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泰州作协的会员证时,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不走进泰州晚报的“坡子街”,我不可能圆了儿时的梦,那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仿佛诉说着昨日的时光。 干燥的稻草堆散发着清香,背风朝阳,小学的我,似懂非懂地走进明清小说的天地里,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四大名著。那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我9岁时才上一年级,可是在9岁前,我并没有成天的疯玩,只要一有小人书就如获至宝,一遍遍地翻看,实在无聊时,就翻看姐姐哥哥的语文书,上学后更是如饥似渴,有什么看什么,也不管自己懂不懂。一次我在音乐课上偷看小说,被音乐老师没收了小说书,班主任张立平老师找我谈心,先是批评了我,然后又叹了一口气说,“怪不得你作文那么好,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初中生,我还没有读完四大名著呢!”张老师哪儿知道,那时我像着迷似的,不但读完了四大名著,什么《岳飞传》、《杨家将》等小说也翻阅了多遍,那时心中有个梦想,将来当个能写书的作家该多好啊! 一排排水杉树郁郁葱葱,走在放学的路上,捧一本《少年文艺》,于是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天黑之前的霞光最为灿烂,因为回到家只有做家务和作业,看课外书父母是绝对不允许的。初中学业渐紧,虽然作文仍一直遥遥领先,但只能在放假时偶尔看看课外读本,姨表弟王诚订阅的《少年文艺》是我的最爱,但其时的阅读量已不及小学,为了中考能考上县重点中学,则没日没夜地苦读,最后以七分之差与县重点中学失之交臂。 月光如水泻下来,梧桐叶间透出些银光,吟一首朦胧诗,为自己的青春而踟躇,高中的我,不得不面对升学的压力,舍弃曾经的阅读时光,只因那跳“农门”的期盼压在了瘦弱的双肩上。高中的学习竞争比初中更加激烈,从高一起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业余时间用来写作阅读几乎不可能,只能在寒暑假放飞一下自己。高考为了“跳农门”,在农村中学付出的艰辛比城里的孩子不知高出几倍,拼搏过人生最难忘的高考,阅读写作按下了暂停键,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触及。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天的江南一片郁郁葱葱,我如愿以偿跳出了“农门”,来到无锡这座人称“小上海”的城市。在税校读书时,年少轻狂的我在太湖边流连往返,在龙山上放声长啸,在梅园里呼朋引伴,最好的青春年华里,我除写了十多首诗歌外,其余时光便大把大把地投掷在游玩中。 芦苇青青,河水汤汤,工作分配到里下河水乡,读书写作便成了一个人排解孤独的最好良方,文章屡被系统内刊物发表,在单位也掀起了小小的波浪,青年的我,也曾想就此意气风发,扬帆起航。时任潘所长给我递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是所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是我并没有再接再厉,而是融入了社会的世俗中一发不可收拾,其后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结婚生子,在农村乡镇工作时,很难静下心来写出有高质量的文章,早已忘却了儿时的梦想。 时光荏苒,岗位不断地辗转迁移,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城市,在浮躁的社会里,不知不觉地随波逐流,已然离梦想越来越远。虽然常在夜深人静时,捧一本书,重温那风花岁月的浪漫,金戈铁马的豪壮,但更多的是觉得羞愧和迷茫,多年谋划的长篇也由于惰性而束之高阁,梦想被锁进了抽屉,心已跌到世俗的尘埃里。 2020年疫情来临,我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思考,重新制订完新年的规划后,我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将多年前写的文章一一整理出来,脑中时时闪过儿时那个遥远的作家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能用文字留下过去和现在的光影,那该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啊! 疫情改变了人的思维,也重塑了我的人生规划,于是我每天给自己制订读书写作运动计划,每天晚上给自己总结打分,同时,我也开始尝试不断地写文章,并且开始大胆投稿,泰州晚报副刊“坡子街”用稿不拘一格,星光不负赶路人,陆续有我的文章刊登出来,这更加激发了我写文章的劲头。 后来走进“坡子街”,这才发现许多人都活成自己的模样,馄饨店的老板娘常玫瑰一直追逐着文学的梦想,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王玉兰逆袭出版了长篇小说,从事个体创业的朱会芝每周规定自己必须写一篇文章,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也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一篇篇喜闻乐见的文章,一幅幅散发人间烟火的画面,令我沉吟良久。时间的河流,流过你我他,天道酬勤,于是八小时之外,闲暇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除了雷打不动的健身不可缺外,我重拾起阅读写作的时光,一发不可收。“坡子街”上群星云集,不同的身份,同样的情怀,许多如我一样的草根,都将自己的人生过得丰富多彩。为了自律,言出必行,每天中午必读“坡子街”美文,每天晚上必须阅读或写作,临睡前则给自己打分,超过90分则为自己点赞,低于90分则为此自省自励。许是我的潜移默化,妻子也放下电视遥控器,转而从图书馆借书阅读,而我则从书店每每满载而归,因我常常一边读一边思考,偶尔还会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 从此书墨的香味弥漫在家中,浸入到骨子里,最欣喜的是文章刊登了,转发到朋友圈获得的无数点赞,而自己也规定自己每周必须完成一篇文章,先完成再完美,不出彩就出局。洗去世俗的尘埃,放飞儿时的梦想,充实自己的生活。 我想,人也如一棵树,每天沐浴着阳光雨露,而每一个走在坡子街的人,总为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而怡然自乐。随着“坡子街”的作者读者群不断壮大,也许目前我们还不能成为森林,但也要为他人送去一片荫凉,把自已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我们走在坡子街上,其实本身就是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