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哭宣城善酿纪叟》唐代: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白话文释义:纪老在黄泉里,还会酿制老春美酒。只是阴间没有李白,你老卖酒给何人?
2,《梦微之》唐代: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白话文释义: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3,《为薛台悼亡》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白话文释义: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4,《李白墓》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白话文释义: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5,《别房太尉墓》唐代: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白话文释义: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悼亡诗
——沈约·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鹧鸪天
——贺铸·北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沈园二首
——陆游·南宋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悼念逝者的诗句包括:
1、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2、北宋梅尧臣《悼亡三首(其一)》
原文: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译文:
我们成为结发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互相厮守还嫌不够,何况现在是永远失去!
我鬓发已多见斑白,这肉身还能坚持多久?与你同穴为期不远,未死时还是涕泪涟涟。
3、东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二)》
原文: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译文:
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4、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原文: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5、宋代陆游《沈园二首(其二)》
原文: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白马篇 【魏晋】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拟挽歌辞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七哀诗 【魏晋】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咏怀 【南北朝】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死后诗 【唐】李叔霁 忽作无期别,沈冥恨有余。
长安虽不远,无信可传书。 伤死奴 【唐】刘夷道 丹籍生涯浅,黄泉归路深。
不及江陵树,千秋长作林。 见道边死人 【唐】刘允济 凄凉徒见日,冥寞讵知年。
魂兮不可问,应为直如弦。 咏死兔 【唐】苏颋 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
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悲歌 【唐】白居易 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
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 塞鸿遇暖犹回翅,江水因潮亦反波。
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 秋雨叹 【唐】杜甫 雨中白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过颜处士墓 【唐】白居易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哭崔常侍晦叔 【唐】白居易 顽贱一拳石,精珍百炼金。 名价既相远,交分何其深。
中诚一以合,外物不能侵。 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
晚有退闲约,白首归云林。 垂老忽相失,悲哉口语心。
春日嵩高阳,秋夜清洛阴。 丘园共谁卜?山水共谁寻? 风月共谁赏?诗篇共谁吟? 花开共谁看?酒熟共谁斟? 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
道理使之然,从古非独今。 吾道自此孤,我情安可任? 唯将病眼泪,一洒秋风襟。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唐】白居易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精卫 【唐】岑参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昭君墓 【唐】常建 汉宫岂不死,异域犹伤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愤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悲陈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苦战行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哭孟郊 【唐】贾岛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
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哭贾岛 【唐】可止 燕生松雪地,蜀死葬山根。
诗僻降今古,官卑误子孙。 冢栏寒月色,人哭苦吟魂。
墓雨滴碑字,年年添藓痕。 经贾岛墓 【唐】杜荀鹤 谪宦自麻衣,衔冤至死时。
山根三尺墓,人口数联诗。 仙桂终无分,皇天似有私。
暗松风雨夜,空使老猿悲。 哭山友 【唐】杜荀鹤 十载同栖庐岳云,寒烧枯叶夜论文。
在生未识公卿面,至死不离麋鹿群。 从见蓬蒿丛坏屋,长忧雨雪透荒坟。
把君诗句高声读,想得天高也合闻。 闻逝者自惊 【唐】李嘉佑 亦知死是人间事,年老闻之心自疑。
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 愿将从药看真诀,又欲休官就本师。
儿女眼前难喜舍,弥怜双鬓渐如丝。 读三国志 【唐】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观送葬 【唐】欧阳詹 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 邓艾庙 【唐】唐彦谦 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
如何。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4、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6、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7、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8、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__张籍《没蕃故人》
9、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 __张籍《没蕃故人》
10、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__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11、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__苏轼《送顿起》
12、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13、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__李忱《吊白居易》
1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6、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__陆游《沈园二首》
1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8、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__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19、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__陆游《沈园二首》
20、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__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__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1、薤露魏晋:曹操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译文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2、哭孟浩然唐代:王维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译文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3、霜叶飞·重九宋代:吴文英断烟离绪。
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记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
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
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译文看着断断续续的云烟,离愁别绪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情怀关切的,令人伤心的,是那一轮斜阳映射出来的一片残红,渐渐隐没于绛红的霜叶树林里。我提来了半壶秋水,插上一束黄色的菊花以便将她奠祭。
在秋风秋雨之中,菊花依然旧香气喷溢,散发着阵阵幽香。在这种时候,谁又能策马扬鞭,像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轻飞迅疾,又有谁有心去凭吊凄凉、荒败的古台遗迹?记得我们曾经醉态朦胧,一起踏着歌声,去游览南屏。
当时我昏醉沉迷,将身边的小蛮和樊素忘记。如今只有寒蝉呜咽,她的彩扇又在哪里?我的爱妾又去了何地?如今又是重阳节,虽然应景传杯但是却毫无意绪,任凭尘埃落满素笺,随便让蠹虫蛀坏毛笔,未完成的词章经过许多年也懒得再将它续写上。
半轮素月的斜辉洒满东篱。泠泠清清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7的寒夜,蟋蟀仿佛也在唉声叹气,悄声低语。
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只是因为愁绪万千,而任随狂风把帽子吹去,我独自一个人把茱萸细细观看,只能预定明年再登临那山峰的高处。4、哭宣城善酿纪叟唐代:李白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译文纪老在黄泉里,还会酿制老春美酒。只是阴间没有李白,你老卖酒给何人?5、书哀宋代:梅尧臣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译文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提供的的题量有些多,但可以供你更多选择。希望对你有用,谢谢!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浅谈语文课堂的改革 语文创新教育和活动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识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结合 “生本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社会转型中看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网络对传统大学的冲击 网上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应用的思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创新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浅探 从思维方式(或文化)角度看汉英语言差异 广州话三字、四字格叠字词研究 成语的文化内涵 论关联词的感情色彩 元曲《西厢记》中的口语与粤方言之对比研究 兼语词的界定和辨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广告语言 《聊斋志异》中的某种语言现象 《醒世恒言》中的四字模式词语研究 论〈三国演义〉中“望”“就”的介词用法 从《水浒传》中关西人物人称特色看人物刻画 充满行业语色彩的粤方言词汇 客家话的方言研究 初探方位词“上”之历史演变 疑问句探究 文学批评的当代性 新现实小说的美学研究 关于新人类小说的难于沉重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形象分析 “悟”的解读——试论审美经验对禅宗美学契入 中国文士的孤独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塞罗》之比较 生命与爱情的错失——解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温柔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与郝斯佳 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论《百年孤独》杜拉斯《厚颜无耻的人》中的三角关系——母亲、儿子、女儿 卡夫卡《城堡》中的一些隐秘比较 浅谈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创造特色 《简•爱》的自我意识 “炼狱与人生”—浅析《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识 说不尽的于连 深沉的美学巨卷——由《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创作的美学追求 论司汤达的《红与黑》 昆德拉或“跨掉一代”的作品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对立和融合 韩愈诗歌的“以丑为美” 苏轼与李白之比较 浅论佛教与唐诗 论《诗经》中的婚姻文化观 李清照诗词 《古诗十九首》研究 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论禅诗(古代文学) 岭南旅游景点文化 杜牧的诗(古代文学) 孟浩然(古代文学) 屈原(古代文学) 魏晋文学—从“人的自觉”到“文学的自觉” 《世说新语》语言中的魏晋风度 吴文英词的意识流手法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宋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饮食文化 唐宪宗与中唐元和文坛 王维山水诗的空白艺术 老子思想的积极生活观探讨 柳宗元的诗 试论《战国策》的寓言 探讨《聊斋志异》 《三国演义》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晴雯与袭人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 论九十年代以来的汉乐府研究 李清照词 唐代女冠诗人研究 传统文人观和陶潜的反叛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 唐诗中的释家思想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 论秦观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试论《聊斋》中狐女形象 《西游记》的某一方面 试论王安石诗 李渔《十二楼》 陆游诗词中“梅花”意象探讨 试论《漱玉词》之愁怀 王维与孟浩然比较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 孟浩然的思想及其山水田园诗风初探 “太白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论佛教信仰对李煜人生及其词作的影响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由“笑”看《红楼梦》人物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民间立场与哲学审视—池莉小说与方方小说的文学审视角度比较 贾平凹笔下的乡土人情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论铁凝小说 论白先勇 《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漫谈女性写作热 冯骥才的文革观 爱的诠释和女性意识的苏醒—对张洁、池莉爱情女性题材一些比较 .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从理想中塑造人性美----探究池子建小说中的人性立场寂寞的萧红和寂寞的文字 张爱玲/女性文学评论 陈染小说的审美 张爱玲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论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巴金创作论 从《家》看巴金的创作特色沈从文小说研究 老舍知识分子人格的嬗变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沈从文的小说情景模式毕叔华的戏剧性艺术周星驰喜剧中的后现代意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读〈再别康桥〉 现代文学:苏青《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 萧红作品的生命、死亡、无家意识 深远宁静的心灵牧歌——论萧红的文字 比较张爱玲、萧红、冰心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探讨《生死场》的归属问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不屈不挠,各领风骚——池莉、方方比较论从《呼啸山庄》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金庸小说中个人意识的解放 试论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 余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试谈《阿Q正传》与《唐吉诃德》中的象征艺术 王小波的小说艺术 探讨王朔----痞子?心声?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完善考试方案 推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并联系诗人的平生
作者和他悼词中人物的关系及情感
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 liǎn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赏析】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 yù兮?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絺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注释:1.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已:止。2.曷:何。维:助词。已:止。3.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4.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5.俾:使。訧:同尤,过失,罪过。6.絺:细葛布。绤:粗葛布。7.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8.获:得。诗人睹物伤心,感情缠绵地悼念亡妻。【赏析】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今不取其说。)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259 浏览 6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6 回答
332 浏览 3 回答
142 浏览 5 回答
165 浏览 5 回答
300 浏览 6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197 浏览 7 回答
98 浏览 5 回答
277 浏览 6 回答
213 浏览 4 回答
321 浏览 8 回答
148 浏览 5 回答
182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