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之处:
1、人性论提出的背景时代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周朝之后了,奴隶制度基本被消亡。当时的商鞅主张变法,推行制度变革,追求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建立。。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在这个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意识到统治的维护不能仅仅依靠“仁政”来完成了,对于法制的加强更加急迫。
2、具体内容不同
孟子用这种上天赋于的恩德来说明人性生来就是善良,他提出的人性论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唯心主义性善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极大的欲望,喜欢争利好斗,而善良只不过是对恶的伪装,是一种“伪”。人性生来就在向恶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加约束和教育终究会成“恶”。
3、出发点不同
孟子对“生之谓性”的说法并不全盘否定,人性和动物之性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对道德理解的属性,即人性的第二种属性。
荀子对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传统自然的属性,这种“性”是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效仿来改变的,然而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定义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并不能叫做人的本性。
相同之处:
1、两种人性论都具有抽象性
他们对人性的讨论和理解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认知是不同的,孟子和荀子定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且具有先天性。
2、都重视后天的培养
认为后天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的,整天的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知识,不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行千里路。这些古人所说的具有警示作用的道理都在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两人对人性论讨论的最终目的相同
孟子强调的性善,如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并不断发展,那么人人都能够拥有好的道德,生活都会安居和幸福。荀子强调的性恶,如果能够对人们起到警示作用,将这种恶约束起来并且能够转化为善,那么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
其实不管是善还是恶,“性善”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性恶”只不过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两位儒家大师都是为了人民和国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