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也是一个特别出色的人,在这个行业内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如果刮了两只的话,说明你这个论文肯定有问题哦,所以我觉得你这个东西肯定要认真对待的,实在不行,这个花点钱请人帮你搞一下吧,这个东西如果搞不定的话,毕业证书拿不到的
他是非常优秀的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院士,实力是比较强的,也是蛮有意思的。
自1999年始,南京市向全国少年科学院推荐了四批,共16名全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其中1999年全国少年科学院表彰了首届13名小院士,南京2位;2000年全国少年科学院表彰了第二届104位小院士,南京4位;2005年全国少年科学院表彰了第三届50名小院士,南京3位,另有3位获提名奖;2006年全国少年科学院表彰了第四届40位小院士,南京7位,另有2位获提名奖。叶 波,女,1987年1月出生。首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第六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现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二年级学生。叶波同学1993年就读于南京凤凰街小学,在小学六年里,她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五年级时担任校少先队大队长,六年级时又兼任校第二届娃娃创造科学院院长。她爱好广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强,多年坚持练习书法,作文及书法在各级比赛中经常获奖。她从小就富有好奇心,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对发明创造充满兴趣。她有一本“创造日记本”,把平时发现的一些物品的缺点记录在本子里。她曾经发明了“毛笔画线架”、“防风衣架”、“用脚开启的坐便器盖”、“脚踏门铃”等作品。她最好的一件发明作品是在小学四年级时发明的“幼儿安全剪刀”。该剪刀在1997年参加江苏省第九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竞赛时,通过现场答辩和教授评委们的多次询问,获得了九年来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评选活动中唯一的一件小学生发明作品一等奖;接着,又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王丹萍青少年发明奖;1998年获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高士其科普大奖——青少年发明奖;香港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青少年优秀奖;2002年,获第一届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三等奖。1999年2月,叶波当选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首届小院士,同年10月她又被评选为第六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并被选为十佳代表,受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王 茜, 女,1989年4月出生。首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营式上代表全国与会1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交流发言,现在南京第二十九中学读高中。王茜同学曾在南京市栖霞区江嵊小学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及江嵊小学少年科学院院长,她曾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并被评为校级、镇级、区级、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并授予“雏鹰奖章”。她热爱思考,善于发现,从小热爱科学,爱动脑筋,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1998年,由她组织的《大白菜根穴施肥与叶面施肥对比试验》及《桃树高位嫁接试验》两个项目分别荣获江苏省第四届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竞赛二等奖及南京市生物百项科技竞赛一等奖,99年8月份在中国少科院首届创新夏令营创新竞赛中荣获创新一等奖,2000年8月在上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福利会批准,荣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宋庆龄奖学金证书,并被授予宋庆龄奖学金金质奖章。王茜不仅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而且学习优异,是一个德、智、体、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赵建堃,女,出生于1988年8月,第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第一届南京市少年科学院理事会小理事。 赵建堃同学在南京林业大学子弟小学接受了全面的素质教育,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及“优秀少先队员”。曾任南林大“娃娃环境学院”小院长,历任小队委、中队委和大队文娱委、大队长。曾担任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首席播音员,“娃娃环境学院”讲解员。她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作为“娃娃环境学院”小院长,她利用南林大的科技资源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同学们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如与同学们一起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论文《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生态调查》荣获南京市一等奖和江苏省二等奖。她积极参加爱护环境及爱鸟护鸟宣传。与同学主持的《与动物交朋友》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及《小星星》播出。罗 莹,女, 1989年5月出生。第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在南京市29中高二年级就读。罗莹同学小学六年就读于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小学读书期间,她曾担任两届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工作,1999年担任校“娃娃创造科学院”院长。她学习勤奋努力,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她工作积极主动,班级黑板报和学校大队部的宣传橱窗旁,同学们经常会看到她在忙碌。她从小喜欢绘画,在绘画竞赛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她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爱思考,动手能力强。 1999年,罗莹同学发明了一种《卫生清扫车》,把扫地、撮脏、装袋一次性完成,省力、卫生、方便。该作品在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和光华青少年科技发明奖;在中国少年科学院首届创新夏令营创新设计竞赛中,罗莹同学创新设计方案获得了创新一等奖;2002年获第一届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三等奖。范 馨,女,出生于1992年。第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就读于南京市第一中学。范馨同学童年时生活在玄武湖畔药物园内。父亲是园林工程师,母亲是幼儿教师,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很注重对她进行科学方面的启蒙教育。从事园林工作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让她在公园里观察花、草、鸟、虫、鱼,触摸各种植物,使她对清新优美的大自然有了直接的接触和感知,诱发了学科学、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范馨同学小学就读于南京市双塘小学,在老师的系统指导和悉心讲解下,她和她的同学们学着认识植物,捕捉昆虫,观察鸟类,参加科学馆,做动植物标本,开展“爱鸟周”活动等。她的房间里有“实验角”,阳台上有“自然角”。通过实际操作和系列活动,她学会了观察、记录,并试着攥写科普小论文:《可爱的蚕宝宝》、《摇尾巴的小蝌蚪》、《不会游泳的丑小鸭》、《会爬高的牵牛花》等,其中《南京市双塘小学的植物调查报告》荣获江苏省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二等奖。一系列的活动养成了范馨勤思考、重创新的习惯。范馨同学三年级时发明了“易撕胶带”,参加第十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发明创造一等奖。运用逆向思维发明的《推拉式自动擦字黑板》获得第十二届江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二等奖。范馨同学是一个较全面发展的学生,她喜欢唱歌、绘画、书法、电脑、摄影。她担任过大、中队干部,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学校文艺队的主持人,书法、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少年儿童比赛中获奖,当选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郑 晨,女,1988年出生。第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就读于泰州姜堰中学。郑晨同学小学阶段就读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该同学品学兼优,发展全面。自入学以来,多次被评为校、班级优秀少先队员和校三好学生,1999年被评为玄武区优秀少先队员。郑晨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勤学好问,各科成绩优良,语、数、外成绩尤为突出。她从小热爱科学,对科学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三年级时参加了校娃娃科学院地学研究所的活动,由于表现出色,四年级便任小所长,带领小研究员进行科学实验活动,连年被评为校娃娃科学院优秀学员。1999年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做了“粉煤灰直接复垦初步实验”。在实验中她勤于思考,追根究底,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坚持去观察、做记录。经过努力,该项实验获得了全国生物百项竞赛活动的省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为北小,为娃娃科学院争得了荣誉。郑晨同学2001年考入南京市第一中学,任班级学习委、文艺委,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秦湘云,女,1991年10月出生。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现在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三年级就读。秦湘云同学小学六年就读于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她聪明、活泼、爱思考。她积极参加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学习,她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挑剔的眼光寻找这些事物的不足,然后记在自己的发明日记里。她发明的“音叉微动显示装置”获江苏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二年,她在“音叉微动显示装置”发明的基础上,又利用激光手电筒的光点放大功能,制作了第二个发明作品“物体微小形变演示器”,该作品获江苏省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乐高科学奖;2002年获第一届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三等奖。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张 璐 女,1990年6月出生。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第一届南京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在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一年级就读。张璐同学小学六年就读于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少先队中队学习委工作,2001年担任校娃娃创造科学院院长工作。她学习勤奋努力,各科学习成绩优异,从小爱动脑筋,总爱问为什么,她的奇思妙想本里有厚厚一沓的“金点子”。因此,在南京市少先队组织的“金点子”创新活动中她获得了二等奖。她在学校组织的科技发明活动中同样有不俗的表现。她发明的“透明雨披帽”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她的另一件小发明“健身按摩衣”获第十一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2年获第一届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三等奖;科幻画《二十一世纪机器人》获江苏省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王 觉,男,1990年6月出生,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现任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三(9)班班长。王觉同学,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度过了愉快的6年,多年被选为班长,是老师的小助手。他发展全面,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在小学阶段,他热爱科学,爱动脑筋,在老师的指导、家长的支持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创新设计连续两年获得第十三、十四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王觉同学爱好广泛,发展全面。他还获得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竞赛三等奖;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译林杯”英文书信大赛小学组优秀奖;北京东路小学首届英文演讲比赛一等奖;北京东路小学“娃娃电视台”优秀主持人等荣誉。2003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京外国语学校日语班。在南外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他的学习成绩总在日语班前三名。他先后获得: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二等奖;中国校园文学“新人杯”作文大赛三等奖;南外第19届艺术节最佳主持人、2004年度南外礼仪风采大赛最佳风度奖;2004年度《周恩来奖学奖》荣誉奖;2004年度南外“年级五十佳”称号。 他的伟大理想是:将来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石尔秋,女,出生于1991年。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提名。现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石尔秋同学小学就读于南师附小。她从小就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历时三年研究发明的“电脑红绿灯”,在“2002年中国少年海尔科技奖”的评选中获得江苏省唯一的一等奖,成为全国10名一等奖中的第1名,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学习上,石尔秋也是名列前茅,她连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三年级时,她的《基因药果树》获得“南京市小学生‘金点子’征文”一等奖。她带领的“星星”小队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雏鹰假日小队”。陈一川,男,出生于1995年7月。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第二届南京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就读于南京市北京东小学。陈一川同学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科学,思维灵活,对生物、军事、历史等充满兴趣和好奇。南京古生物所的古生物化石、紫金山上的动、植物、日照海滨的野生动物及珍珠河水的污染、南京的古桥等,都引起他观察研究的浓厚兴趣,先后写了13篇科技小论文,很多论文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多次获奖。他的另一大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勤于思考,尤其喜爱模型制作。从二年级起,他就被破格吸收为北京东路小学娃娃科学院模型所成员,参加了许多模型比赛,在学校老师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先后获得江苏省航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南京市二等奖、三等奖等名次。他设计制作了“打不爆车胎的安全打气筒”等小发明。其中,“打不爆车胎的安全打气筒” 参加了2006 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陈一川同学品学兼优。他曾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多次被评为“读书小状元”、“校园小书迷”、“十好之星”等。四年级起担任校娃娃科学院的院长助理、娃娃科学院模型所所长,他多次协助老师举办学校“科技月”活动,使同学们一起体验科学的乐趣;他还被聘为玄武区少科院理事。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祖国繁荣、强大,是他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在科学的海洋中,去尽情地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快乐,是他永恒的追求!黄闽羚,女,出生于1992年11月,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现就读于南京市二十九中致远中学初一(2)班 黄闽羚同学小学就读于南京市凤凰街小学。正是在学校浓烈的科技氛围熏陶下,渐渐爱上了科技,参加了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在小学四年级时,她有了第一项小发明“可计数双钉订书机”,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光华青少年科技发明奖。第一个发明取得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她对科技发明的兴趣。后来,在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又完成了四项小发明和一项创新设计方案,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并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得了全国金奖、光华奖、海尔科技奖等二十多项科技奖项。2005年5月,她被评为“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并作为十佳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5年10月,被江苏省少工委授予“四星雏鹰奖章”。参与科技创造活动,并没有影响黄闽羚的文化学习,相反在学习上她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学习好标兵”、“校三好学生”、“区三好学生”和“区十佳少年”。她的兴趣广泛,曾多次参加作文、数学、绘画、古筝、舞蹈等比赛表演活动,获得了不少优秀奖项。陈翰松,男,出生于1994年11月12日。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第二届南京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六年级学生。陈翰松同学聪明活泼、热情大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伙伴,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少先队员。读课外书籍是他的一大爱好,这些书籍不仅给了他知识,更激发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尤其是对机器人活动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该生先后获得了南京市机器人FLL工程挑战赛的二等奖,江苏省机器人FLL工程挑战赛的冠军。去年7月在西安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陈翰松和他的搭档大胆设计,团结合作,积极应变,克服重重困难,临场发挥得淋漓尽致,荣获金奖,为琅小的科技教育铸造了新的辉煌,为南京的小学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赢得了首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月他设计的邮票在江苏省青少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今年1月,他设计的“我的小小发电站”获“英特尔求知计划全国海报创作大赛”小学组入围奖。该生不仅在科技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他还是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写了一手好字,书法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2006年“桃李杯”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陈天禅,男,出生于1994年5月23日。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六(二)班副中队长兼升旗手。陈天禅同学从小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人交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学校经常组织小剧社,自编、自导、自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他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五星队员和优秀队员的称号,是一个得、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陈天禅同学综合能力很强,尤其喜爱数学、英语,2005年11月代表琅琊路小学参加南京市英语口语大赛,荣获二等奖;2006年参加南京市冬令营数学竞赛,获一等奖;2005年7月参加江苏省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设计比赛,获一等奖。他 喜欢看各方面的书,特别是科技、科幻题材的作品。通过看书,也激发了他的动手能力,经常做些小制作、小发明。2003年在南京市“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中获青少年电脑动画比赛一等奖。2004年在南京市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中获二等奖。2005年在南京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一等奖。2005年5月参加江苏省机器人大赛荣获冠军。同年7月代表江苏在西安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金奖,为南京首次获得FFL机器人工程挑战比赛冠军立下了汉马功劳。陈天禅从小就有做外交官的志向,他曾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瑞士、荷兰、泰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每到一个国家,他都积极和当地的人们交流。在国内也经常和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交流。2005年7月代表江苏参加在日本第17届亚太地区学生交流会议。2005年11月还受到奥地利weite welt儿童杂志的专访。 他的伟大理想是:将来成为一个世界的和平使者。陈艺文,女, 1992年1月出生,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就读于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初二(B)班。陈艺文6年小学时光是在南京市光华东街度过的。她一直担任班长、中队长,兼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和学校“人与植物”少科院院长职务,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她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白下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并于2003年5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 2004年10月被评为南京市学习之星。她兴趣广泛,才艺双全。美术、征文获过国家、省、市、区级奖励。她热爱科学,2004年在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第十四、十五届金钥匙科技竞赛,荣获个人一、二等奖;所写的六篇小论文一篇获全国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论文三等奖,三篇连续获江苏省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两篇获南京市优秀论文二、三等奖。2004年5月,她以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被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优先录取。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她在健康地成长。担任班级的副班长和文艺委,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初一到现在,以各门功课全优的好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矛。今年4月,参加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进入复赛。2005年4月,《淡薄名利,拥有平凡——读〈难得平常心有感〉》,参加中国校园文学“新人杯”作文大赛,获“希望之星”奖。陈艺文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用智慧去探索科学的奥妙,用科学造福人类!陆 璇,女,1996年8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就读于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四年级,任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少年科学院发明创造研究所所长。陆璇同学从小爱看书、善思考。她在通读了由中国少年科学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编的六本科普丛书后,《地球的保护伞——大气层》一文,对她启发很大,引发了她研究大气层特性的兴趣,同时让她对大气层的特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查阅了有关大气层的其它科技资料,在科技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撰写了科技小论文《神秘的大气层》。2004年8月,科技小论文《神秘的大气层》在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她发明了“防吹翻雨伞”,先后获得:南京市建邺区中小学生科技发明竞赛中一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光华凌云青少年科技发明奖、江苏省首届未成年人才艺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中二等奖、南京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江苏省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05年8月,她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少年儿童创新能力竞赛获得三等奖。2005年12月,她做了个“错位楼梯” 模型,在南京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2006年5月,获江苏省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周醒驭,男,出生于1992年,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就读于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年级。 自2002年至今,在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共完成了七项发明创造, 五项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他连续四年参加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年获一等奖,一年获二等奖。先后获得2002年中国青少年海尔科技希望奖和第十四届中国发明展览会银奖,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一等奖。2004年8月, 他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最高奖—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陈至立部长和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楠亲自为他颁发了奖杯和证书。2004年11月被团市委、市少工委聘为南京青少年“科学小博士”系列活动形象代言人。 发明既开拓了思路,又促进了学习。在小学里,他每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2003年被评为区“三好学生 ”。他获得第四届南京市小学智力数学冬令营二等奖,南京市首届“好家长”杯作文大赛二等奖,被南京树人国际学校提前录取。进入树人学校以后,尽管学习任务比较重,但他依然在学习之余热衷于他的小发明,完成发明作品三项,获得专利一项。他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和文体标兵,2005年获江苏省中学生数学夏令营三等奖。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类基因研究工作者。王锦程,男,1994年9月出生, 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第二届南京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现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就读。王锦程同学爱好广泛,喜欢读书,音乐,英语,数学和手工制作,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他从小就对电脑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一年级开始接触计算机,并能熟练使用WINDOWS 98操作系统;二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能熟练使用Flash动画设计软件、Photoshop图形设计软件、Word文字处理软件。三年级开始学习Visual BASIC计算机编程,成为江苏万和计算机培训中心接收的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四年级开始学习QBASIC编程;五年级开始学习Free Pascal编程。现在已能熟练使用Visual BASIC、QBASIC、Free Pascal三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并开始深入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方面的知识。几年来,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王锦程同学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和奖励。2004年9月,他与来自南京市多所大学的大学生一起,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B的考试,在两轮考试中,取得了笔试86分、机试满分的优异成绩。2004年9月,他参加了2004年江苏省信息学竞赛小学组(QBASIC)比赛,荣获江苏省小学组三等奖。2005年8月,他参加了江苏省信息学竞赛小学组(QBASIC)比赛,荣获江苏省小学组程序设计一等奖。汪露凝,女, 1993年10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现任南京市玄武区宇花小学六(1)班班长。汪露凝同学品学兼优。她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学习上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她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课后喜爱翻阅课外书籍并能经常提出问题。她在校先后担任班长、中队长、副大队长、校广播员等职,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能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和组织大队活动,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广播信息;她学习成绩优良,始终处于班级甚至年级的前列,从2001年开始,连年被 评为校“三好学生”,并先后荣获后宰门街道“十佳少年”、玄武区“十佳少年”和玄武区“三好学生”称号。露凝同学兴趣广泛。她爱好航模科技,多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航模竞赛活动,并取得了“省比赛二等奖”、“市比赛三等奖”、“区比赛一等奖”等优良成绩,平常爱钻研、勤动手。她爱好体育,身体素质良好,从小就喜爱各种体育活动,经常代表学校参加街道、区、市组织的球类、田径等体育竞赛项目,尤其在垒球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并被评为玄武区“阳光少年”。她爱好写作,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科普论文比赛并获得奖项。她爱好英语,参加剑桥、博亚等英语学习,获“紫金杯”三等奖和“博亚杯”二等奖。她爱好舞蹈,2001年8月参加全国少儿民族舞蹈展演表演,荣获一等奖。
像这种硕士论文一般情况下,他都会有查重的机制,可以进行查重,如果审查挂了,肯定是因为查重问题。
如果要盲审挂两次的话,那你就很危险了,那你就真的要好好的,再把论文改一下,否则真容易不毕业的
2020年从开始到现在,全球似乎都不顺利,我国也不例外,单从高校延缓开学等种种举措,这一届毕业生可谓是实属不易。而我,是其中一个。先说一下背景吧:上海某高校研三专硕,研二时在上海某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论文也是以此项目为背景。我校每年会有两次答辩毕业机会,第一次一般在1月-3月之间,第二次在5-6月之间。我因为在研三下学期有机会留校工作了,所以想着早点毕业可以早点转正,故申请第一批答辩。还记得抽盲审那天,在学院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调侃到:小郑你的论文不会抽到盲审吧,那个挂了可就直接延毕到明年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运气还不至于那么差,结果就真的抽中了我……但是被抽到盲审时其实也不是很慌,因为我的论文导师已经改过三次了,抽中盲审只不过后续流程麻烦了点而已。学院也很负责,帮我们抽中盲审的同学每个人又找了两位老师审一下论文,因而当时我更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后来因为放寒假的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很多,学院就把答辩放到年后了,再后来就碰上了这次疫情,学校一直不可以开学,答辩也改为线上。这段时间里可能专家也受疫情的影响,盲审结果一直没出来,于是我就参加了答辩,答辩主席是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对我的论文也未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于是就顺利通过答辩了。还记得答辩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开心的,论文虽说未对科学界做出一些小贡献,但也算是对三年的工作做出一个总结。但没想到的是,三月中旬的时候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说我盲审挂了,当时正准备晚上出去玩,收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那位老师逗我,有点怀疑的打开教务管理系统,发现真的挂了,58分,不建议答辩。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不知所措,点开意见,发现意见根本毫无参考价值,甚至怀疑专家根本就没有看完全文。手抖着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是懵懵的,说你这篇论文是做企业里项目,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难题,创新点可能是少了点,但怎么可能会挂?!那个专家的意见我看了,不都是瞎扯淡么。你放心,我待会儿去找院长,问他怎么处理,要是研究生院不许上诉我就和他们打官司,你也针对那个专家提的意见写一封反驳信,把他的意见从你的论文里都找出论点给他一条一条反驳,语气写的强硬点。另外你和你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期间的企业导师)通个电话,看看他的想法。和导师通完电话,知道导师这么支持我,心情稍微好了一点。(我的硕导可以说是一个挺好的老师了,没有架子,亦师亦友,每次和我们出去吃饭嘴上说不喝酒,但往往都是会喝多的,哈哈哈哈哈。)于是着手开始写反驳信,写信的过程中一直在暗骂那位专家(狗头),教育部盲审系统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人。第二天去学院,导师一早就在学院抓着院长抱怨,说假如知道那个专家要去揍死他(哈哈哈),还一直安慰我让我好好准备申诉的材料,说一定要去申诉,不给申诉就打官司,反正脸已经丢了,不如闹大一点。后来了解到我们学校的申诉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要三个校外专家的签字,然后通过学院学术分委会的表决,最后才可以去研究生院将论文二次送审,但是这次就要给两个专家,都给过才算可以毕业。当时学院周五就要开分委会,而我收到盲审意见是周三,所以时间很紧张,于是厚着脸给我校外导师打电话,烦请他可不可以找三个行业专家审一下论文然后再签个意见。另外还有个不情之请,因为当时在研究院所参与的项目有一个工程院院士(编撰化工原理那位),如果能拿到他的意见,那么就肯定可以通过申诉了。校外导师人也很爽气,当时就答应了。隔天就给了我三个专家意见,但是院士的签字还没回复,其实当时也没抱希望,毕竟院士很忙。申诉当天,导师抱着一堆材料去和学院学术分委会汇报,可能因为导师在学院的风评一直不错的原因,学院同意申诉了。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分委会刚开完,院士就把他的意见发给我了,虽说没派上用场,但是给了我很大鼓舞,因为院士都认为没问题的文章,还有什么专家可以否掉。这位院士已经八十多岁了,和他只在开项目进展会中见过几次,学术水平没的说,思路十分清晰,人也很和蔼,给我的意见也写得十分中肯,希望老先生健康长寿。后来就去研究生院二次送审,导师那儿又开始抱怨(哈哈哈),说一定要规避这个所谓的专家,然后又更改了送审关键词。至此,所有申诉过程结束,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回到学院,院长就找了我谈话,很委婉的表达了不能毕业就不能留校了,让我先回去安心等结果,并做好明年毕业的准备,因为二次送审两位专家全给过的概率很小。当天晚上很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回想这三年读研时光,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尤其研二联合培养那段时间,早上五点多起床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研究院,晚上再坐两小时的班车回宿舍,每天都很疲惫。还经常出差去外地进车间采集数据,到了最后却不能毕业,快奔三的年纪,有的同学可能在工作上已取得了成就,觉得自己好惨,原本计划好的路一下子被打断了,甚至都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延毕了。一晚无眠。因为当时学校还处于封校状态,只有提交了申请才可以进校,所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法想象以后该怎么办。后来还是鼓起勇气跟家里打了电话,父母听到后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责备我,一直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说:反正你比同届要小,耽误一年没关系,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段时间也不要乱想,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了去了,你这个算什么。很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一直不留余力的支持我。那段时间里,我的舍友也一直在微信群鼓励我,是他们让我心情好了很多。尤其后来相约自驾游,这里得感谢宿舍广哥,单独驱车几百公里,就为了能让宿舍几个人聚到一块,带着我们在山东吃当地特色菜,爬山玩水。碰到三个有趣的人当舍友,是我的幸运。从山东回来后,距离送审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结果基本上快出来了。每天都很惶恐,微信有消息通知心里就会紧张一下,虽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成天还是担心受怕。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之后怎么办,是随便找一份要我的工作先做,还是去公司实习,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考博……果真在第四个星期的周一,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了微信:小郑祝贺你两位专家都给过了!收到消息时,心里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又重新走上了规划好的路,立刻给导师和家里通了电话,感谢这一路鼓励我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学院也通知我回去上班,想去买彩票,盲审如此不负责的专家被我碰到了,二次送盲通过了,想必运气会很好吧…最后,各位毕业生同学们,一定好好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延毕不是小事。假如碰到类似我这种情况,一定要去申诉,申诉还有机会,对自己要有信心,但还是希望各位不要碰到,太折腾人了。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家人,三位舍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祝各位万事顺遂,毕业顺利。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季羡林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季羡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欧语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方面,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他发现并证明印度中世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著《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一文;他还发现并证明不定过去时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的语法特点之一,著《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年代与来源的标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他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他还阐明原始佛教采用放任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语言问题相联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有关论文已编成《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一书。 ③在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方面,他通过对《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本与其他语言的异本的比较,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写成《〈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一文。1980年以来,他开始研究和译释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语 A《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已发表《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论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季羡林的论著还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商人与佛教》(1985)等。季羡林又是勤奋的文学翻译家,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1952)、《五卷书》(1959)、《优哩婆湿》(1962)、《罗摩衍那》(7卷,1980~1984),还著有《罗摩衍那初探》(1979)一书和《〈罗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夫人:彭德华。
179 浏览 9 回答
111 浏览 8 回答
161 浏览 7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144 浏览 2 回答
340 浏览 4 回答
119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5 回答
159 浏览 5 回答
168 浏览 6 回答
218 浏览 4 回答
214 浏览 5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189 浏览 5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