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名:十二月令
歌手:潮人语
作词:吴越童谣/崔护
作曲:陈熙元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
做做戏,五月五
过重五,六月六
晒霉毒,七月七
巧食喜鹊咄,八月八
月饼馅芝麻,九月九
登高送娘舅,十月末
水冰骨,十一月
_汤圆,十二月
糖糕印状元,春有百草乱萋萋
夏有荷花伴藕池,秋有黄菊香芬酒
冬有腊梅伴雪飞,正月里来踢毽子
二月里来放鹞子,三月里向荠菜子
四月里向落花籽,五月端午裹粽子
六月里向拍蚊子,七月棉花结铃子
八月里向吐瓜子,九月里收葵花籽
十月里向造房子,十一月里㖆栗子
十二月里掼雪子,春有百草乱萋萋
夏有荷花伴藕池,秋有黄菊香芬酒
冬有腊梅伴雪飞,春有百草乱萋萋
夏有荷花伴藕池,秋有黄菊香芬酒
冬有腊梅伴雪飞,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扩展资料:
《十二月令》是潮人语演唱的歌曲。
创作背景
歌曲以永嘉童谣《十二月令》《花鼓》、海宁童谣《十二月子字歌》和崔护《题都城南庄》为歌词,重新谱曲演唱,为浙江工业大学科研项目《吴语的现代传承方法研究——以永嘉话的传承方案为例》的实验性成果。
在吴语使用者老龄化,年轻一代得了“方言失语症”的背景下,本项目用历史的、现代化的眼光探讨吴语的传承,结合具体实际,以温州永嘉为例,为永嘉方言的传承提出建设性方案。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将紧紧围绕学校教务处、教研处工作计划,并结合本教研组实际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继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
二、本组教师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级,6位语文教师。组内教师经验较为丰富,团结向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能主动积极地完成工作,能经常交流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听课,互帮互学。在这样的团队中,大家能愉快地工作。
三、工作目标
(一)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应按照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应的社会需求,强化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语文老师在理论学习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本学期教师共同阅读教育专著——《教学勇气》,并开展读书沙龙,心得体会撰写等活动。
2、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
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召开“新常规”学习会,组织组内老师认真学习《温州市语文教学常规》,做到人手一份,并做好“新常规”的解读。
2、实施“新常规”。在原有常规的基础上,结合新常规精神,规范备、上、批、评各个环节,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备课前要研究学情,强化课堂关键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落实,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教研组针对学段目标,制定集体备课主题,使集体备课主题化。对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重视精品教案的撰写、收集。每个学期每人要撰写16课时精品教案,教案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4、加强质量监控。我们要以《温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改革》为指导,减轻学生做“无效的无意义的检测考核”的负担,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关注后20%学生的学业分析和转化。教研组要对质量进行分析,查漏补缺,改进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在教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及时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教育,而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颖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开展科研,突现重点。
1、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各年级开展的公开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评课。评课的研究方式及时与教师进行讨论、反馈,评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共同商讨教改方向和教改措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师要按时参加活动,参与讨论,提高专题研究的效益。
2、加强教研论文撰写工作,写好有质量的实际经验论文,多写实践中有自己思考、实践的文章,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水平,提高修养。鼓励本组教师参加“新常规,新设计”评比,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教师基本功评比,以评比促教研,提升教师素质。
四、教研重点: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备课组活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确保课堂教学深入扎实地进行。
2、加强学生写字、读书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读书习惯。
3、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4、低年级的教学以识字为主,在抓好学生扎实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的拼音读物。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让学生接触简单的读书知识,从而在课外加以运用。这样做关键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为今后写话练习打基础。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总之,本学期我们将在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围绕学校教学工作重点,通过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使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我们继续使用江苏版的教材。但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一、本学期教科书上的272个生字,我们会全部学习。
二、课文会分成三类:课堂教学、自学、不学。
课文分类表如下:课堂教学12篇,自学8篇,不学5篇
......
课下自学的课文,第二天课堂上会以提问题与练习等多种形式来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三、课文与练习交替进行。
四、本学期孩子们要继续学习拼音,为查字典作准备。
五、本学期的重点是阅读与慢慢引领孩子进入写作大门。
传统的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割裂的,没有连续性与文学性。从根本上无法满足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与滋养文学修养的能力。
这学期我们的阅读指导方针是:
1、根据各个学生层次的不同,因材施教地实施阅读计划。
2、学生回家之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每天阅读。
3、当然也要检测孩子的阅读成果。
六、本学期的另一个重点: 写作。打算从写日记切入。
日记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有画,有文字。
七、作业除了一般性的语文知识点的练习外,还会有一些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的作业。 给孩子一些真实的project。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男生27人,女生23人。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也较强。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
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 识字 、四~五篇课文以及 语文园地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语文园地 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 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 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 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三、教学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遇事多动脑筋和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从小养成环保意识,热爱科学技术。每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愉快的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扎扎实实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加强与家庭,社区联系,使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位一体形成强而有力的德育合力。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遇事多动脑筋和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从小养成环保意识,热爱科学技术。
2、语文知识方面
(一)汉语拼音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住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二)识字与写字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②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350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型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⑤会使用音序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三)阅读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③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⑤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⑥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⑦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
⑧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四)写话
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②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③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五)口语交际
①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④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⑤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⑥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六)综合性学习
①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3.教材分析扼要:
第一单元:
1、教学内容:识字、课文《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语文园地一。
2、教学目的:通过阅读与秋天有关的四字词组、韵文、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秋天的美好,领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随文认识 62个生字,写好42个生字。通过看、找、画、写、做等各种有趣的活动,积累词汇。
3、重点难点:通过阅读与秋天有关的四字词组、韵文、古诗等,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秋天的美好,领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随文认识 62个生字,写好42个生字。
第二单元:
1 、教学内容:识字、课文《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语文园地二。
2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 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 57 个生字,会写 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第三单元:
1、教学内容:识字、课文《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语文园地三。
2、教学目的:(1)初步感知 三字经 这种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3、重点难点:(1)初步感知 三字经 这种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四单元:
1 、教学内容:识字 、课文《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语文园地四。
2 、教学目的:(1)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2)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编辑故事。
3 、重点难点:(1)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2)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第五单元:
1 、教学内容:识字 、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语文园地五。
2 、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谚语,童话、儿歌,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团体合作的道理,领悟到在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2)会认 54 个生字,会写 40 个生字。(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 、重点难点:(1)会认 54 个生字,会写 40 个生字。(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六单元:
1 、教学内容:识字、课文《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古诗两首》、语文园地六。
2 、教学目的:(1)会认 52 个生字,会写 38 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独特的方式识字,有识字的愿望和兴趣。(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积累语言,训练查阅资料的能力。(4)学习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体会关爱,理解真情。
3 、重点难点:(1)会认 52 个生字,会写 38 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独特的方式识字,有识字的愿望和兴趣。(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理解课文内容。
第七单元:
1 、教学内容:识字 、 课文《 红领巾 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语文园地七。
2 、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2)会认 44 个生字,会写 40 个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口语表达要说完整,说清楚。
3 、重点难点:(1)会认 44 个生字,会写 40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八单元:
1、教学内容:识字、课文《我是什么》、《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语文园地八。
2 、教学目的:(1)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引导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2)会认 65 个生字,会写 46 个生字。(3)本单元的主题课文是带说明和记叙性的,因此读通,读好,读懂成了重要目标之一。
3 、重点难点:(1)会认 65 个生字,会写 46 个生字。(2)本单元的主题课文是带说明和记叙性的,因此读通,读好,读懂成了重要目标之一。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1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采用 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的形式。
2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培养,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口语交际教学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时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 、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简论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 (一)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每一种形式而言,都是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的。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长生,再到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的出现,及至后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产生与爆炸式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林林总总、汪洋澎湃的景象,可以说,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演变史。自魏晋以来,文体研究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其实也就是文体批评,如《文心雕龙》实际上就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文心雕龙 ·体性篇》中提到了八体,实际上是文章的八种风格。 文学体裁,是指一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这是当代比较普遍承认的一种观点。但这也只是一个简明概括的说法,还不能完全说清这个概念。因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古代的文学样式的发展,所以采用此说。 (二)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始歌谣的产生为标志。例如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原始生产和生活的再现。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周易》中的卦爻辞,都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属《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且,这些对于《诗经》的价值没有丝毫的影响。所以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 “ 赋 ” ,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 比 ” ,用朱熹的解释,是 “ 以彼物比此物 ” ,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 “ 比 ” 的佳例。进一步, “ 兴 ” 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 “ 兴 ” 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过 《诗经》,我们该说说和它并提的楚辞。 楚辞脱胎于楚地歌谣 , 是楚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楚辞创作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如果说《诗经》是先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楚辞则是作家自觉创作的开始。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了灿烂。屈原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 “ 骚体诗 ” ,这对后来的歌行体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 《诗经》和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又为古代诗歌史描绘了亮丽的一笔。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相比之下,汉乐府诗歌有以下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汉乐府诗歌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和楚辞的杂言为主的形式,形成了五言体和杂言体,而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这为后来魏晋以及隋唐诗歌的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也是诗歌体裁形成和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一律诗、绝句为代表的“近体诗”和以歌行体为代表的“古体诗”。 唐诗体裁的大功臣当首推“沈宋”。宋之问与沈?缙诘闹饕毕祝谟谕瓿陕墒奶逯坪屠┐舐墒挠跋臁K乔愦罅τ诼商宓男醋鳎宰约旱拇醋魇导芙崃宋迤哐越宓男问焦娣丁R环矫妫峭耆苊饬宋迓芍械霓稚。硪环矫妫怯纸徊酵平似哐愿栊刑迓苫墓蹋爻り蹋怪饔谀逗屯暾烟ノ衔细竦钠呗伞I?缙谠缭谖浜笫逼冢阋研闯鋈奘д诚窒蟮钠呗桑奈醵嗟钠呗桑诤虾豕娣斗矫婵俺乒⒅钍酥住?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创作中去,促成律诗形式的成熟。律诗创作成就最大的诗人应推老杜。 杜甫在律诗形式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唐诗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歌行体。包括五言歌行、七言歌行、杂言歌行。五言歌行代表作如杜甫的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李白的《侠客行》等。 七言歌行如杜甫的 《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而最具特色的当属李白的杂言歌行。 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形式的特点。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于是,随心所欲的杂言歌行体在李白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仅十二句,可是诗人的情感活动却出现了几度跌宕起落。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见,杂言歌行体在表现感情方面的独特之处是其他体裁无法比拟的,李白与杂言歌行体是相辅相成的,后者使前者的感情得以充分表现,而在此过程中,后者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在说说诗歌的两种特殊形式:词和曲。 词和曲是唐以后文学形式的发展。是诗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是:词有乐府演变而来,又演变成曲。词的形成在唐代,兴盛则在宋代。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经过晚唐五代以来许多文人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不大。到了北宋,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这种形式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在宋后亦长盛不衰。曲是由词化而来。曲与词体制最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据王国维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有七十五种之多。所以,有人把散曲叫做 “ 词余 ” 。散曲的形式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 “ 带过曲 ” 、 “ 集曲 ” 、 “ 重头 ” 、 “ 换头 ” 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套数又称 “ 散套 ” ,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综上,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从上古歌谣、 卦爻辞开始,经过 《诗经》、楚辞、汉乐府的发展,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是一个纷繁复杂、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古代文学体裁演变的一条主线。 ( 三 )中国古代散文体裁大体走了一条由散到整,再由整到散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应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说起。 就体制(这里还不能说成体裁)而言,先秦历史散文的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的《尚书》,除假托的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的汇编;《春秋》虽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仍然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作。至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而愈是后期和愈是接近民间的著作,其文学成分愈是显著,而相应的,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都有所削弱。这也可以说是创作风格的特征之一,亦属于文体的范畴之内。 《尚书》就其体裁而言,是古老的文章汇编。而“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国的纪年为线索,记写了春秋时期的大事,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这也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左传》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促成文史结合,这是《左传》对散文的最大贡献。而另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它的形式与春秋等书不同,是以国家为记叙的线索,分别记写了不同时期的大事,开国别体史书之先河。 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不同,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 就体裁来说,可以说历史散文是记叙文,而诸子散文则是议论文。诸子散文的风格不同,但那些不同之处都应归于文学价值的范畴之内,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时至西汉,以单篇的文章而言(《史记》另作别论),文章的风格总体上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同时也讲究文采。这一种文章,受国家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很大。直到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的出现。 《史记》是散文体裁的一次变革。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体裁叫做纪传体, 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散文在魏晋时期没有长足的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代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唐代的“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古文与时文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时文由于对文章形式的要求过高,力求骈偶,讲究修辞,铺张华丽,是一种诗化的风格。但正是由于这种风格导致了内容的空泛,感情表达的不透彻。韩愈、柳宗元等提倡的 “古文运动”正是根据这个特点,欲改革文体,于是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就其解放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来说,无论对实用文章还是对艺术散文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就是这样一个经过,至后来的宋、元、明、清各朝,散文的饿体裁没有发生变化,成就上也很难超过前代,散文的发展大致至此。 四) 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坛上一颗明珠。真正的小说从何而起,又有哪些变化,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真正的小说诞生应当算在魏晋时期。虽然小说这一名词出现比较早,在《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高美之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就有此说法。这里说的“小说”,指卑琐无价值的言谈,无意义的文学垃圾,还不是指文体。魏晋时期出现了志人和志怪小说,应为小说之祖。 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之后的志人小说与此不同,记录的大多是人间发生的奇闻怪事。《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是同类著作中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也是集大成的一种。该书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 小说到了唐代,以“传奇”为名,唐传奇体裁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志人、志怪小说,篇幅上长了许多,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力加强,情节曲折动人。 唐传奇源于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后者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到了唐传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如果把志人、志怪小说算做短篇小说,那么也可以说唐传奇是中篇小说的雏形了。 小说的高峰在元、明、清三朝,起代表是四大名著的出现和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甚至是整个文学史的至高点,至此,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模式基本形成。而这一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短篇小说也走向了成熟。 《三国演义》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的历史画面。突出这一特点,章回体的小说形式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章回体的结构形式使得故事内容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水浒传》主要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许多原来分别独立的故事经过改造组织在一起,既有一个完整的长篇框架(特别是到梁山大聚义为此),又保存了若干仍具有独立意味的单元,可以说是一种“板块”串联的结构。从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来说,这固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却也有其便利之处。这是此书在小说体裁运用上的过人之处。 另一部巨著《西游记》虽是由众多零散故事传说汇聚成一部大书,但经过再创作,结构却相当完整;它的文字幽默诙谐,灵动流利,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都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而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 《红楼梦》,在体裁结构上更有它的独到之处。 《红楼梦》有一个宏大而精致的长篇结构,试加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包含这样一些层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的中心线索;由此扩展,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贾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大观园作为贾府的一部分,这里发生的一切,又与整个贾府即宁国府、荣国府的种种活动密切联系,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以及贾府中复杂的家族矛盾、贾府中其他人物的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本内容,且贾府中的男性与大观园这一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家、史家、王家的所谓“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阶层。虽然除薛家外,其余二家在小说中很少出现,但这种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带及史、王两家的结构方法,足以反映出这一特殊阶层的面貌;再由此扩展,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的贵族世家,又与外界发生广泛的牵连,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正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体裁,承载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也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典范。 短篇小说的成熟,无疑是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三言”中小说有不同的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从现在能够推断的来说,其中一小部分是经过程度不等的修改乃至改编的宋元话本,又收录了一些已有流传的明代话本,而“二拍”中已不再有收录改编旧传话本之作,而完全是作者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社会传闻创作的。总体来说,这几部书精简而引人入胜的情节要求了精短而美丽的体制,从而使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创作走向成熟。 小说的体裁变化与发展更多的体现在内容对形式、体裁的要求上,所以,整个小说史 也是一个体裁变化发展的过程。 (五)相对与其它几种文学样式,戏剧的出现较晚,也较集中。最早的可以算得上是戏剧的文学样式应属唐代出现的变文,之后有了宋代的话本、南戏,到了元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高峰,即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之中的杂剧。后明、清两朝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杂剧,但无论是文学艺术上的价值,还是文学体裁的完善、形成,都应以元杂剧为尊。 变文是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自出现以来,历代学者对“变”字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有的认为是梵文的音译,还有的认为是 “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更有甚者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 “变文”这种演艺形式当是从“俗讲”转化过来的,所以变文中有较多佛经故事,只是它不像讲经文那样分段引用经文而后加以解说,而是完整地敷演佛经中的故事。后来转为民间曲艺,内容也扩展到宗教以外。从它的体裁上来说,它还不能成为戏剧。他只有一个艺人进行说唱表演,没有特定的演员、场景,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后来戏剧的雏形。 宋辽金时期的戏剧发展并不突出,最有特色的当属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兼具说、唱而以唱为主的曲艺,和唐代的变文不同。因其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而得名。据记载,北宋已有诸宫调;但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则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西厢记诸宫调》在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从汉族长期的文学积累中吸取营养,作品中对唐宋诗词的大量运是早期的变文和话本之中没有的。 现在我们说说元杂剧。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但元杂剧与金院本等毕竟有质的区别,到了元杂剧,才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见后),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这是戏剧体裁上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元杂剧的亮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这是元杂剧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是处于前一特点的从属地位,没有“四折一楔子”的形式,也就没有唱词为中心的特色。 提及元杂剧,就不能不说说所谓“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对元杂剧无论是体裁还是文学价值上的贡献是无法替代的。我们以关汉卿为例。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戏剧家的关汉卿,迄今见于载录的杂剧共有六十六种,现存只有十八种。而他的作品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公案剧和爱情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三剧,为公案剧的代表,而《拜月亭》和《调风月》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婚姻剧。 关剧的体裁特点是:广泛采用“四折一楔子”的形式,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本来,元杂剧四折的体制比较短小,很容易写得单薄,而关汉卿常以适当的剪裁、布置、使之能容纳较丰富的内容。这也是其他几位作家的共同之处。 元代的另一种戏剧形式——南戏,也是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的体裁方面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代,戏剧家族又出现了新的一分子——传奇。此传奇不同于唐传奇。到明中期,在戏曲舞台上,传奇已经取代了杂剧的主导地位。体制上,元杂剧的陈规已经被打破,一种戏不一定是四折,也不一定由一人主唱,而且常有南北曲混用的。 明代戏剧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如果从体裁上严格说来,《牡丹亭》的有些缺陷是很明显的:全剧五十五出,结构显得松散冗长。但因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这一缺陷是不能掩饰其光彩的。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因其集中在宋元明三朝,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成就也比较大,戏剧可称为古代文学中体裁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137 浏览 2 回答
356 浏览 5 回答
335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2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165 浏览 2 回答
200 浏览 7 回答
130 浏览 2 回答
165 浏览 2 回答
327 浏览 3 回答
141 浏览 2 回答
141 浏览 4 回答
236 浏览 5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