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级中学 王新华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更大。为此,我们申报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并被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列为“十一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根据研究计划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和实践体会总结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它无论对中小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一信息化社会。网络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引人入胜的互动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娱乐需要和社会化要求。网络文化对于喜欢追星捧月、个性张扬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具有诸多“挡不住的诱惑”。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因迷恋于网上游戏而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因热衷于网上聊天,结果错交网友;有的因沉醉于上网,患了“上网综合症”;有的因好奇或为表现自己而模仿“黑客”行为……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2、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中学生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眼界大开,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对电脑游戏的过度迷恋,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电脑特有的独享空间,使孩子的人际关系趋于淡化;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将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导致他们社会化的失败;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那么,如何带领中学生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网络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有让我们觉得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网络信息文化。本课题中的网络文化指其狭义概念。计算机网络活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以“电脑”、“网络”为主要活动载体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是以能充分发挥中学生创新能力、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主体人格为基本目的的。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受教育者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根本标志。它是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等诸要作用下以其相对稳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外化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中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在本课题中特指农村中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支持现代管理理念中的理性科学主义管理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管理的有机融合。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各种能力是有一定潜力的。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柯尔伯格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既非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非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内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面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又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横加阻挡。而应实施主体参与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对网络文化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恰当引导,有效规范。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重点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我校自申请《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以来,专门成立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安排了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落实课题小组的成员首先调查研究了目前网络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情况,并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完成了《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及心理研析》、《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等论文和研究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市、县、镇举办的“十一五课题”相关活动,听取、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2、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对学生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不良诱惑制定了8条明确的规范要求。3、建立学校德育网络资源库为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校园宽带局域网为基础,建成网络德育资源库,成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班级管理的阵地、师生交流的窗口。 学校将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电脑网络接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年团校、法制宣传、远离毒品、文明上网、爱护环境、演讲比赛、网上签名等教育活动,开辟“网络论坛”,学生可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直接网上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还将几十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爱国主义歌曲上载到德育资源库,定期供学生收看。 4、建好校园德育网站(1) 创造学生上网的机会。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在课余时间对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和使用,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2) 推荐优秀网站,让学生在健康网上冲浪。各位班主任老师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网站(如雏鹰网、童网、迪思尼网等)收集在收藏夹中,也可在自己的校园网上建立相关儿童网站的链接,让学生在这些健康网站上“冲浪”。5、提高教师网络素养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做出选择,这就需要得到有经验、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的有效指导。在网络时代,教师必须增强网络德育意识,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教师只有掌握了网络知识和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然而目前学校德育中有这样一个特点:有经验的人对网络不熟悉,而精通网络的人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又没有经验,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目前状况,我们着重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首先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少而精的专职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对于这支队伍,既严格要求,明确职责,又加强培养,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提高他们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其次,建立了一支覆盖面广、思想品德较好、具有奉献精神的网络德育兼职队伍。这支队伍既有班主任,也有青年教师,让他们参与到论坛、聊天室、BBS等交互性较强的网上栏目中,与其他上网师生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强网上德育力度,加强网络舆论氛围的引导。6、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学生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把德育教育方法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构筑一道心灵的信息“防火墙”。7、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1)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做到观点鲜明正确,说理清楚明白,以理诱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加强针对性,力求知行统一。我们根据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及多媒体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各环节中如何巧用多媒体,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2) 在语文学科中利用网上阅读活动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有其特有的优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资源,多姿多彩的画面,快速灵活的查询,充分自由的选择,所以能够适应孩子的个性需求,使阅读不再是一种痛苦的负担和强迫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追求和充满愉悦的享受。8、网络文化交流活动研究(1) 开展网上读书活动,以趣激德 。针对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不持续性,学校网站开辟“黄金书屋”栏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2) 开放网络电视,以行促德。校园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和电视的优势于一身,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使学生视听并举,并且利用网络的支撑,让学生参与其中,与节目进行即时互动,在学校德育工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这一特殊媒体功能,将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以“写真”的形式搬上银屏,作为一面启发学生言行的可视“镜子”,区分真伪,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9、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指导研究在校园德育网上专门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l进行师生交谈。当学生有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时,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10、网络环境下传统美德教育研究(1) 传统美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2) 传统美德教育和学习先进人物相结合。(3) 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4)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礼仪值周活动”相结合。1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1) 网瘾的特征:渴求性;逃避性;耐受性;烦躁性;冲突性;矛盾性;反复性。 (2) 网瘾的诱因:个体因素; 家庭因素 ; 教育因素。(3) 网瘾带来的危害:损伤智力;损害身体;荒废学业;影响品行;扭曲性格;危害心理;伤害家庭;违法犯罪。(4) 网瘾的矫治对策:重视预防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加强感情沟通,营造温馨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开展素质教育,实施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途径。12、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浅尝辄止,不善思考;情感淡薄,虚拟交往;游离现实,虚无人生;诱惑难挡,违法犯罪。13、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对策研究(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以健康的网络教育内容为本,创设文明网络文化环境;以高素质武装教育者,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四、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两年多来的研究,课题取得以下成果:1、师生能熟练地掌握网络这一现代化的学习、工作技能,还能具备网络道德,明辨网络文化的优劣,教师、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2、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心理研析,完成论文《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及心理研析》、《初中生上网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其中《初中生上网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论文参赛获奖。3、对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策略作了初步思考,论文《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思考》荣获《教育现代化》杂志社“园丁杯”大赛一等奖。4、对不良网络文化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论文《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在《江苏教育技术》发表并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1次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5、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研究,完成论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母爱》教学案例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6、对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特点、心理、网瘾危害及其矫治对策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探讨,完成《抵御网害,健康上网——潮中学生文明上网专题实践活动小结》、《信息技术课应该发挥预防 “网瘾”功能》、《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青少年网瘾症状及其危害论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矫治对策》等论文,其中论文《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青少年网瘾症状及其危害论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矫治对策》在《如东学院学报》、《江苏教育技术》、《长三角教育》等报刊发表。7、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德育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探》、《建和谐校园,筑道德大厦》、《用好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创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等论文相继发表或获奖。五、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学生上网,不但可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还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对学习、探索科技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因此,它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和推进教育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积极意义,创造条件让他们上网。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侵犯他人权益以及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当代中学生走上社会后,用网络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取决于他们的网络道德观。中学生是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群体,如果对他们上网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学生就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计算机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德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如何指导中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便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校要切实负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做到正确应用网络知识,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2、“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但如果我们行动无误的话,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面对网络文化,任其自然不是办法,因噎废食更非上策。网络德育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根据具体情况,该堵的堵,该引的引,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趋利避害,为我所有。3、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让网络文化为素质教育服务。通过指导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一方面培养他们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他们思想上的自我防御能力。这种没有围墙的课堂,没有距离的交流,可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4、在弘扬个性、主体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在信息多元、易得可取的网络教育世纪,在我们没有能力限制低级趣味的东西进入当前生活的情况下,让青少年脱离低级趣味的最好办法是必须给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高级趣味的东西;在我们没有能力消灭网络垃圾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必须增强学生自身的“抵抗力”,让那些身陷迷网不能自拔的学生最终走出迷雾。5、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我们将迎接学校德育创新的挑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协同社会的力量,创设自己的网络主流文化,进一步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尽可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更好地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