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response),又称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tichypersensitivereaction),指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发生此种反应时,侵染点细胞及其临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而死亡。过敏性反应是植物最普遍的防卫反应类型,对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物普遍有效。过敏性反应抗病效果很高,加之发生过敏性反应的植物体往往出现坏死斑,易于鉴定和定性分级,得以在抗病育种中广泛应用。
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发生过敏性反应,除了表现局部(侵染点)抗病外,还可以诱发系统抗病性,使远离侵染点的部位也“获得”了抗病性,这就是系统获得抗病性(systemicacquiredresistance,SAR)。换言之,病原物侵染诱导后表达了局部的主动抗病性,也表达了系统的诱导抗病性。在许多论著中,把病原物侵染诱导的抗病性等同于系统获得抗病性是不全面的。
植物保护素(phytoalexins)的产生或积累是另一类重要的主动防卫反应,已知化学结构的植物保护素多达350余种。但是,在评价植物保护素的确切作用和对植物主动抗病性的贡献方面,一直存在不同意见。
对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抗病性,可以按照病程阶段,针对病原菌的侵染活动而划分出抗侵入(resistancetopenetration)、抗定殖或抗扩展(resistancetocolonization)、抗繁殖(resistancetoreproduction)、抗损失(耐病)等。其中以抗侵入和抗扩展最常见,前者导致了病原物的侵入数量和侵染点减少,发病率降低,后者限制了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和发展,改变了病斑类型或降低了发病严重度。
植物的抗损失特性也称为耐病性或耐病(tolerancetodisease),耐病植物病害严重程度或病原物发育程度与感病品种相近,但产量或品质损失较低。耐病性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控制与抗侵入和抗扩展不同,不包括在狭义的抗病性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