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一矿瓦斯地质规律
平顶山一矿井田位于矿区中部,北西、南东向展布的郭庄背斜、牛庄向斜、牛庄逆断层,由十矿跨入该矿井田东部的二水平和三水平,与位于其下方的竹园逆断层、张家逆断层构成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构造带,控制着一矿井田东部和深部,以压(扭)作用为主的构造形态(图)。
表 平顶山矿区瓦斯地质特征表
图 平顶山一矿构造纲要图(比例尺1∶50000)
一矿井田构造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二水平及其以上,大致以30勘探线为界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三水平及其深部。
(1)东部,与十矿一起,主要是受北西、南东向展布的牛庄向斜、牛庄逆断层作用的控制,煤层构造以压性、压(扭)性作用为主,兼具有张(扭)作用,煤层受到强烈的挤压、剪切破坏,煤层中的小揉皱,剪切滑动很普遍,“构造煤”特别发育,戊8-10煤层中的“构造煤”厚度一般在1~以上。该部构造比较复杂,为了区分,可以简称“东部构造复杂区”。
(2)西部,在30勘探线以西至四矿井田边界,构造特征与四矿相似。并且与四矿、六矿一起位于锅底山断裂的东北盘,构造比较简单,构成了整个平顶山矿区相对的构造简单区。以北东、北北东向正断层比较发育为主要特征,并在喜马拉雅期近北东向右旋力偶作用时,表现为张(扭)性活动。煤层中的“构造煤”远不如东部发育,~左右,一般都在以下。
(3)三水平及其以深,主要受北西、南东向展布的郭庄背斜的倾伏端、竹园逆断层、张家逆断层的控制,构造特征主要是挤压剪切应力为主。郭庄背斜的倾伏端,煤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都发生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煤层遭受强烈的挤压和剪切破坏;竹园逆断层和张家逆断层连成带状,控制了三水平及其以深的大半部;仅井田深部边界的西北端构造稍简单。
受矿区构造的控制,井田东部和三水平及其以深主要受北西、南东向展布褶皱和逆断层的控制,构造复杂,煤层受挤压、剪切强烈,煤层破坏严重,构造煤发育,有利于瓦斯的储集,开采时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大;西部主要以北东、北北东正断层比较发育,有利于瓦斯的释放,开采时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较小。
平顶山五矿瓦斯地质规律
井田位于李口向斜的西南翼,总体为一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井田内褶皱较发育,主要有山庄向斜和诸葛店背斜,背、向斜仅发育在己煤段和庚煤段地层中。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走向北西西的锅底山正断层为主导(落差100~200m),伴生和派生的压性(压扭性)和张性(张扭性)中、小构造并存的复杂构造格局,并显示距锅底山断层愈近,中、小构造愈发育的特点,断层破碎带较宽,受强烈挤压破碎,扭转成“麻花状”(图)。
图 平顶山五矿矿井构造纲要图
锅底山正断层为平顶山矿区五矿最大的断裂构造,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西起十一矿,贯穿整个五矿井田,向东南延伸至七矿。锅底山正断层为矿井的主要控气构造,控制着整个井田的瓦斯赋存分布规律。此断层虽宽度较大,但断层带被灰白色铝土质胶结物夹砂砾岩等充填,致使其成为阻水隔气断层,在开采过程中,断层两侧瓦斯涌出量较大。在锅底山断层的上盘,由于旁生断层较多,地质构造复杂,煤与瓦斯突出较严重,发生9次煤与瓦斯突出中8次发生在该区。受锅底山断层影响,下盘区域构造相对简单,发育有背斜构造,轴部瓦斯涌出量较两翼小,瓦斯涌出量变化不稳定。远离锅底山断层和背斜构造,瓦斯涌出变化渐趋稳定,与埋藏深度更加密切。同时,小断层数量增加,尤其是逆断层的存在,增加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平顶山八矿瓦斯地质规律
平顶山八矿位于李口向斜轴的南东转折仰起端,井田西侧与十矿、十二矿井田内分布的北西向展布的牛庄向斜、郭庄背斜以及原十一矿逆断层的末端相邻,并受其控制;而井田东侧靠近北东向展布的洛岗大断裂。该井田既受北西向构造的控制,又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处于区域北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井田内既有北西向展布的任庄断裂、张湾断裂,又有北东向展布的辛店断裂,既有北东向展布的前聂背斜,又有北西向与北东向构造复合作用控制的焦赞背斜,且又有北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联合作用控制的盆形构造任庄向斜。该井田构造极为复杂(图),煤层破坏强烈,构造煤极其发育,煤与瓦斯突出非常严重。
图 平顶山八矿构造纲要图
发育顺煤层滑动断层的地带是构造煤发育的地带,多为Ⅳ、Ⅴ类构造煤,也是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地带;北西向展布的小断层附近构造煤普遍比北东向展布的小断层要发育,也是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地带;八矿井田背斜向斜构造较发育,小褶皱引起煤层增厚,易于形成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无论是戊组煤层还是己组煤层都存在煤厚分叉合并现象,在煤层合并区域,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会急剧变大,导致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大,也是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大的地段。
平顶山十矿瓦斯地质规律
平顶山十矿井田总体为一由南西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位于李口向斜西南翼的中偏东部,与八矿相邻,整个井田被北西西向展布的郭庄背斜、十矿向斜、牛庄逆断层、原十一矿逆断层和赵庄逆断层等一系列压扭性构造带所贯穿,是属于平顶山矿区的构造复杂区。受北西西向展布的十矿向斜、牛庄逆断层、原十一矿逆断层、郭庄背斜等一系列压扭性构造带的控制,将井田分成十矿向斜区、位于十矿向斜和郭庄背斜间而由牛庄逆断层和原十一矿逆断层共同作用形成的地垒区和郭庄背斜北翼区(图)。
图 平顶山十矿井田构造纲要图
(1) 十矿向斜区十矿向斜是一个宽缓的向斜,煤层倾角5°~10°,又是位于靠近煤层露头方向的井田浅部。对于丁组煤和戊组煤大部分都处在始突深度以上,戊9-10煤层始突深度420m,丁6煤层始突深度580m。但是对于己组煤层在位于向斜倾伏端靠近向斜轴部的煤层就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2) 地垒区由于牛庄逆断层靠近十矿向斜北翼、原十一矿逆断层靠近郭庄背斜的南翼,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共用翼,地垒区是由两个逆断层的上盘共同作用控制的隆起区,这本来是一个构造作用强烈的复杂区,如在戊五采区构造煤厚一般都在2m以上。但是由于戊组煤和丁组煤大部分都处在始突深度以上,所以目前还没有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但是对于己组煤层埋藏深,在靠近两个逆断层附近的深部煤层就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3) 郭庄背斜北翼区郭庄背斜是一个在井田中部强烈突起的褶皱构造,它在南东端仰起、北西端倾伏,由东到西贯穿整个井田。由背斜轴部向北翼,煤层倾角由5°增大至27°。这说明它是一个构造作用强烈的紧闭褶皱构造。煤层倾角的急剧变化是构造挤压变形作用的结果,戊组煤、丁组煤、己组煤已发生的40余次煤与瓦斯突出均位于煤层倾角急剧变化的该区。
(4) 小型断裂构造实践证明,煤与瓦斯突出往往发生在小断层附近,尤其是压扭性小构造。十矿统计了1553条断层,落差小于2m的断层占总数的85%。十矿小断层北西西向是以压扭作用为主的次级断裂(曾经也发生过张扭作用);北北东向是以张扭作用为主的次级断裂(曾经也发生过压扭作用);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分别是来自南西向北东推挤的主应力作用产生的共轭断裂,是以剪切作用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