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阅读策略的概念和分类,简要介绍了阅读策略与阅读策略训练研究的关系,并提出了阅读策略训练的相关建议。
【摘要】学习策略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和有效的途径。本文将阅读策略整合于策略训练,并提出有关训练的操作框架.
【关键词】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自主学习
0.引言
阅读是人们寻求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某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因此,它一直是英语学习的突破口。我国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之后,仍发现在阅读方面无论是理解还是速度都还不尽人意,不能满足自己扩展知识和获取,处理信息的需要,因而感到十分困惑,其中有语言环境因素以及过去的学习经历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学习主体自身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性格,语言潜能,学习动机,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如年龄,性别,性格等。有些则可以改变,特别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经过特别的训练,能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者应该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以及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
1.阅读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阅读策略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的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Wallace,1992)它是语言学习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有效的获取,储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既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用的各种措施”。(O’Malley&Chamot,1990)O’Malley和Chamot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策略分成三种类型: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是对学习起间接影响的策略,为更高级的执行技能,它包括阅读者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调节,评估等策略。认识策略直接作用于输入的信息,并控制这些信息,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转换,综合,重述,推断,组织,借助上下文等策略。社会情感策略表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内容,它不仅涉及与它人的交流,还涉及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具体指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合作,或能主动克服焦虑,自卑以及阅读当时的情绪低落等弱点的策略。阅读策略的研究是在学习策略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很多学者干脆把阅读理解策略看成是一种学习策略。
2.阅读策略与阅读策略训练研究概述
近年来,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西方学者对阅读策略的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在比较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阅读策略使用上的异同。(Knight,Padro&Waxman,1985;Saring&Folman,1987),(参阅刘亦春,2002)对阅读策略的使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学生对策略的运用情况随着阅读的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国内学者对学习成功者于不成功者在使用学习策略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文秋芳,1995;刘丹丹,2002;刘亦春,2002),结果表明:1)学习策略与成绩有密切关系。2)有意识的调整学习策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此外,对阅读策略研究还显示: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过策略训练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比没有受到专门策略训练的学生明显增强。(Nanan,1996)因此,当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成为教学目标时,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阅读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阅读策略训练的建议
阅读策略训练可采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把阅读策略分为自我管理策略,阅读方法和协作与自我调节策略三类。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元认知策略不涉及阅读活动本质,它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这种认知既是动态的认知,既当前进行的元认知活动(又称自我监控),又是静态的认知,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以认识过程和结果为对象以对认识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杨小虎,张文朋,2002)加强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本身,自我水平和策略选择方面的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使用自我评估,确定目标和指定计划等策略宏观调控自己的学习,具体的说,就是指导学生:1)进行自主评价,具体表现在: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结构,依据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估,以此对阅读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或参加标准化考试等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找出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是自动认识技能较差,是词汇,语言结构,语篇或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还是平时对分析,综合评价和监控阅读的元认识知识与技能不够重视等。要使外语阅读正常运作,以上提及的种种知识,技能与策略缺一不可,因为它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是互相联系与密切配合的一个整体,当某一方面知识比较薄弱时,另一知识会设法弥补它的不足。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阅读中,当遇到一个生词时,其它知识与技能(社会文化知识,分析与综合技能等)会提供线索给予协助,这就使根据上下文猜出词义成为可能;2)制订明确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关键,它与学习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依据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增强阅读材料的难度,并对阅读理解率和阅读速度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能针对阅读目的与要求逐渐学会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阅读策略,不断提高自己预测,分析,推理,判断,综合概括和语言分析能力;3)制定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取向,注意自己百科知识的体系,阅读结构和图式(Schema)知识的构建。阅读理解涉及到广泛的知识,尤其是当遇到较长,较为复杂的文章时,除应用词汇意义的一般知识外还需要调动储存在头脑中的多种相关的其它知识;4)自我调节,对照自己阅读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阅读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5)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体学方面的书籍,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掌握一定的文体学知识与语篇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熟悉各类文体英语语言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提高学习者假设,预测以及推理能力;6)经常性检查,反思自己运用策略,方法及计划完成成的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出改进的方法及措施。
阅读方法训练的参照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以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按阅读者的认知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材料的类型和难度,以及阅读者对材料及其主题的熟悉程度,提供阅读模式,组织阅读活动,阅读模式可分为以下七种:预测(Prediction):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的预测—验证与修改—再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因此,阅读前通常要开展阅读前的暖身活动(warm-up or pre-reading activities)即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图表,文化背景知识或借助选择项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上而下的大胆预测,不管预测正确与否,这都将对学生理解文章有推动作用,因为通过预测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储存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形成信息差。抓文章的主题(Getting the Gist):限时让学生通过略读(skimming),快速浏览文章题目,各部分的标题,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每一段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以及有关图表,并让其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以获取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题。快速查找特定信息(Scannning to Find Specific Information):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或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的阅读,辨认有关具体信息,摄取主题展开的重要细节(suupporting details)。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语气(Inferring Attitude and Tone):要求学生读完全文,通过已知的信息和文章语言的功能来推断作者的态度。猜测生词的词义(Guessing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要求学生掌握三种释词技能:一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contextualclues),根据文章上下文出现的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连贯与衔接等手段推测生词的词义;二是利用构词法(word formation)推测生词词义;三是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或文章所叙述的场景及相关信息来推测生词词义。理解句内关系(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Sentences):在文章中,有些语言的功能在句子层次上就能体现,教师要通过引导,强调理解句子内部的词义关系与词汇功能。如分析,推断出:原因与结果(causes and effects)比较与对比(comparison andcontract),下定义(defining),分类(classifying),举例(exemplifying),下结论(concluding)等。确认语篇模式(Recognizing Discourse Pattern):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确认文章体裁(genre)及其文体结构和特点,然后根据文章的体裁,要求学生说明各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指出主题句(topic sentence)。
协作学习与自我调节方法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及其它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他们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同样的学习进度来要求能力各异学生,必定会使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能满足其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会减弱或丧失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从而大大降低学习的成效。通过协作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便能弥补这一不足,不仅如此,协作学习还能改变学习较差学生的心理状况,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学习和人格,此外交流,协商和合作还是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一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进而在同学之间开展一对一或小组活动,通过协商,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调动,不但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阔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等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在外语教学阅读中通常开展的协作学习策略有“同伴指导”(Peertutoring)、“同伴阅读”(Peer reading)和“相互作用阅读”(interactivereading)等。教师在重视学生协作学习策略训练的同时,还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情绪的自我调节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情感变化及其影响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离不开积极,热情的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的热情不能维持,甚至出现焦虑自卑与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适时进行自我激励,以保证学生不断的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从而始终处于积极,活泼的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4.结束语
科学地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不但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快更有效的提高目的语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出策略的内容,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并能有意识的去运用策略,总结策略,甚至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策略。因此,对学习者开展策略训练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而纳入教学计划中来。外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研究学习策略,特别是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比较。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评价,从而增强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决断自主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最终形成自觉,自动,灵活的学习调节与监控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加有效的增强其在各种实际情景中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参考文献】[1]Cohen,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O’malley,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陈小虎,张文鹏.元认知与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阅读理解相关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2.[8]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
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 ——有关于小学中段年级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爱的教育”的尝试 上虞市崧厦镇华镇小学 叶迎春 【摘要】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以写作来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们更加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从而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爱读,乐读,会读;爱写,乐写,会写。 【关键词】心灵细腻温润 生命鲜活诗意 语文课堂 阅读和写作 不知为什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上,在我们的小学生习作中,我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本不该出自孩子们之口的话语、言语,却非常顺畅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或是从孩子们的笔端汩汩涌出,常常会在震惊的同时为当下一些孩子精神生命的冷漠和粗糙,言语表现的不敬和蹂躏感到深深的叹息: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有时会变得这样没有人道,没有同情心,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是什么让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变得如此早熟,而又如此地不可思议?孩子们心灵的苍白,情感的贫乏,感悟的残缺何时才了哪!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的吴勇老师在《让儿童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一文中说:“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儿童写作上,但对写作主体——儿童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更是知之甚少。”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一文中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于是在我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苦苦地思考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语文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语文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以写作来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们更加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从而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爱读,乐读,会读;爱写,乐写,会写? 现就结合自己的中段年级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关于“爱的教育”这一主题所开展的一系列阅读和写作尝试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缘起:沉默《可贵的沉默》中那可贵的一分钟 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清明节假日刚过,我在自己班上《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位叫王圣民的老师写的一则教育札记。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表示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骄傲和快乐;然而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却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在这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先让他们完成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这篇课文讲了这么一件事:上课时,老师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孩子们都( )地回答:“知道!”老师又问:“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 )吗?孩子们全都( )地举起了手,有的还( )地( )。可当老师问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霎时,教室里( )下来,老师又问了一遍,才有几位女学生( )地举起了手。可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的,一个人也没有。孩子们( )了。” 孩子们很顺利地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关词完成了这道填空题,在检查校对时,我随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结合课文插图进行有关字词的辨析和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破折号并找到文中带有破折号的这一个句子——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pie)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qia)恰在那满脸的犯(fan)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指名几个孩子读后,我告诉他们:“其实,这个句子中包含着两个句子。而现在作者用一个破折号把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句子。请同学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个句子,注意破折号前后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孩子读后马上站起来说:“这些孩子为什么还是可爱的呢?他们不是已经犯了错误吗?”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在进行前后部分课文内容的学习后,得出破折号在这儿的用法:孩子们已犯了错,本不应该觉得可爱,可作者却说他们可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正是想到我们读者读到这儿会产生矛盾,于是要解释一下,或者说明一下,就这样用一个破折号,然后在破折号后面加以说明和解释。这就是破折号这个标点符号用在这里的可贵之处。 在初步懂得文中这一破折号的用法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然后跟孩子们说:“你知道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吗?请同学们静静的,让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好吗?” 待孩子们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后,我请同学们把刚刚的思考写在作业纸上 ,写好后进行交流。最后回到课题《可贵的沉默》作结: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沉默中感受到了父母给予他们的很多很多的爱,孩子们在沉默中反省了自己,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的道理。这是多么可贵的沉默啊!同学们长大了,懂事了,会体贴关心人了,这对一位跟你们一样的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老师来说,又是一种多大的欣慰啊!所以这位老师最后这样说(一起深情并茂地读最后一段课文):“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以上是我的第一课时教学,隔了好长时间,我记得是在玉树大地震后才又上了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其中第二课时则作为我校的教研课。课后我常常会这样沉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到底该怎样来向我们的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我们的母语教学,又该如何在我们的阅读课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就这样我开始把我的每一堂语文课当作我的一次生命享受的过程,一路思考着,摸索着,前行着,实践着。 承接:劝慰《爱的教育》一书中失去母亲的卡罗纳 学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中的《卡罗纳》一文时,是在四年级的上学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学到最后,为了让孩子们更能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项写话练习——让孩子们写一写假如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会怎么劝慰卡罗纳。下面则是几个孩子课堂上当堂写就并交流的一些内容: 一个孩子说:“卡罗纳,你别伤心了,我们一起回家吧!你虽然失去了亲爱的母亲,可是你还有我们呀!我们一定会尽所能地给你爱,给你温暖的。” 一个孩子说:“卡罗纳,你尽情地哭吧,没有母亲不是你的错,世间万物一切都会有酸甜苦辣,人总有生老病死,你母亲虽然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们会陪你的,你可一定要坚强哦!” 一个孩子说:“你不要再伤心了,人死是不能再复活的,无论你再怎么哭也没用啊!你妈妈会在天上看着你,她可不希望你一直哭。所以你就别再伤心了,让你妈妈好好安息吧!” 还有一个孩子这样说:“你别太伤心了,我们大家都会一起关心你,帮助你的,我们不会让你一个人孤单的,你一定要振作啊,你的母亲在另一个世界正看着你呢!如果你不振作起来,你的母亲会很伤心的,她在那个世界一直望着你,爱着你。” 还有一个孩子这样说:“别伤心了,卡罗纳,虽然你妈妈去世了,可你还有我们这些好朋友呢!我们一定会给你温暖的。其实,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没有了母亲,也有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何况,你还有你的父亲呢,我相信,你的父亲一定会给你母亲般的呵护的。” 课堂上,听着孩子们的交流体会,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还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孩子们的心正在渐渐地变得细腻而温润起来。当时我真的好想跟孩子们说这样的话——“我可爱的孩子们哪!老师真的好为你们感到自豪呢!”我发现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无论是口语交际课还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转换: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爸爸所呼唤的和平 在前不久刚刚上的四年级下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课文时,我和孩子们都流泪了。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名叫雷利的中国孩子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是个生活在我们中国这个和平国度原本有着幸福家庭的孩子,却因为国际社会的不太平,自己的爸爸在执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失去亲人已经两年多来的巨大悲痛,让这个中国孩子拿起笔于1996年的11月8日这一天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这封信,希望加利先生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于是我围绕信中两次出现的这顶“蓝盔”,还有这个孩子和他妈妈如约捧着的这一束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爸爸的这一个撕心裂肺的场面,以及文中的两次对比描写来进行引导和学习,最后根据文中的这段话:“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就是文中的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进行这样的拓展想象写话练习:爸爸的嘴张着,仿佛正在对我和妈妈说:“—————————————————————————————” 孩子们写得可真棒!在孩子们写的同时,我也像他们一样地写了。等孩子们把自己写的都交流过后,我给孩子们读我所写的话,读着读着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再一次地流泪了。因为在今年清明节放假的前一天,我已上了第一课时,那天在读这封信时,我读着读着就哭了。在我读完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先劝我说,叶老师,您别哭了,还说到了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是我班最年长的一个男孩子,从云南来的,叫黄伟。清明节后上第二堂课的时候我终于学会控制我自己的感情了,但还是有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叶老师,我看到了您眼眶里在打转的眼泪了。”随后这个叫黄伟的孩子说他也看到了。其余的孩子也都点着头轻轻地说着:“我也看到了。”课堂上我们就这样一起共鸣着,学习着,也一起呼唤着,感悟着。 合奏:触摸《触摸春天》中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接下去是第五单元的围绕“生命”这一专题编排的一组课文,选编的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则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冯骥才的《花的勇气》则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还有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触摸春天》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捧读这篇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地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这位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她是一位盲童,可她却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信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在这样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为这位小女孩邻居的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并感悟作者最后所揭示的深刻道理都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于是让孩子们也来试着当当盲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模仿和想象能力,引导孩子们在书上的这三个地方分别写下当时安静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第一个地方是“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后面,孩子们说:“哇,好香的花哪!”第二个地方是“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后面,安静发现了什么,她是怎么发现的?孩子们说:“咦!……”第三个地方是“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面,“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前面。让孩子们写此时的感觉,孩子们说:“啊!……”有的说——惊喜,有的说——有趣,有的说——意外,还有的说——舒服。 因为是的,对于安静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我想这样的课堂学习也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就这样我慢慢慢慢地引导孩子们跟安静一起,走进了安静的内心,触摸到了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用上的这些丰富的语气助词,还有发自各自心灵深处的对美好生活,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以及正在鲜活诗意起来的生命感悟,难道不正是一首触摸春天、赞美生命的合奏曲吗? 周一贯老师在他的题为《儿童作文在自由表达前提下的规则指导》这一讲座中说:“作文是生命的表达和交流,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的快乐交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唤醒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思想和生命密切地联系起来!以生命的自由表达为主,把规则指导潜藏在自由表达的后面,使童心童趣能更好地发挥,体现出一个人善于写作的功力。”所以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引导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以一颗细腻温润的心灵去感受和描摹一切对象,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带着一份人类对生命最美好的情感,如关爱、同情、善良、尊重等,去关注生命,理解生命,那么笔下流淌的文字一定亦真亦善亦美。 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懂得了‘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能力,提高教学效能。”就让我们怀揣着一颗柔润的童心踏上阅读和写作之旅,引导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有滋有味地进入阅读和写作的状态,乐此不疲地参与阅读和写作的活动,在阅读和写作中自由自信地展示自我,从而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言语表现中品味到童年的幸福滋味,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这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周一贯 《儿童作文教学论》 宁波出版社 2005年6月 2、王崧舟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 3、王崧舟 《“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4、吴 勇 《让儿童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童化作文”教学的理想旨归》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2期 5、吴 勇 《让每个儿童幸福而有尊严地写作——构筑“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4期 写于2011年5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语: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106 浏览 5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184 浏览 2 回答
251 浏览 2 回答
359 浏览 2 回答
211 浏览 5 回答
309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2 回答
115 浏览 3 回答
26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