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来自民间的自娱自乐的东西,有了舞蹈就有了节奏也就有了音乐.
谈舞蹈教师肢体语言的美育功能摘要:舞蹈是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艺术,舞蹈教师要对舞者的肢体进行严格而科学的训练,以便达到舞蹈内涵所要达到、所要表现的最佳状态如从简单的站姿、坐姿、走姿到软开度的训练,以至于跳、转、翻等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些都是更好地表现舞蹈最高境界之所需。同时还要通过老师的训导、示范等,使舞者日常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显现出其人格及职业的魅力。关键词:舞蹈教育、肢体语言、内涵、美育功能、美感舞蹈教育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是专业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统一,也就是教书(学)与育人的统一。这是一个对肢体进行严格训练和科学训练的过程,也是对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动作养成的过程,舞蹈教师是整个训练的执行者、诱导者和贯彻者。舞蹈教育是用肢体语言通过示范动作传递肢体艺术进行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师则是把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有着更特别的意义,有着特殊的美育功能。舞蹈教师是用肢体语言把舞蹈的内涵、教育的内涵和老师本身的内涵,通过舞蹈中的肢体美、教学中教态每和生活中的自然美表现出来。它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而且还具有欣赏价值和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欲望,更是一种动力。它所传递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舞蹈教师的美育功能来自舞蹈艺术本身的美这种美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这种美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的精雕细琢,修饰性很强,具有艺术造诣所赋予的灵气,它符合舞蹈审美诸元素的需要。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舞姿和高难度的技巧等,是经过艰苦磨练后才能达到的专业性很强的富有艺术性的肢体美,是任何口头语言都难以比拟的。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富有专业内涵的舞蹈动作,通过关的肢体语言,示范给学生们,如:在教授中国古典舞神韵所要表现的“形、神、劲、律”中的“律”时,其中一个简单的“亮相”,既可运用正律,也可运用反律。正律动作通过顺利顺势则顺水推舟,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而反律,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却突然急转几下的往右,或者由前突然变化向后等等。这种反律通过教师的肢体表达,有着异峰突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动作有了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感觉。更美的是教师在动作过程中,从手指尖到脚指头、从头发梢到神经末梢、从眼神到呼吸都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舞蹈只有通过美的肢体和美的神韵,配以美的音乐,才能表达美的内涵,达到美的享受。这种肢体语言美,给人一种美的意境。而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渴望效仿和追求……舞蹈教师的美育功能是教态语言的美这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表现或理想的形象显现,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这种美的教态语言是一种知识品位、文化修养、职业道德、聪明智慧、教学方法及态度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优雅的艺术气质,始终是学生竭力效仿和尊崇的榜样,尤其是教师的艺术涵养更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教育的最高水平应该是无声胜有声,身教重于言教。舞蹈教师有着用肢体语言和教态语言传递美的内涵的教师职业内涵以及教师本人素养的融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舞蹈的技术、技能,更要教他们做人的标准。一个学生追求的生活目标是高深还是庸俗,是奋发还是功力,是诚实还是虚伪,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任何其他教师更直接更有力更深远。大到教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呼吸,一个眼神,~个微笑,一个表情,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和每一个细小动作都有他的用意所在。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穷的,是对学生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感染力的,~个自身修养高的老师,常常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模仿的榜样,在教学中其讲述的观点及阐述的内容,极易为学生接纳,其言行极易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既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特别是舞蹈教师,以愉快的教态语言和学生沟通,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舞蹈教师的美育功能是教师本身的一种自然美如果说第一种美是来自于舞蹈本身的肢体美,是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达到的话,而第二种教态美则是教师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表现及活动,那么第三种美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是前两种美在教师心灵深处的烙印,或者说前两种美在脑海中的积淀,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是任何人无法拿走的东西,也就是人的内在气质的一种表现。这里既有职业特点,又有专业特点,是个人的学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整体显现,是一种不经意的表现,是一种下意识的最自然美的流露。有人常讲,一位好演员不一定是一位好教师,但好的专业教师一定是一位好的演员,这也充分说明对舞蹈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在专业上既要会跳,又要会教,必须做到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并且还要学会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法,更要学会做人。舞蹈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的职业,传授的是舞蹈的专业,因此,在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里,既有舞蹈演员的艺术气质,又有教师的学者风范,既有五大搜演员的个性张扬和坚韧的毅力,又有教师那种含蓄和丰厚的内涵。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或者说体态语言是一种外在形象,也反映着他的气质和内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教师把各种形式的美的形象,呈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深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达到净化灵魂、提高境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因而以形象——肢体语言美感教育人会有显著的功效,会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早就一代人格完美、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
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种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就失去了原来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酉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是向民间吸收了若千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首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它传播面很广。20世纪初,现代舞在酉方兴起,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但他们叉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民族音乐在群众中的流传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民族舞蹈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有人把民间歌舞称之民俗歌舞,不无道理。因为特定的民俗内涵 (包括各个民族传统的婚丧、农耕、劳作、时岁、节令、庆典、祭祀等习俗 ) 是民间歌舞的基本内容,而在我国 56个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内涵又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这就使民间歌舞活动各具特色,绚丽夺目,有着深刻的社会作用,各自代表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点。如民间的社火,秧歌等等,无不具有民俗色彩。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的民间音乐舞蹈,寄寓了各民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由于民间音乐和舞蹈所表现的是人们理想愿望以及劳动、生活的有机结合,所以,只要存在有不同的民族,就有各民族的民族音乐和其各种特征民族舞蹈的存在和不断发展。 “采茶”是一种流行于南方及西南地区的民间歌舞.最初从采茶所唱的歌调中产生, 后来在不断流传和发展中,经过许多民间艺人再加上舞蹈表演娱乐形式而成为歌舞;“木卡姆”是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流传的、具长久文化传统的歌舞音乐.“木卡姆”作为大型歌舞套曲, 据推测其产生早于十五世纪.“木卡姆”在世界伊斯兰文化区均有分布, 但仍以我国新疆地区木卡姆种类最多, 形式也最完整.到今天”木卡姆”已经成为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了,我们说“维吾尔族多变的音乐,创造了多变的舞蹈。” 维吾尔族多变的音乐不但创造了其多变的舞蹈,而且它运用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也正是维吾尔族别具特色的音乐决定着其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民族舞蹈的发展。花鼓是一种以演唱为主加有表演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 又名”打花鼓”、”秧歌”.此乐种明代时起源于安徽凤阳.清雍正、乾隆时期, 花鼓在南方江浙等地传开, 也是在民间艺人的相互传播、改进中形成了花鼓戏.后由乡村传入城镇, 形式渐趋丰富.民间歌舞属于广场艺术的范畴,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作用,每逢庆典和节日,不少民族的群众都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民间音乐舞蹈活动,活动中很多时候是家家参与,人人表演的,寄托祝愿和祈求。在一些彝族、苗族等地区的”跳月”歌舞活动以及在苗族、侗族、纳西等民族地区的芦笙舞都是典型的范例.此外,许多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劳作、休闲结合起来,劳动间隙,茶余饭后,兴之所致就可以来上一段,唱到尽兴处还会手舞足蹈,边唱边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场地制约,对消除疲劳,娱悦身心有着莫大的作用。对民族音乐的流传和民族舞蹈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艺术形式,“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是我国传统歌舞艺术的显著特征,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的歌舞艺术,在每个民族的艺术发展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直至诗歌和音乐高度发展的今天,歌舞艺术仍在民族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歌舞结合的特点之所以能够保持,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正说明了歌舞艺术在表达群众情感上的重大作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舞蹈各有所长、互不排斥,并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歌与舞的结合使歌舞音乐同时具有了民歌的歌唱性与旋律性和舞蹈的节奏性与动作性,它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生活节奏,还告诉了世界它的传统文化、民族习性、民族特征、个性等,让世界上的人都有机会了解到这个民族,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所结合形成完整的民族艺术。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开创着舞蹈艺术事业的美好未来。民族民间歌舞最突出的特征是群体性、自娱性、参与性和时代性,这也可以说是民族民间歌舞的发展规律。群众性民族民间歌舞是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参与者最多、最能代表该民族个性特征。它是该民族音乐和舞蹈的基础。也是民族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层面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有人把民间歌舞称之民俗歌舞,不无道理。因为特定的民俗内涵 (包括各个民族传统的婚丧、农耕、劳作、时岁、节令、庆典、祭祀等习俗 ) 是民间歌舞的基本内容,而在我国 56个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内涵又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这就使民间歌舞活动各具特色,绚丽夺目,有着深刻的社会作用,各自代表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点。如民间的社火,秧歌等等,无不具有民俗色彩。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的民间音乐舞蹈,寄寓了各民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由于民间音乐和舞蹈所表现的是人们理想愿望以及劳动、生活的有机结合,所以,只要存在有不同的民族,就有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和其各种特征的存在和不断发展。 再次,民间歌舞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作用。民间歌舞属于广场艺术的范畴,每逢庆典和节日,不少民族的群众都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民间音乐舞蹈活动,活动中很多时候是家家参与,人人表演的,寄托祝愿和祈求。此外,许多地方的民间舞蹈与劳作、休闲结合起来,劳动间隙,茶余饭后,兴之所致就可以来上一段,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场地制约,对消除疲劳,娱悦身心有着莫大的作用。 人人都可参与,人人皆娱悦,这是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这需求无疑给民间歌舞注入了生命力量的源泉。同时也一定程度的推动了其民族舞蹈以及其音乐的发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和舞蹈,而舞蹈离不开音乐的渲染与烘托,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在这样一个人人可参与,人人皆娱乐的生活环境中,相互推动相互发展在音乐与民族舞蹈的综合欣赏中,让我们看到了色彩艳丽的民间生活截影。倾听到了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音乐,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亲密的友谊,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外国或中国的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舞蹈艺术中舞蹈本身的进展和音乐的进展紧密联系。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就有诗、舞、乐一体以及 “舞者,乐之容也”的论断,春秋时期音乐与舞蹈统称“乐舞”,在现代既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只是音乐的回声”的说法, 也有认为“舞蹈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舞蹈是艺术的祖先”等观点。从起源来看,舞蹈应早于音乐,而音乐自从舞蹈中产生之后便和舞蹈结成了最亲密的友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灵魂。它们像是血肉相连的分不开的伙伴,相互配合,共同编织出美妙的艺术花朵。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舞蹈与音乐加以阐述:一、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舞蹈是音乐的源头据史载,人类尚未产生语言的时候,就会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就会利用动作形象传达和交流某种信息,因此,舞蹈便成了他们传授劳动生产,操练战斗本领,锻炼身体,乃至寻找配偶而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手段。美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类在语言表达不十分发达的时候,舞蹈是一种以手势讲话的艺术。”那么,由此推断,舞蹈的产生比音乐的产生应早一些。因为有了人的直立行走,为了便于完成人类最初级的交流,就有了舞蹈产生的基础条件,所以,手舞足蹈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的象征,这也应了“舞蹈的冲动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这一科学论证原始社会中的原始舞蹈,最初就是借人体动作打拍子的,现在的民间舞中还常见到这种遗迹,比如西班牙踢踏舞踏地有声,俄罗斯舞中有手拍靴子的动作,至于蹬地、鼓掌更是多见。至今福建泉州人闹元宵时还要跳《拍胸舞》男子赤膊光脚,头扎草绳,手拍胸膛、腋窝、膝盖和大腿,蹲下跳起,极其热烈,节奏明快、舞容粗犷,把一种极其古老的舞蹈展现在人们面前原始人舞蹈时,也曾把一些能应节作响的东西系在身上,以作伴奏。这也有遗风可寻,如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跳传统舞时,或脚系一种能摇响的荚果,或手持一种椰果制成的响器(现已制成交响乐队中所使用的沙球) 。南斯拉夫民间的《哑舞》,也是利用戴在手脚上的饰物摇动作响来协调舞步,而印度舞系上脚铃打拍子,可说是这种原始方式的高度发展吧。原始舞蹈后来有了真正的伴奏,即有节奏地敲击石、木伴舞。我国古书上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 ,就形象地再现了击、拊石器,造成强弱参差的节奏,为拟兽舞伴奏的情景。这种原始音乐,只有节奏而没有旋律。美国的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杰出的音乐史家和舞蹈家克尔特·萨哈斯所著的《世界舞蹈史》中说道:今人十分不解的一件事实就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在史前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还在文明的初期,它就达到了其他艺术和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完美水平。在那个时期,人们过着野蛮的群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雕塑和建筑还是极原始的,诗歌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然而却创造出了使所有人类学家都感到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完美的舞蹈艺术! 他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音乐如果脱离了这种舞蹈,那就听上去什么也不是,只有伴随着这种舞蹈这种音乐才显得动听”。由此可见,音乐是从给舞蹈打拍子中产生的,舞蹈乃音乐之源。二、从音乐和历史发展来看,音乐成为了舞蹈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推演和舞蹈事业的发展,音乐在为多彩的舞蹈伴奏中从单调走向丰富,并最终摆脱了附属的地位而独立地发展。有了它可以烘托舞蹈气氛,舞蹈者可以借助音乐的刺激产生对舞蹈的更多感受。所以当音乐高度发展后,它又回过头来提携了舞蹈,使舞蹈更趋于抒情化、抽象化。比如被选为“20 世纪经典舞蹈作品”的舞蹈《萋萋长亭》,它表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缠绵悱恻的爱情双人舞,体现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主题思想。而这个舞蹈音乐却选用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 的二胡协奏曲《二泉映月》,全曲表现的是在当时社会背景条件下阿炳内心独白“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控诉。曲中充满了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大丈夫宁折不弯的气度[3 ]。我们在欣赏完舞蹈后,感到在阿炳的二胡协奏曲《二泉映月》名曲的伴奏下,你会被舞台上“夫妻”(舞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真挚爱情与离别交织场景故事情节所感染。《二泉映月》音乐之所以能成为该舞蹈作品中的一个合成部分,它的生命力在于音乐形象渗透到了舞蹈形象之中,使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巧妙的融合。当代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的表现出来。”他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一个无伴奏的舞蹈,既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4]。”这就深刻地指出了舞蹈与音乐的唇齿相依的关系。虽然在时间上舞蹈应早于音乐的产生,但实际上两者的相辅相成、互相映衬的事实使得它们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例如,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于创作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士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5 ], 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可见,随着时间的推演发展,舞蹈和音乐已经不能分离,音乐成为舞蹈所不可缺少的灵魂。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音乐进行修改。三、从具体的艺术实践来看,舞蹈与音乐呈相互结合的趋势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舞蹈虽然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不是所有生活中的动作都能成为舞蹈动作,只有那些经过提炼、加工变成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动作,才能构成舞蹈动作,才能具有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特殊艺术功能。正因为节奏的形成是以人的意志和感情为依据的,所以,舞蹈中人体动作的起伏跌宕、动作线条的流畅曲折等等,才能以其触动人心弦的律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将其蕴含的感情传导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引导他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由此可见,节奏是提炼和组织生活作为艺术动作的基础,节奏是结构舞蹈动作的纽带,也是舞蹈作品整体布局的贯穿线。 “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也是音乐整体的骨架。”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通过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大小,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的,所以,节奏是构成人体动作与音乐旋律结合的天然基础。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于同其它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其次是抒情性。音乐和舞蹈都长于抒情这一共同具有的特性,使得它们能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类各种情绪和情感做出深刻而细微的体现。当然他们并不象文学那样便于交代事物的缘由始末和繁杂的生活细节,而她们在抒情方面的特长,又是文学作品所不能代替的,这使他们同文学并立于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中,成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舞蹈是通过高度提炼了的人体动作这一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舞蹈形象的塑造同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和音乐不同的只是舞蹈是以直观的方式,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活动。音乐和舞蹈当它们独立存在的时候,各自用自己的艺术手段去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当它们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彼此的结合成为必需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的时候,音乐和舞蹈的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共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在舞剧、舞蹈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塑造同一个艺术形象的共同的目的和任务,在通常情形下,舞蹈形象的鲜明性、感人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音乐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描绘。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例如,现代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的创编过程就是典型的例证。编导首先确定了“歌颂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再通过修建“希望小学”这一热门题材,选择以藏族的 “锅庄”和“弦子”为主要的动作素材,塑造了一个藏族小姑娘和一群解放军战士的形象。从主要动作形象的设计看。编导在作品中突出“情”方面无疑是典型而有新意的,然而突出“情”这个新意往往只有肢体语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优美而动情的音乐的配合。作曲家根据舞蹈编导提供的作品素材、内容对音乐进行创作。如:“·1 ·3 ·2 ·1 6| 5 - - - | - - -”舞蹈中这段具有藏族弦子风格的主题音乐贯穿舞蹈始终,这个主题音乐一会儿轻柔似水,表现了藏族小姑娘为解放军端茶、倒水、献哈达和热爱亲人解放军的人物性格,一会儿又铿锵有力,展示了解放军不分昼夜为修建“希望小学”的劳动情绪。看似简单的音乐,由于它的不断再现,使观众从音乐中领略了到藏汉军民间鱼水情深的主题,音乐形象因此更为丰满,舞蹈形象更为动人。该作品之所以获得较高的评价,除了编导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对舞蹈气氛的烘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舞蹈创作方式可以看出,舞蹈属于“看”的范畴,不“看”就无所谓欣赏舞蹈,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用“听”来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通过“听”来扩展舞蹈欣赏空间,调节情绪。当然,音乐虽然有其独立的表现空间,我们却不能因为“听”而过分强调音乐的作用,否则会使舞蹈中的舞蹈形象脱离人物形象而使舞蹈失去应有的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人们不会为欣赏音乐而到舞蹈演出场所这一简单的道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舞蹈和音乐的统一,是不同表现方式的统一,视觉和听觉的统一、形体和幻象的统一,而且从总的发展过程来看,舞蹈和音乐可相互表现、相互促进,如上述的舞蹈可以解释音乐,音乐则可以为舞蹈展示氛围,加强风格特点,激励情绪,推进情节等。 参考百度文库:
内容摘要:音乐与舞蹈从远古时代就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并且舞蹈艺术中对音乐有本能的需要,需要音乐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一系列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是最亲密的伙伴。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优秀的舞蹈音乐是舞蹈中的积极因素,好的音乐能为舞蹈增辉。 关键词:节奏旋律体裁舞剧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舞蹈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动作为表现手段。而动作的美化必定纳入一定的节奏规范内。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指出:“跳舞的特质是在动作的节奏的调整。没有一种跳舞没有节奏”。在舞蹈艺术中舞蹈与音乐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下面仪对舞蹈艺术中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看法。 一、舞蹈与节奏的关系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除了舞蹈本身之外还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其基本组合是舞蹈与音乐,它们二者是一种生来的天然组合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音乐的记载可回溯数千年。古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形成原始音乐的萌芽,伴随着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形成还产生了舞蹈姿势。正是因为劳动赋予了音乐的节奏、音调还有舞姿,所以在远古社会,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文献将音乐称为“乐舞”便是这个道理。这是以天上西宫的星名“咸池”作为他的代表性乐舞的名称。《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日出阴谷,浴与咸池”。以音乐和舞蹈反映古人的豪华迈幻想和对星辰的崇拜,在舜统治时期,代表性乐舞叫作《韶》,又称《箫韶》。这是占代非常著名的乐舞,孔子曾赞其“尽善矣,又尽善也”。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歌舞音乐是音乐发展的主流。声乐、器乐与舞蹈的结合一方面丰富和提高了歌舞音乐,形成了有艳、解、趋的较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另一方面反过来要求声乐部分能表达的更细致,器乐部分能变化得更多样,从此时起至隋唐为止,歌舞音乐在音乐艺术发展中愈益起着主导作用。唐代有情节的歌舞是后世歌舞剧的雏形,成为不成熟的初期戏曲。被称为“大曲”的大型歌舞是器乐、声乐与舞蹈连续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曾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规模庞大结构严谨,虽早已失传,但从有关的记述和诗人、文学家所作的描写揣测,这是非常令人神往的音乐歌舞大曲。宋代形成独立歌舞剧体系,到明清时,歌舞趋向于特定故事情节的表演,演变成戏曲。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舞蹈和音乐一直紧密相联系,这是我国的“乐舞”发展的历史事实。在西方,古希腊荷马时代以后盛行一种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合唱抒情歌和赞美歌、祝贺竞技获胜的庆贺歌以及赞扬英雄人物的颂歌。这说明当时音乐舞蹈结合的广泛。 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音乐艺术特别活跃,音乐写作技术走在前面,独立的器乐有了大的进展,在音乐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舞蹈音乐的新发展。到了十六世纪至十发世纪,欧洲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这时候的舞曲在器乐作品中获得极为多样的变化,大大促进并提高了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和水平,这十分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前进。 这都表明,舞蹈和音乐的特殊密切关系是有历史见证的,与其说它们是姐妹、兄弟,不如说是“双胞胎”。当然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各有不同的发展,但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基本上没有分开过。这是舞蹈和音乐相互关系的最简单历史,但所有的历史现象都并不是偶然的。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自然也应有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进程,即进行着的进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音乐联系的,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则是依靠动作的连续。就作为时间艺术的舞蹈整体概念而言,一个孤立的动作只构成画面,是静止的,不是舞蹈的典型现象。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属“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可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意味着终止结束。 这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基础,同时因为听觉和视觉的感觉不同,音乐能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则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结合反映了人的智慧。舞蹈与节奏密不可分。 二、舞蹈与旋律 舞蹈之所以离不开音乐,首先基于舞蹈艺术中对声音的本能需要,还由于音乐对舞蹈的另外一些重要作用,作曲家吴祖强先生认为:“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具体帮助舞蹈动作的作用,前者属于表现方面,后者属于结构方面,结构为表现服务”。对于吴祖强先生观点的理解,要求我们对音乐的构成特点有一个概念: . 1、音乐旋律的构成要素。 音乐的构成要素有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音色、音区等,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音乐旋律,这些要素的组合多种多样,因此出现了千差万别的音乐。 2、乐曲的形式和体裁 舞蹈占有空间比较具体,而音乐抽象又不能停留,所以音乐有想方设法使听众对音乐留下印象,这样便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都在一定范围内归纳了音乐形式和组织结构的一个方面,音乐形式的主要方面是创作实践中构成的各种典型格式即曲式。明白了曲式,就抓住了乐曲的整体,包括段落、层次、规模和整个音乐发展过程,因此就形式这个名词的广义来说,任何音乐形式都是用来表现思想内容的一切手法,与组成这一个音乐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及统一。 乐曲在实用中形成了各科,不同样式和类型称之为体裁,它们可以由各种曲式构成。进行曲、夜曲、交响诗、各种舞曲等是体裁的形式,而曲式则指乐段,曲式往往提示听众以结构规律,体裁往往提示风格和内容。 3、 音乐是发展的艺术 音乐是发展的产物,人们在长期音乐生活中,积累祖先的经验,不断变化,特别是舞曲,它样式多样,而且源于不同地区和民族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而成为大型乐曲的基础,如在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底称为奏鸣曲的作品,基本上具有舞曲特征。舞曲逐渐进入非舞蹈范畴,影响着其它体裁,其它体裁也影响着舞曲。各式各样的不断发展舞曲又极大丰富着舞蹈艺术本身。艺术是创造的,一定要允许并且鼓励出新,舞蹈如此,音乐也如此,舞蹈艺术中的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历史是前进的,随着历史的进步,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因此说音乐是发展的艺术,在我们对音乐形式和体裁有了一个大概概念。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舞蹈音乐,也只有这样,面对舞蹈音乐时才有了充分的准备,可以与作曲者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提出对舞蹈音乐的即合理又创新的要求。 三、 音乐能为舞蹈增辉 作为综合艺术的舞蹈艺术,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和舞蹈是最密切的伙伴,从实践和理论上看,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是血肉相连的伙伴。 在大型舞台剧中,音乐与舞蹈都具有戏剧性的结构,舞剧的角色、动作与音乐的关系是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柴柯夫斯基为舞剧《天鹅湖》所写的音乐就是极为突出的例证,主要角色都有相对独立的音乐主题,并围绕着主题发展,创造出符合角色性格的音乐形象。舞剧音乐的整体是根据情节的发展,情感的起伏,性格的矛盾进行的。 舞剧艺术的发展,像柴柯夫斯基这样的大作曲家参与舞剧音乐写作,促进舞蹈音乐的发展,长期以来,舞蹈家和音乐家都在为获得相互融洽的关系而努力,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便促使舞蹈编导和音乐创作注入现代的气息,也促进派了舞剧的大力发展,就世界范围来说,尤其是舞剧音乐,已经与交响诗、歌剧、室内乐等并列。在我国,舞蹈音乐创作也空前繁荣,福建省《惠安女人》这富有福建特色的大型舞剧以闽南文化为背景,以惠安女人大海般的情怀,采用富于地方色彩的乡土乡音,创作了一系列福建特色音乐,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反映了惠安女人有的命比石头还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不朽精神。舞蹈大赛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舞蹈音乐,第七届“桃李杯”舞、《俏花旦》、《新“阿里朗”颂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和以历史为背景的《无名花》音乐创作与舞蹈构思紧密结合,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获得大奖。 “小荷风采"——全国优秀儿童舞蹈展演中,儿童舞蹈中的舞蹈和音乐都结合得很好,音乐创作突出了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塑造了儿童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使孩子们看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得到全面的艺术享受从而受到了聪明智慧的陶冶和启迪。甘肃的藏舞《小卓玛》无论是舞蹈和音乐都突出韵味,十分舒展,’非常和谐,耐人寻味。山西的《黄河娃》满台都是铝制造的大小不同的鼓、镲和小钹,舞蹈很奔放、很热烈。江西的《请你做裁判》表现了一位下肢残疾的小姑娘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舞蹈动作中有停顿、有伸展,音乐也留出空隙,在空白的空间中,演员的动作在交流、在延续,音乐和舞蹈动作处理得非常恰当、融洽,在展示舞蹈内涵上,编导在艺术上进行刻意处理。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我国对发展舞蹈艺术、提高舞蹈音乐水平的重视,以及我国舞蹈音乐创作的长足发展。优秀的舞蹈音乐是舞蹈中的积极因素,好的音乐能为舞蹈增辉。 总之,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将永远是舞蹈的最亲密伙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角度,它们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不可分隔的特殊关系,只有在认清楚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好的舞蹈作品,才能提高和丰富舞蹈艺术。
317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6 回答
320 浏览 4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7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296 浏览 5 回答
317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229 浏览 6 回答
140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