文化特征的“猫论”和“摸论”,来探索改革开放的艰险路子。一个时期的舆论对这两论有很多曲解,实际上无论“猫论”还是“摸论”,都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说法不过是让老百姓听得懂的形象通俗表达。四是强调建设汲纳了中国历史文化精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是赋予传统文化精华的“小康”思想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建立“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一个阶段性目标。邓小平以自己的质朴风格,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的民族形式和鲜明的特色风格方面,同样为我们党树立了典范。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党的十六大前,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其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治党治国经验。这个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二是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概括了其丰富的内涵。******在多次讲话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千年之精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三是提出“以德治国”与坚持依法治国相结合,将传统的道德力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思想对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特色,起了重要作用。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作了巨大努力。比如,人们所知道的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乃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脉根;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新的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这些都说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完全承继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8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这样一代代地薪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相融合,使这个被称为异域文化的“幽灵”,在中华神州大地安身立命。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完全变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学”。
基本经验之三:坚持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历来都有世界眼光。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屡遭外国列强欺凌和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国家命运,不断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过千辛万苦,在20世纪初,经过俄国十月革命的中介,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正是坚持世界眼光的体现。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它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本身就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世界文明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与世隔绝,脱离世界文明轨道,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恰恰相反,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是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主要领导人中,首先是毛泽东坚持世界眼光,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我们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虽然没有出国留洋,但还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时,就关注世界发生的大事。到长沙求学后,通过阅读大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着作,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广泛收集报刊来了解世界发展态势。到延安后,他身居窑洞,眼观世界,运筹中国革命。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作,无不坚持世界眼光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比如《新民主主义论》,就是明确地将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来论述的。正由于有了世界眼光,毛泽东才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而也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进一步阐发了正确对待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科学态度,更加充分地显示了他那有容乃大的世界眼光。建国之初,他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在1956年八大前后,毛泽东有三次谈话集中地阐发了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思想。首先是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随后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他说: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明,要承认这一点。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东西,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过了几年,这个思想被发展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还有一次,是他在八大期间同一个外国代表团说:中国是世界和人类的组成部分,中国不自私自利。中国是一块白纸,你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字,你们的科学和文化可以驰骋在这张纸上。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的头几年,毛泽东的思想非常开放,胸怀如海洋般的宽广。正因为那时他不仅对古今问题,而且对中外问题都有这样正确的态度,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即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良好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实际的主要领导人,能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他具有深邃的世界眼光,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国际形势的深刻观察,及时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着名论断,为确立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根据;他通过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和当代各国发展的经济规律,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长期不能改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出不会同意。”他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研究,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通过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关注和观察,认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他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社会文明的考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以******和******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且根据时代的进步和世界各国多样化文明的发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眼光,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新的巨大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的内涵。二是在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时,明确提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强化了“世界眼光”意识。三是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这些年来面向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挑战而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战略,都渗透了对于当代世界基本动向的科学分析和诸多领域现代化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及时掌握。这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开放的理念,它能汲纳和融合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基本经验之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刚传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将它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既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又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从而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两次伟大革命的胜利,使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一条基本经验。
先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作了进一步提升,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而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它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二是明确提出有无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同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并对群众观点作了精辟概括。刘少奇将毛泽东的群众观点概括为这样四点: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观点;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毛泽东这样系统的群众观点,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这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奠立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三是形成了一整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的根本方法。
——四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之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为此,他大力推动做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普及化的工作,号召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比较抽象难懂的哲学理论,从而更好地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飞跃。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上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成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成为领导第一次伟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世界形势和我国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同时,也努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和十六大以来,以******和******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路,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带有把握根本方向的和直接管理性的,还有属于理论层面的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
——一是根据我们党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加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二是根据我国建设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还比较贫穷落后,广大人民群众还不太富裕,在欠发达地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实际情况,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等。
——三是根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理论建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是根据改革开放,实行从计划经济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变革后出现的新形势,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不断与时俱进。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近3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第二次伟大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上述各种举措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转化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基本经验之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对错误倾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摄取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先贤们的丰富的理论资源,广泛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适应世界历史发展和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解放思想,创立了严谨慎密的和决不同任何思想迷信与反动势力相妥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是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极为相似。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既遭到反动政府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的剿灭,又受到思想界将其看作“另类”的围攻。在中国共产党内,它虽是指导思想,但如何对待这个指导思想也有一番异常艰辛的斗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在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实现的。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对工农运动、土地革命、军事行动、战略方向、国共关系和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问题都发表了很重要的意见,但许多意见没被采纳。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毛泽东通过深入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实践的新鲜经验,其思想理论得到进一步展开和更加成熟。延安时期,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他的思想空前活跃,发表着述最多的时期。《毛泽东选集》四卷的三分之二的着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发表的。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来深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在那时明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实现伟大的理论创新,成了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在继续发展。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仍然非常解放、与时俱进,要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多次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和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着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泽东已提出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尽管后来偏离了正确轨道,发生了两次全局性的严重失误,但仍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不少好的和比较好的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地建立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历史转折,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努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还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社会主义观。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对错误倾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当历史进入新世纪之际,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又一丰硕成果。
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继承了以往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理论创新的传统,根据历史发展到新世纪的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还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出现的新的矛盾,又作出不少重要决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属于某一个方面的“目”,还不是总揽全局的“纲”。真正属于总揽全局的“纲”,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总要求出发,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国家安全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因而,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过的80多年历程的经验十分丰富,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挖掘。仅以上述论列的几点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的理论,只要将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土壤,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个不断结合的历史过程。这个结合应当是科学的、辩证的、和谐的结合。只要坚持这样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就会不断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就会不断地向前推进。
毛泽东说:中国应当是辩证法发展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就一定能使辩证法受益于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神州大地就一定能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据近两年的研究资料称:在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引进外国的学说都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而“中国化”的概念早在1922年就在出版物中有了;至三十年代前期,“中国化”一语已使用得相当广泛,这样那样的“中国化”说法屡见报端。关于认识中国国情,早在建党前的1920年底,恽代英致刘仁静信说:“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瞿秋白指出:“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参看《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5期发表张静如的《关于“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发表鲁振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上).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上).
刘少奇选集[C].(上).
邓小平文选[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