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报》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刊号为ISSN0439-755X,CN 11-2610/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编辑部地址:100101 北京北沙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报》编辑部 电话: E-mail: 2、《心理科学》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刊号为ISSN1000-6648,CN 31-1582/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4-317,国外发行代号为BM489)。 编辑部地址: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电话:; email: 3、《心理科学进展》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心理科学进展》刊号为ISSN1671-3710,CN 11-4766/R。 邮发代号:2-938 编辑部地址:100101 北京北沙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 电话: E-mail: 4、《心理发展与教育》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刊号:ISSN 1001-4918 ,CN 11-1608/B 邮发代号:2-913编辑部地址: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编辑部电话: E-mail: 、《应用心理学》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刊号:ISSN1006-6020 CN 33-1012/B 编辑部地址: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34号 电话: E-mail: 、《心理学探新》季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国际刊号为:ISSN1003—5184,国内刊号为:CN36—1228/B 邮发代号为:44-108。 地址: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探新》编辑部 邮编:330027 电话: 0791-8506874 E-mail: 7、《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1号(邮政编码100083)联系电话:, FAX:, Email: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编辑部地址:410011 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电话:或-2662,传真: E-mail: 9、《心理与行为研究》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刊号为ISSN1672-0628,CN 12-1348/B。 编辑部地址: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卫津路241号,天津师范大学南院106信箱《心理与行为研究》编辑部 电话: E-mail: 除了以上介绍的9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健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科学》。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Chinese Society)。 各类师范院校的学报也有不少心理学研究的专栏!你可以上网查询。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 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9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600余人,本科生229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62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193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4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 6376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68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1953年6月~1958年6月),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58年6月~1960年8月)、浙江化工学院(1960年2月~1980年10月)、浙江工学院(1978年2月~1993年2月)和浙江工业大学(1993年12月至今)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2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哲学、经济、医药、管理、教育十大门类,设有21个学院2个部。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MBA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亿元。图书馆面积6万余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70余万册,中外期刊17000余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83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3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8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8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22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4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浙江省特聘教授6人。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3千余人;留学生4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5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21个,其中浙江拾重中之重”学科9个、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4个。学校先后有22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2007年,学校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分别为272篇、229篇、218篇,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54、64和45位。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亿元。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荷兰、瑞典、奥地利等国家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目前,学校招收了来自33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专业课程。 学校校办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校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机械厂、化工设备厂、化工厂等企业是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理应勇挑重担,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浙江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集工、理、文、经济、管理、教育为一体的多学科全日制本科院校。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现有小和山、学院路、祥符桥3个校区,主校区小和山校区位于小和山麓,校园山环水抱,茂林修竹,风景优美。学校占地1,3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图书馆藏书135万余册。现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中德学院、人文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设有39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余名,教职工1100余名。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院校。1985年,浙江省和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学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学校的项目。学校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近三年来,教师、管理人员共140余人次出国进修、学习、交流、考察。与此同时,包括时任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在内的德国贵宾,以及众多的德国专家学者先后来校访问和工作,近三年来,共聘请外国专家、外籍教师150余人次。从2000年开始,学校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德国院校签署了“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每年选拔百余名学生到德国深造,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分别授予浙江科技学院和对方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目前共有200余名学生在德国学习。同时,学校还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及我国的地区等22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拥有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占85%以上。近年来,学校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多项高水准的科研项目和设计研究任务,这些在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使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学以致用,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思想观念,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目前,一所特色鲜明,以科技应用和创新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科技大学正展现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浙江工商大学1911年,创建杭州中等商业学堂。章乃器、骆耕漠等是我校的著名校友。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1944亩,分为下沙校区和教工路校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教学用计算机7280余台。 学校设有出版社,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我国南方设立的唯一海外日本学研究重点基地,浙江省唯一的鲍莫尔创新研究中心,浙江省唯一的全球金融保险业(LOMA、CPCU)教育考试中心,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国外考试(TOEFL、GRE、GMAT)中心和公共外语考试中心,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全国日语能力测试考点,浙江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点。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地处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高等学府。学校筹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评价,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明显,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省属财经院校。 学校占地1430余亩,分下沙和文华两个校区。其中,下沙新校区占地1200余亩。新校区现已基本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一个部、一个独立学院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即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体军部、东方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现有财政学、税务、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3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16000余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在省内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 学科。拥有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科和企业管理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经济史、经济法学、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伦理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人本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国际贸易学、民商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行政管理、英语语言文学、法学理论、国际法学、文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4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史、伦理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15个硕士点。硕士点布局覆盖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三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有正高职称教师114人,副高职称教师27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0人,拾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48%,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日益提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把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一手抓教学基本建设,一手抓教学改革,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财政学、会计学等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等2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课程被确定为浙江拾精品课程”,28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取得了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地方财政学》列入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广告摄影与摄像》列入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制经济学原理》等4部教材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学》等24部教材列入了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致力于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有4人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著作奖或论文奖,近几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40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同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近40项,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报《财经论丛》在国内公开发行,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经论丛》连续三次荣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同时,已连续多年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2001年我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单位。2005年,“浙江财经学院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产业经济学学科”分别被确立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设有产业经济与政府管制研究所、财经科学研究所等42个研究所。我校的"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民营经济的研究成绩斐然,编辑出版的《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影响远及海外。 学校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建有公共基储现代金融、经济与管理、ERP、信息、人文艺术、法律实验和学生心理健康等8个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27个学科专业基础实验室;建有工程管理和外语专业语音等2个单列实验室。其中,现代金融实验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浙江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华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下沙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 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112万余册,订购中外文现刊2470余种,通过网络可以使用3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中文图书5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 5 万册、外文电子期刊 10000 余种、中文电子期刊 9000余种,硕博学位论文370000篇。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0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并已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开展了留学生教育。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高等学府。今后,学校将继续秉承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浙江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截止到2011年12月,学院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9人,副教授职称24人,博士38人(含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具备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留学背景并取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6名。学院还聘请了50余位国内外相关专业或行业的知名学者、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作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曹旭华: 现任经管学院教授、院长,兼任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经济学会理事,浙江循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校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曲昭仲:经管学院教授。1969年参加工作,国家三线企业工人;1978年考入山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专业学习,学业优良,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9年评聘为教授,2002年任浙江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方向。自1982年至今,在核心期刊、二级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在中央级和地方级出版社出版教材11部、著作3部;承担省级课题4项,厅级课题3项。同时完成横向课题3项。冯军:研究员,现任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调入我校工作。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浙江省高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理事或常务理事,同时受聘其他一些高校的学术组织或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多次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类教学检查和评估。曹敏:经管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科技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7至2000年在浙江科技学院机电系任教。期间,1994年至1995年赴联邦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 Hannover)、贝斯多夫机械制造公司(Berstoff Gmbh)进修学习,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和机械制造系统。2003年至2004年在德国富朗霍夫研究院物流所(Fraunhofer ATL)和爱尔兰根大学(University Erlangen-Nuernberg)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标杆管理、中外物流比较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和讲学。任志宇:经管学院教授、现任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机电工程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工业工程会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会展研究会筹备会员。王克春:经管学院教授。浙江省经济学会会员,浙江省社会学会会员,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会员。目前,主要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和外贸实验等课程。科研的领域集中在医疗卫生改革、健康保障理论与实践。在医疗改革的研究中,提出复合型健康保障概念和基本框架,并将该理论应用于浙江省的改革实践。董敏:经管学院副教授,现任体育休闲产业研究所所长。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MBA学位。先后在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省直房改办、住房基金管理中心、绍兴市建设委员会、市城建投资公司、浙江省机关后勤经济发展中心行政管理和研究工作。主持、承担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若干。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学、体育休闲产业。惠丰廷:经管学院副教授。1990年7月-1997年7月,在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1995年11月-2002年7月,在企业工作;2002年7月-2003年1月,任武汉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教材二部;发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若干;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一个,主持和参与横向项目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若干。还承担主要着全英语授课专业的教学工作。李长安:经管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系主任。1986年毕业于大连轻工学院,制浆造纸专业本科。1996年杭州电子工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班结业。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主讲过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等多门课程。长期从事环境经济方面和教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十余篇。曾主要参与两家造纸厂建设。李於洪,博士、经管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产业、信息资源建设。198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分至新疆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技术室工作,任室主任。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12月至今,任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毛禹忠:经管学院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生研究员、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浙江省专家团专家 、北京《发现》杂志副理事长、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管理现代化。 先后在铁道部石家庄铁道学院、云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冶金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工业大学、中外合资深圳鸿华纺织印染实业公司,中外合资深圳克瑞特制衣有限公司,香港美加设计(深圳)有限公司、中加合资顶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工作过,有多年工作经历。邵雷:经管学院副教授。曾在德国Dresden应用技术大学和德国公司进修、工作。 1990年来一直在浙江科技学院担任教学工作,曾讲授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和物流技术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产品信息建模、生产计划与控制、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CAD/CAM及集成技术。陈伟民:经管学院副教授、系主任。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1988年-1993年在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工作,任训练部参谋,正营职,少校军衔;1993年从部队转业后在长兴县税务局工作,任信息中心主任;1996年调浙江教育学院任教,先后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社科部副主任等职。2005年调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目前任国际经济系主任。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科研成果主要有: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厅级及以下课题三项,在《中国经济问题》、《财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教学上,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运筹学和统计学等课程,讲课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受学生的欢迎。闫换新:博士,经管学院副教授。2004年以来主持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哲学规划等科研项目,参加浙江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工作,主编《电子商务》教材一部,发表论文若干篇。杭雷鸣:管理学博士、副教授。1988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于1992年7月毕业并进入中国一汽集团柴油机厂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后于2002年9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攻读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5年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2004年7月提前攻读交大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1月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Energy policy,《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问题》、《情报科学》、《企业管理》等。所参与课题的课题有:1、上海“十一五”时期若干重要资源供需趋势预测研究(上海社科基金项目系列课题),撰写了总报告,该课题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三等奖;2、中国城市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富忠:博士、副教授。2000年7月获湘潭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6月获昆明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获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同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敏捷物流、敏捷供应链。已在《中国机械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ISTP国际会议两篇、EI国际会议一篇。曾讲授过《现代物流采购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袁云峰:博士、经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及“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以及《国际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或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目前正在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研究(07CGLJ014YBX)”,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区域经济与金融,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以及体育休闲产业。张纯:博士、副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贸易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同年10月获日本文部省国费留学生奖学金赴日留学,2006年3月获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开始任教于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在《开発学研究》、《农业市场研究》、《Bee World》、《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出版专著一部。 葛晓巍:男,1974年生,汉族,河北滦县人,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参加科研项目: 1、-,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阶层分化及其市民化态势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05JJD810004); 2、-,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研究,省政府委托项目。发表论文: 1、非农化进程中从事非农职业农民的从业时间浅析.《农业技术经济》,第二作者。 2、我国农民的职业流动及择业期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 3、我国青年农民的非农职业选择——初职、现职及期望.《青年研究》,第一作者。 4、“入世”后西部特色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农村经济》.,第二作者。 5、非洲农村的养鸡业.《世界农业》.,独著。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流动及社会分层。郭俊辉:男,黑龙江省人氏。1997年至2006年就读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后获得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并获该校博士毕业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科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先后为公共关系学和管理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的任课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若干篇。
150 浏览 3 回答
173 浏览 2 回答
234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4 回答
309 浏览 6 回答
297 浏览 4 回答
250 浏览 6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272 浏览 6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6 回答
104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5 回答
183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