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未来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前,西湖大学筹办委员会主任施一公面对媒体采访时,略带激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所有同道的一致努力下,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西湖大学终于迈出了这非常重要的阶段性一步。”
2015年3月,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和王坚等中国7位学术知名人士向国家提出,希望申办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施一公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优秀。“中国的清华北大等公立大学,已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
但他坦言,中国大学的发展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不能够完全满足中国将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新”显得尤为关键。
“西湖大学‘新’在‘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施一公说道,“就是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起点,规模小、师资精,致力于前沿基础研究、创新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以及服务社会。”
“我们希望用较短时间,在最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创造一个奇迹。以最优秀的师资,培养最优秀的学生,打造一流的成果。”他表示。
“面向世界招聘一大批优秀师资”
在西湖大学“小而精”的办学定位下,西湖大学究竟研究什么备受外界关注。
“西湖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科交叉。”施一公首先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他介绍,西湖大学将在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在“小而精”的优势下形成学科交叉。
学科发展背后离不开优秀师资的支撑。施一公介绍,未来西湖大学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向世界招聘一大批优秀师资和优秀行政管理人员。
“办西湖大学是件‘一辈子的大事’”
施一公坦言,西湖大学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理念新、做法新,很多细节都需要不断沟通、推敲,更需要各方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