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究竟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居民生育意愿的?增加生育焦虑;改变生育观念;刺激消费,挤压生育养育预算;网络社交和娱乐部分替代生儿育女的效用满足……这些影响机制被一一揭示。上网的人比不上网的人生育意愿降低约《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及相匹配的城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恐育”信息影响生育互联网中较为常见的“生育焦虑”信息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用“搜索指标”来代理互联网上相关信息的传播热度,通过爬虫技术获取了相应年份城市层面关于“丁克”“堕胎”“避孕”“人工流产”4个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考虑到不同城市网民规模的不同,研究将获取的搜索指数除以城市互联网用户数以校正搜索指标,并分别用互联网使用对这4个搜索指数进行回归,再用各搜索指数对生育意愿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4个搜索指数具有正向作用,可见个体的互联网使用促进了他们对丁克、堕胎、避孕和人工流产等生育负面话题的关注。各搜索指数对生育意愿都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互联网使用者会受到互联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而降低生育意愿。消费诱惑挤压生育两项研究还构建起了“网络消费”与“生育”的关系。《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消费替代机制”的假设,以探究上网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对于“消费替代机制”,该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定性方面,研究用受访者对CGSS2017问卷中“关于网上购物,您是否同意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购物,购物更加疯狂”的回答情况来反映其网络购物消费习惯;定量方面,用CGSS2017问卷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支出(含旅游)占个人收入的比例”来反映消费状况。分析结果显示,用上述两个指标衡量,上网都产生了激发个人消费欲望、增加消费的作用。作者分析道,消费带来的满足一方面直接替代孩子的效用;另一方面加剧经济预算紧张,挤压可用于生育的资源,进而降低个人生育意愿。“消费替代机制”得到了验证。该研究还进一步对比了不同目的的上网行为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