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提议下,中国高校开设了特殊的“少年班”。“少年班”是我国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尽管到目前为止,这种教育模式已成功为社会选拔、培养了超过1300名优秀毕业生,但中国目前超小龄就获得高学历的奇迹却不是出自于“少年班”,今天,我们来说一说10岁就考入大学、13岁读研、16岁读博的超常少年炀。
超常少年闪亮的学业之路
1995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的一个普通的工薪族家庭迎来了一个幼小的新生命,父母翻遍字典,给孩子起名张炘炀,希望孩子今后的人生能够红红火火。张炘炀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则是高中老师,夫妻二人都有知识、有学历,将聪明的头脑很好地遗传给了儿子张炘炀。
自张炀两岁半开始,父亲就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教儿子认字,令父母惊讶的是,张炘炀在短短的3个月内竟然记住了1000多个汉字,这时父母意识到孩子可能智力有些超常,决定趁热打铁,早早地将小炘炀送进了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张炘炀才刚刚6岁。
谁知道张炘炀在学校的表现是如此地惊人:一年级开学后1个月内张炀就学会了所有知识,转入二年级,二年级课程同样在1个月内被张炀轻松学会,然后就花费了4个月读三年级、跳过四年级又用了2个月学完五年级课程。整个6年的小学课程,张炘炀只用了2年就完成了。
这还不算奇迹,升入初中,张炘炀的超常智力得到了极大地发挥,2年的光景,全盘掌握了初中知识的他直接跳到高中学习,而且一入学就插班读高三。
2005年,张炘炀在父母的帮助下成功地报名参加了高考,出了高考考场,张炘炀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估计——发挥的还可以,考入一所二本院校十拿九稳。
果不其然,张炘炀的高考成绩总分为505分,综合了父母的意见,最终张炀报考的院校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并被顺利录取。10岁的张炀成了家乡的“小名人”,要知道,同龄的孩子还只是学会了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而已。
为了儿子,父母甘愿一路陪读
10岁的张炘炀成为“全国最小的大学生”,完全没有脱离孩子气的他显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解决儿子外地读书无人照料的问题,父亲决定要“伴读”到底,全家就靠母亲的一份工资来支撑生活开销。他们认为毕竟孩子还小,对外界某些事物的不良诱惑和潜在的风险无法很好地辨别,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父母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聪明的炀在父母的关怀与呵护下一直自如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大学时期各门成绩还真的不错,此间父母还鼓励张炘炀放眼未来、继续深造。2008年,张炘炀考研成功,复试顺利,考入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此时,13岁的他又成了全国年纪最小的研究生。
父亲放心不下儿子,还是愿意陪读,可步入青春期的张炘炀却开始“叛逆”,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张炘炀郑重地向父亲提出要“独立”,拒绝父亲陪读。后来,父母同意给张炀“自由”和“独立”,张炘炀就如愿开始了独立求学之路。
去幼稚,一度拿前程说事要父母北京购房
成为了“自由独立”的研究生后,饮食起居这样的琐碎事情并没难住张炘炀,他还很顺利地跟比自己大8、9岁的同学成了好朋友,一开始张炘炀也曾沉浸在互联网中难以自拔,但好在他知道何时应该“收敛”玩心。
在老师及师兄师姐的帮助和提点下,张炀的研究生论文完成的非常顺利,毕业答辩前夕父母和他提起关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事情,张炀突然提出了一个条件——让父母在北京买房。
他说,要是不答应在北京买房,自己就不参加答辩,也不考博了。可是父母哪有那么多钱在北京购房,为了让儿子顺心,张炀的父母就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告诉儿子这就是家里买的房子。
2011年,张炘炀不负众望,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博士。
遇见良师给予关怀帮助,博士之路得以最终毕业
虽说张炘炀从小就在求学之路上颇为顺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惹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人无完人,他在成长过程中“无意中”跳过了一些必要历程而导致的某些“缺失”开始显露出弊端,对于难度极大的博士毕业论文,博士生导师们一般很早就告诉学生要尽量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张炘炀尝试了若干课题后都感觉不合适,一一放弃了。
张炀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知道张炘炀年纪小、社会经历不多,因而平时对他往往勤加引导、鼓励,在毕业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给予了张炀更多的包容和帮助。在征得院方的同意之下,导师为张炀适当减轻压力,让他的毕业论文在延长年限之前完成即可,但必须拿出较高的学术水平。
宽限了条件之后,炀感觉博士毕业论文带来的心理压力小了一些,跟着老师熟悉科学论文的写作要求、修改方法及成稿标准,继续安心地在北航就读。从那以后,张炘炀确实沉寂了几年,杳无消息。但那几年恰恰是他弥补以前跳级带来的各种“缺失”的时候,张炘炀意识到自己必须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了。
最终,张炀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业,拿到了博士学位。目前,张炀已经参加工作,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项目科研,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将巨大的期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执着地“拔苗助长”,以期重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这些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或多或少都打着“我为了你好”的借口,殊不知,这样急功近利地培养孩子往往会造成一些必要成长环节的缺失,会造成孩子心智成长过程中的“断层”,违背了儿童生长发育自然规律的行为,是不科学的、是脆弱的,从其它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隐患重重的。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无法复刻的,受到父母的干预最多也最直接,炀父母对孩子不科学的教育方法,造成了他现在的经历。尽管所有的父母都满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但不要忘了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并存、有得有失的,父母更应该在顺应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提供“飞跃”的条件,毕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是培育人才最恰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