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已经没有一本二本的概念了。青海师范大学简称“青海师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级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汉语言水平测试(HSK)主考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青海省主节点院校、CALIS青海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入选单位、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学校始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现有教职工129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3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9人,副高级职称389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29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9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8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0人入选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 228人和9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4个教学科研团队6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学校双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讲座教授62人,客座教授94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3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7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专业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 开设61个本科专业;1个国内一流学科,3个省内一流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民俗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代文学史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解析几何(藏汉双语)、中国古代史、现代汉语、教育技术学、心理学、常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军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青海省模范集体”、“省级精神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术科研据2017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盐湖学院、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24个研究机构(智库)。学校建有11个基础实验室和10个优势特色实验室,其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建有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至2015年,学校共计申报13项科研专利,涉及工业品加工、材料制备、网络安全、生物资源开发等多个生产生活领域。在中藏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生物制药、特色产品开发上承担的政府科研计划项目16项,科研经费799万元,产出的发明专利成果11项。各类课题结题18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和在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19多篇;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获奖19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分获2004年、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祁连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科技支撑计划,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遗迹研究成果被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选用并作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