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教育者的任务和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呼声不断高涨,大学语文课作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林、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以其独特的课程性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更是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课前:精选教学内容,兼顾内容的代表性和系统性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徐中玉主编,1981年7月华东师大版;二是徐中玉、齐森华主编,1996年6月华东师大版。前者共96篇选文,7篇文学概述,9篇附录;后者共78篇选文,6篇附录。其他版本也多采用文选式,内容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可以说,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其教学时数却极其有限,如何解决有限的教学时数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为解决这种矛盾,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堂上作为重点来讲,而一般性的作品则放在概述里做简略介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在元杂剧一章中,关汉卿和王实甫都是代表作家。但学生对关汉卿比较熟悉,在中学曾学过其代表作《窦娥冤》,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关汉卿放在概述里介绍,而对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则重点讲解,并着重分析其《长亭送别》一折,使学生了解王杂剧与关杂剧的不同,进而介绍了元杂剧中“文采派”和“本色派”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家,在选择作品时,还应照顾到对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作品的吸纳。例如,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讲苏词时,我选择公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重点来讲,同时对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婉约词也进行简要的分析。课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对学生传授知识、开拓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融三者为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1.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大学语文的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作品中饱含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如果把大学语文课教成如同锯子、凿子、刨子一类的纯工具课,是无法想象的。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如同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大学语文课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要努力运用作品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包含的真挚感情,在分析作品之前,要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屈原的人格魅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李白的人生态度,苏东坡的儒释道思想……这些介绍不仅使学生更具体、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内在情感,而且从这些作家身上同样能学到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在学习之中思考社会、人生等问题,从而熏陶丰富的情感世界。 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另一手段。如在讲《氓》时,学生对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氓”的丑恶嘴脸十分厌恶。这种同情和厌恶都缘于作品内在的情感。此时就可以联系当前大学校园和社会上的恋爱婚姻现状,告诉学生: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恋爱婚姻采取轻率、不负责任的态度,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这些发生在身边的联系,在学生心中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2.注重诵读 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充分说明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悦目,三也”。大学语文的选文,无疑都具有这三美。要体会其中之味,必得诵读,尤其是古代诗文,只有吟诵,才能使人通过听觉沉浸到诗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中。 诵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跟读。范读时不仅要准确无误,而且要声情并茂,把学生带到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感情交流。 跟读是让学生领略作品语言美的一个手段,匡亚明先生说:“好作品要背诵,做到书声琅琅,以加强学生的记忆。”除此之外,跟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古语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另一方面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作品的手段。课后:指导阅读和实践,实现教学目标的提高 在教学中,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能在课堂上分析讲解,为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在每讲完一章内容后,给学生开列书目,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并挑选自己最喜爱的一部(篇)写出心得,“厚积”以备“薄发”。 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形式灵活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古诗词赏析会等,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文学的感悟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就具体的教学环节而言,针对课程特性,抓好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巩固三个方面,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达到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能力的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精讲妙解 现在有些教师闻“讲”色变,一提“讲”,似乎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与教改不容。实际上,大学语文由于受其自身特点及客观条件的限制,讲授法应该是教师首选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讲”,而在于怎么“讲”。 “讲”要讲得精,讲得妙。精讲妙解,要做到“四精”:精要、精确、精练、精彩。前两项是指内容要突出重点,条理清楚,准确鲜明。后两项则是对语言的要求。大学语文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精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它们大多文辞优美、内蕴丰富,因而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也就较高。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氓》第一章中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翻译为:“送你渡过淇河,到达顿丘”。学生对这种枯燥无味的讲解肯定不感兴趣,对蕴含在诗里的深意也就不会理解。本人在讲解时,是这样描述的:“男子要走了,女主人公恋恋不舍,一直把他送到淇河边,面对浩浩汤汤的淇水,女主人公毅然决定把恋人送过淇河,一直到达顿丘。”虽然只是加入了几个词语,但却非常形象地把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痴迷、男女双方的热恋描绘了出来,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学生理解时就容易多了。4.提问启发 如果课堂完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一句空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法,就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回忆、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是最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激情的,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参考书,积极探讨问题、大胆实践。如陆游的《钗头凤》中“泪痕红邑鲛绡透”句,究竟是实写,还是虚写,学术界向来有争议。讲解时,将此争议设计成问题,通过提问,得出结论:“泪痕红邑鲛绡透”不是实写,而是陆游由“人空瘦”引起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这种手段,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举一反三”要求教师点到即止,让受教育者自启心灵,独得体会,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如给学生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其中有一点:统治者的重视。在讲宋词繁荣原因时,就可故意漏掉这一因素,让学生补充,学生们能够很快地联系到这一点。而元曲的发展却正好相反,元代统治者不重视文艺,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为什么元曲仍然得到了发展?此时,可以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找出了原因,正是因为统治者不重视文化,废除了科举,这些士子才放下了被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把精力投入到这种前人所卑不足道的戏曲创作中,从而促进了元曲的发展。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