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日本基础教育对我的启示 陈红:历史高级教师 今天的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独生子女化的因素,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薄弱。这将意味着在未来的社会和国际竞争中,我们的教育将面临着一个重要挑战。 如何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培养和体现团队精神,这是目前我们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去探讨和实践的教育内容。日本是一个以培养团队精神闻名的国度,我自己也曾感受过这种教育。回国后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自己有意识的在班级建设中把所学的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注重培养在新世纪下的团队精神,其效果十分明显。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不单纯仅是组织集体的活动,它包括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团队精神的培养、人与人之间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内容。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信任学生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思想、心理、能力发展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以平等的意识和行为与学生相处和交流。这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又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我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发展, 给学生真诚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实践 、去创新,以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展示个人特有的才华。 我在班级管理中, 注重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并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管理。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坚持班内的值周班长制度。指导思想一方面锻炼学生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体做法是:每一个学生每周轮一次,每人都有资格当一次值周班长,周一早自习由值周同学在全班做总结。内容包括一周中班级和个人在德智体等方面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目的是让个人学会在一个群体中,如何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同时在这个环境中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因为有这样一个交流机会,同学们都很珍惜,每一个学生都要作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对班里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由值周的学生表扬和肯定,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来作评判。对不足之处,也都由学生自觉、 自主的进行提醒和及时的纠正。从个人角度来看,学生首先要学会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有一份生活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学会从他人处学习优点和长处,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反映这种方式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增强同学们的自主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 这些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学生唱主角。对他们的总结,我总是找出其中的优点,有时甚至是微小的进步,给予全班范围内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很看重他们的进步和发展,看到他们的努力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息息相关,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相互之间的人格平等,共同进步和发展。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我为集体,集体促我成长的氛围。这就是我的教育目的。我希望他们能客观的看待在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人和事,而不会是人云亦云,无从把握自己。 二.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注重团队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1、集体意识的培养: 一个团队必须具备相互理解的行为、目标一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形成一个从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集体意识。 ①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和精神风貌 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班级和学校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健康等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我教过的毕业生在回忆中学生活时都谈到中学时代好的班风对自己身心的积极影响。在一个集体中要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精神风貌,同时要建立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不能单纯的强调自我的意识和行为,注意个人行动对他人或组织的影响。日本的学校和企业都非常重视集体意识的强化,他们的文化观念中通常都强调个人行动要顾虑周围方方面面的因素,一旦作出决定和指示,大家都会有意识去遵守,非常清楚这是集体的决策和行动,而不能找理由拒绝和放弃。通过奋斗目标的强化、价值观的趋同、行为的一致等方式,使一个集体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②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共同进步 集体活动最能体现集体的意识和精神面貌,在活动中为同一个目标大家互相参与、互相激励。日本的学校注重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学校的任何一个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都基本是全体参与,比如学校的运动会,全校打乱年级的界限,运动双方就只有红队和蓝队,人人是运动员,同时人人又是观众,运动项目全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运动项目,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自己的过失和大家密切相关,因此大家都很关注自己和集体的关系。 由于我们的学生人数多,不太现实做到每一个人都能参加每一项的活动,但我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每一个同学都承担一定的工作,让大家在活动中展示自己不同的才能,感受主角和配角都同样重要。每当学校和班级组织活动时,我都先作动员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向,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这项活动的目的和对自己的锻炼。而每一次活动结束后,班干部和我都在全班作总结,巩固成果找出差距,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提出表扬。特别在高一打基础阶段,集体活动的开展是培养集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加强了解和沟通,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提高了自信,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我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 2.自主意识的强化: 自主意识是一个团队奋斗的催化剂。在集体意识中,每一个人为这个集体目标的实现自觉的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即是集体自主意识。如果没有自主意识,而是被动的接受他人的安排,其结果必然是没有活力,缺乏生命力。我经常鼓励学生多为班级建设出主意想办法,用书面或口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这并不是由我强制要求的,而是一种自发性的行动。这种意识和行为有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我曾号召设计班徽,全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即使不会绘画的同学也用自己简单的符号来表达美好的心愿,我们把每一个同学设计的图案进行展示和评比,在全班的参与下,大家认真讨论,最后把两个同学设计的图案综合在一起,产生了我们的班徽。这项活动每一个同学都自觉的积极参与,共同的目标调动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把自己对新集体的渴望和美好祝愿都融在这个班徽里。运动会上同学们自豪地穿着印有班徽的白色短袖、迈着矫健的步伐、抖擞的精神面貌赢得全场的一片掌声,由此获得入场式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虽然这只是一项活动,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感受自己的参与给集体带来的成功,同时也肯定了大家的努力和成果。 三.团队心理素质的培养 1.学会交往 增强自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生存”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交往能力则是学会生存的能力之一,日本则把生存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日本的小学就开始了,比如:从小学开始,学生在每一年和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打乱班级进行重新的调整和组合,学生在他的学习生涯中都会被调整几次,在不同的班级学习,经历不同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其间学生学会和不同性格同学的交流,和不同风格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的磨合,这样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完善了自己的性格。 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流氛围,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在做学生的工作时,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每星期一的个人值周总结;学习互助小组中疑难问题的探讨;不同性格同学之间的磨合;宿舍里的礼让等;除此之外,还提倡并交给学生如何主动与父母心平气和的交流;如何和任课老师的沟通等,以每一个小话题的方式,教给他们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和交流,同学间平等愉快的交往,锻炼了与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人的交流能力,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人脉关系的把握。 2.学会理解 学会宽容 学会感谢 一个集体的形成,除了奋斗目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即在相互的交流中,每个成员之间要学会理解 、学会宽容、 学会感谢。这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素质,学会理解 、学会宽容即是对他人的情感的健康交流,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用教师的言行教给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体谅他人的难处,当别人偶有不足时学会宽容,不能苛求他人言谈必须和自己一致,有多样化的集体生活和丰富的内容,这个集体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在集体中要提倡每一个人对别人的感激之情,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给予的帮助或问候,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珍爱。当他人为自己或集体努力做事时,要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是语言或是行动。日本的团队中注意个人的言行对集体的影响,同事之间感谢的话是天天挂在嘴边的,做到调节集体的氛围。我经常在学生面前就自己的工作得失作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也要求我的学生在自己做值周工作时,发扬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当有同学为班级建设作出贡献时,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并全班同学鼓掌表示感谢。这样的点点滴滴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得到对集体情感的升华。 经过这几年把所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结合,我所带的班级,无论是毕业的学生还是在校生,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大家都很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和怀念曾学习生活的班级。我深深的体会到团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中不断去探讨和实践的内容。相信我们的国家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很强团队精神的新一代建设者。发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靠大家的奋斗和力量,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创造出奇迹。 参考书: 1.日语:日本《教育小六法》 平成12年 学阳书房出版 2.《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林崇德著 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