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把论文读后感写得出彩的话,并不十分难,关键是你能读懂文章,然后把你的一些个人简洁给完整表达出来即可。不过有些人对读后感的写作感觉比较难。第一步:要把所读的论文给吃透。比如说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意义吗或者有趣吗?它论证这个问题或观点时采取的是哪些论据和论证手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或者其实,这个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要把这些都搞懂了,你后期写读后感就利索多了。第二步:把你对论文的理解和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在内心梳理好,打好腹稿了,才开始下笔写文章。读后感虽然讲究的是随个人的性致来发散思考,但是你个人引发出的论点和论题也不应该离所读的论文主旨太远,否则两者之间就没啥联系了。第三步:要谨记写论文读后感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而非是让你写流水账,也不是让你写记叙文,让你写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感受,对这个论文的看法,以及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对你未来的人生和处事方法等有哪些借鉴或者改变、指导等。第四步:执笔为读后感拟题目。一般常见的题目格式大概为——“读《……》有感”或者“《……》读后感”,这种格式就是使用你所看到的论文题目直接加上“读后感”这三个字就行了,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很直白。不过你想让题目更出彩一点的话,可以把你自己论文的观点当主标题,然后副标题再写上“读《……》有感”就行了。第五步:简述所看论文的主要内容。把你所看的论文的.主旨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复述简明扼要的复述一遍,然后重点阐释自己的总体感受和观点。这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来写的,文字不需要太多,以免出现凤头鸡尾的现象,两三百字就可以了。第六步:叙述你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多段表述,首先你对所读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细细地去论证就好了。其中,也可以重点针对所读论文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进行感情抒发。毕竟这里写的是读后感嘛,有点真情实意表达在里边才比较妥当。不然整个文章看起来冷冰冰的,实在是不成功的一篇读后感哟。第七步:写你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哪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是对你的学习、生活、信心等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呼吁、感触和思量。不管怎么说,写论文的读后感,主要是写你内心切实的一种感受,而非让你“强附上一些浮夸的东西”,所以抓住了你的真实感受,就能够很好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了。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写作基础课程为例,详细写出学完该课程后的收获和体会。
正文:
这个学期刚开的《写作基础》课,无疑为我们平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课堂上,我们不断地汲取老师的教学精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课堂外,我们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加以记忆巩固和发展,才不至于有江郎才尽的那天。
而对于我来说,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虽然不至于说全盘吸收,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两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第一点是学会了仿写,第二点就是提升了经营博客的能力。首先,我先讲述一下我学习仿写的心得。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我们去看书,学习书本上的好的范文与句子。
在这过程中,我常常把看到的觉得适合自己风格的句子或文章抄写下来,以便以后的写作。逐渐地学会了仿写。也许是觉得这样下去不够我的发挥,我又在这个过程这把原有的模式加以改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这样,在以后,灵感迸发时,也不会苦于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点是经营博客。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讲到了要我们去申请博客,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都传到博客上去,让众多博友去评论和提供建议,这样,在不断地改进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闲暇之余,我也会去博客中心看别人写的有没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模式,吸取经验,把好的一面加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总结得出,我对这门课程的建议也是基于我的学习经验上所得到的。我认为,要像学好学做这门课,要像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妨试试我的方法。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有自己的博客是一件非常流行也非常明智的行为。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能竭力汲取他人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集众人之长,才能有所长。这是我学习这门课程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是给这门课程的一点建议,希望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职业素质提升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在21世纪,职业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第一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国际化标准,是职业人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企业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而杨老师正是非常注重协助个人及企业在获取平衡式成功等领域上拥有极为卓越的成就。
作为我们联通公司,业务范围在不断延伸,顾客群体在迅速增加,公司在发展中面临众多机遇也面对多种挑战。
作为联通公司的一名员工,想要参与职场竞争,想要成为职场中的成功者,想要取得职场生活的辉煌,就必须懂得和遵守这些职场规则。
同时,应适应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需求。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研究生课程记》是一本由张立波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页数:34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一):张蝶:《研究生课程记》序言
张老师的《研究生课程记》打算出版,让我写个序。兹事体大,马虎不得。李泽厚先生给他学生作的序引发了诸多好评,我照猫画虎,斗胆以同样的风格给导师作序。
我是张老师所指导的2010级硕士,两年后转到安启念教授名下读博,在安老师的授权下,张老师对我的学业还是有所指导。张老师的课,我是听过几门的,现在已不大记得其时的内容和感受。只记得张老师业余带我们读书,印象中有《语言学名著选读》和《叙述学》,但都半途而废,读书会之后的聚餐和聚餐之后的打牌很是热闹。当然,张老师是不参加我们的打牌活动的,他不会。
张老师工作认真,有一个原因,就是好面子,或者更严重点,胆小怕事。按照他的说法,有个工作不容易,可不能出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所以,他每次课都会提前一刻钟到教室。胆小怕事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他几乎不跟学生喝酒。他自己说,他是能喝酒的,但不能跟学生喝,把自己喝倒了会使自己颜面全无,把学生喝倒了更是错误乃至罪过,对不住学生、家长、学校还有教师这个职业。
关于模样这个词,张老师有装模作样、假模假样、像模像样、有模有样几个层面的说法,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生的论文水平,都有一个从装模作样到有模有样逐步提升的过程。他把“道貌岸然”当作褒义词来使用,并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这个词对他来说,应当是把模样的四个层面都包含在里面的。在圣人隐匿或远遁的年代,道貌岸然已然难能可贵。
张老师不摆谱,若果真被无视,也会对我们唠叨“你们可得学会摆谱啊”。我们有事打扰他,他先是嘟哝抱怨,之后就迅速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对刚入学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至于我们能否做到,他是不较真的。师门聚会时习惯东拉西扯,从学术到新闻再到古今中外的文人逸事,一个话题没有任何过渡就跳到另一个话题。张老师常常提到某某老前辈的话:无论做啥,首先得有意思,然后才谈得上意义。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言多必失,多有冒犯,打住。
2017年11月1日 五道营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二):5月10号的朋友圈(徐海敏)
老师的书已收到,前天电话中请求老师签名赠书,老师爽快答应了。张老师用“同门”二字,虽在师承上我们同出一师,但我没有“门”的感觉,着实不习惯。再者,跟从张老师上过短暂的课,内容虽也已模糊不记得了,但老师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生活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是我研究生在读期间真正的导师。我的第一篇微博是受了老师的启发和鼓励,有我名字的第一本书是老师带领学生的关照和支持。
阳光下轻轻翻开这本书,馆陶 美丽小镇的名字频频出现,老师已经把实践与文化哲学理论融汇贯通了。认真,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有人说,哲学很难,那是因为很多人故意把水搅浑了,让人看不清;老师的文风看似随意,却有深厚功底,才能如此洋洋洒洒,写作就如同聊天一样,仿佛从文字里感受到聊天的语境和画面感。这的确需要功夫。
从宏观来看,目前还没有关于研究生如何培养的书,这是第一本。我的研究生在糊里糊涂中过了三年,没有系统看过书,甚至没有系统上过专业课,那时学的能留在脑子里的几乎所剩无几。《研究生课程记》可以弥补很多,读完之后,可以假装学的很系统,很有方法,很有收获,然后真的很有系统,很有方法,很有收获。
感恩老师!期待更多读者打开她时是愉快而灵动的!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三):非感想的感想(吴科)
(只是想发一个图片版的文字。不料,总是收到提示,正文不能少于140字,否则连预览都不可能。于是,就有了图片下面的批注。)
批注:不期然地,收到这篇非感想的感想。写作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作为读者,我们无法想象作者会写出什么,一如作为读者的我无法想象作为作者的我能写出什么一样。所以说,文字是即兴的、偶然的,写了也就写了,写完了也就写完了。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四):由《研究生课程记》所想到的(黄仕成)
“总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既是对立波老师的印象,又是《研究生课程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作者与作品两者合一,说明了立波老师言行一致,犹如其《坐言起行录》一般所呈现的纯粹品质。
对于立波老师本人,我是在2013年夏季认识的,那时他到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讲座,讲座的内容我记不大清楚了。但有两点我是大概记得的:一是那时立波老师讲到周易的卦,一是立波老师讲到他和导师一起散步聊天的美好经历。
2015年,我有幸到了人民大学读博士。这时还能在专业课里面听立波老师谈历史、谈文学、谈翻译,课上他好像有一种后现代的影子。活在在现代的环境下,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的风格,要不然怎么会展现一点潇洒一点正经的混合体气息呢?后来,他赠送了我一本书:《坐言起行录》,我当时还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读后感。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至今还是没看懂,因为里面那些立体的民国印记所包含的历史感,始终是缺乏历史感的我难以感受的。所谓的读后感,也就是基于自己对立波老师的印象,表达了一下想法罢了。
又过了不久,立波老师又出版了一本乡村旅游之类的书。应当说这是他带着学生去河北一个以陶瓷出名的乡村调查,之后由学生写成读后感,在课堂交流、修改、完善而成的一本书。历史地理学、乡村旅游等等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成为了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在这本书前后,立波老师去很多地方,如贵州等,好像他在寻找一种东西,去乡村生态中寻找一些和生活有关的,像是帮助自己所擅长的历史哲学寻找一个归宿。可以说,这一点颇有开山采矿的勇气。而事实上,这些实践是有意义的,文化的力量确实随着他的脚步而转移,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中的那些人有所触动。我说“总能做点有意义的事”中的“总能”,也大概如此。
《研究生课程记》大抵也延续了这种风格。著作以时间的方式诉说空间,以空间的方式定格时间,透过著作,可以看到一位60代生人的触角,可以感觉到一个活动的生命体的生成,其慢其快,其快乐其艰辛,其活力其疲惫,其轻松其紧张,尽展现其中。恰如与立波老师认识5年矣,时间流逝飞快,可以持之以恒地记录下来,其实是一件考验一个人意志力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执着,实难做到。而我要说的是,当作者把生活毫无修饰地摆上来,并以一种有意义于当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配方摆在桌面时,那些所谓被岁月所折磨的某一段过往,都已成为著作的灵魂,那些被现代所制造出的问题,都已成为著作的灵感来源。
捧着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也能感受到立波老师在扉页上给我所留下“同门”两字的力量。“同门”表达了他对“我们”的定位。但我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在看到“同门”二字的时候,我很自豪也很荣幸,但同时背后凉凉的,姑且看做伯父辈的一种的勉励。
捧着这本书,其实我更愿意把这著作看成一首诗,它诠释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正义。而它的魅力,是己求所能悟却一时难以所达的。这正是诗的力量,一如立波老师所追求的以及所著的。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五):张婷:关于《研究生课程记》
张老师把写了一年半的《研究生课程记》发给我,让我帮忙打印成册,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细节的重视是张老师的一大特点。《研究生课程记》的内容,先前是有所披露的,张老师偶尔会把某天的内容发在“文之悦”群中,有时也会把一些篇章晒在微信“朋友圈”。这样,零零散散,我们多少看过一些,现在装订成册,就有了总体感。
相比较论文或者著作,张老师所写的这些东西无非是工作总结,只是老师的工作大多和讲授课程有关,所以就命名为“研究生课程记”了。老师们对于备课、讲课、培养学生都会有所思考,事后应当也都会有所总结,只不过大多数老师都是想想而已,充其量对自己的学生说说罢了,张老师则会把这些内容写出来,记下来。一个东西一旦被转化为文字,定型为文字,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物。“研究生课程记”首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罕见和稀有。经济学上的稀缺性,指的是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亦即资源的供给相对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资源的稀缺性又划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研究生课程记》属于“绝对稀缺”,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
张老师最近几年很少写学术论文,不过,他建议我们每个月要花点时间翻阅期刊。他并不否认论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是,他自己是“想写啥就写点啥,能写啥就写点啥”,这是他的口头禅。前两年出版的《坐言起行录》,是他2007、2008、2009三年的博客结集,这个《研究生课程记》,也是他有意为之的,也是打算写三年。“总之,要做事情,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做事情就好”,这是他对我们学生的教导。《研究生课程记》应当属于他所说的“做事情”,就像他之前写博客一样,现在坚持写工作总结,这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学生效仿的。通过《研究生课程记》,可以看到张老师上了哪些课,课前、课中和课后有哪些投入;张老师对学生读书、思考和写作的指导,有怎样的一些特点;张老师除了校内的教学,除了对自己名下的学生的指导,还对外讲过哪些课,指导过哪些学生,等等。
《研究生课程记》作为一种记录,首先具有叙事的特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跟什么人,讲述或交流什么事情。张老师经常说,叙事学、语言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功。对于叙述,他是有考究的,明确干练而富有内涵,语义空间开阔,貌似简单,实则层次繁复。一篇只有一段,在一段中要谈好几件事情,好几个意思,那么,如何顺利地过渡和衔接,是需要技巧的。应当说,张老师对字、词、句、段、篇的把握是相当娴熟的。表达、表现乃至表演是他的旨趣所在,当然,“构建”这个词更合乎他的初衷。首先是谈一件具体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其次,这个事情并不只是一个事情,而是有代表性,映现出很多事情或某一类型的事情,进而言之,他希望呈现具体时空中的天空和大地、颜色和声音、坚韧和努力。
张老师作为一个哲学教授,无论多么信奉后现代,多么热衷小型叙事,他都不能不谈概念,甚至是总体性的思想。概念和思想是《研究生课程记》的根本所在。就此而言,故事只是表象,故事是在概念的构架中呈现出来的,反之亦然,概念是在故事的基座上透射出来的。只不过他反对抽象笼统地谈概念,他也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概念。反对、抵抗、拒斥和警惕意识形态,是张老师一以贯之的思想,“媚俗”是意识形态,“纯粹”也是意识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喜欢“讥讽与自我讥讽”。意识形态无所在不在,重要的是对此有所反思和敏感,特别是对自己言谈中的意识形态。张老师的文字不乏犀利,同时又饱含温情,小心翼翼,严谨细致,力求避免任何不经意间的冒犯和伤害。
《研究生课程记》究竟有多大的意思或意义,一方面因人而异,一方面有赖于历史的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张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研究生课程记》就是例证。既有写实的价值,也有象征和符号意义,过一些年后,应当也有档案材料的价值。
2017年8月8日于校图书馆
补记:张老师提出把我暑期写的这篇读后感或者说随笔作为书的“跋”,我当然很乐意,本想做些补充,但一时没有更好的想法,只好维持原状。
2017年11月13日于校图书馆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285 浏览 6 回答
296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2 回答
144 浏览 5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310 浏览 2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135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3 回答
196 浏览 4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