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蒋介石和张学良都下达过不抵抗的命令,没有办法说具体是谁下的。各种说法都有,据当时参战的军官说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电报主要内容是:采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等语。但是具体怎样,已不可考。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本文原载于《炎黄春秋》,2003年第4期,原标题为「王安石变法的悲剧」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进呈天子神宗,说变法有问题。
神宗赵顼和王安石正是在帝国无比危难的时刻走到历史前台的。1068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承嗣大统,英气勃勃,志向非凡。他自幼痛心于列祖列宗对北方敌国的屈服退让,不满于朝廷、州县的萎靡不振,焦心于国家税收减少、财政紧蹙,有着富国安民、强兵雪耻的强烈愿望。亲政以后,他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曾对大臣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可是,朝中一批元老重臣却暮气沉沉,畏事保守,安于现状,不图兴革。神宗只能变换方向,在朝外积极寻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已颇具盛名的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也确实很棒,年富力强,曾任多年地方官员,在朝中也几经沉浮,了解国政民情,虽未受大用,但在士大夫中享有极高声誉,独享天下大名30余年。人们称赞他质朴节俭,不嗜酒色财利;赞美他视富贵如浮云,不以自身荣辱进退为意;钦佩他好学深思、深通经术,成一家之学。《元城语录》说:「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指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尤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几年前上书宋仁宗,力陈「理财为先」的改革谏言,与宋神宗最急迫的心愿不谋而合。什么是富国,就是国家的钱多;什么是变法,就是理财,看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弄出最多的钱。英君贤臣风云际会,撞击出一串 *** 的火花。
1069年,宋神宗排除朝中大臣的反对和阻挠,果断地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筹备变法事宜。就这样,一场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正式开始了。
然而,事不遂人愿,越改麻烦越多。从熙宁六年秋开始,天下大旱,10个月滴雨未下,麦苗焦枯,神宗成天眉头紧锁。农历四月这天上朝回来,忽然内侍来报,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绘了一幅《流民图》以驿站马密件进呈皇帝,还附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他负责看守安上门,每天在城门上看到为变法所苦的贫民扶携塞道,质妻鬻子,斩桑拆屋。于是将这些图景绘下来请皇帝圣览。
这个当年曾与王安石很谈得来的郑侠还说图中所绘,均属实情,请神宗观其图,罢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十日不雨,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神宗打开一看,图上无数流民携儿牵女,身无完衣。四处啼饥号寒,口嚼草根野果,许多「身被锁械」而负瓦揭木,卖钱偿官,奄毙沟壑,累累不绝。酷吏威逼恫吓,怒目追索……
《续资治通鉴》记载:神宗接下了这份郑侠不惜以被治死罪的方式而密呈上来的《流民图》,袖以入内,反覆观看,面色凝重。四月初六,皇帝在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后,下诏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据说,诏下,天降大雨,旱情解。
封建王朝史上多的是谶纬之说,并不怎么可信,郑侠的一番举动巧合因素很大。而且后来经过吕惠卿等人一番连消带打的政治动作,将郑侠搞进了大牢,变法还是照常进行。但事实是无可动摇的,王安石大变法确实到了一种民怨沸腾的程度。
应该说,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无一不从良好愿望出发。比如「青苗法」,本意上就是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的,而且,他在鄞县做官时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而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 *** 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
更要命的是,安石先生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设置,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再有像「市易法」,本来是规定收购滞销货,后来就变成了专门收购紧俏物,这时的衙门已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构,结果成了全官经商,官商作风愈演愈烈, *** 与民间争利。
许多史书,都把王安石变法作为正面典型来歌颂,以为既为变法,便是对传统机制的突破,必须嘉许,而不论实际结局如何。现在回溯千年探究,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怎么富国强兵,一向立意高远的王安石竟定位于「理财」二字,最后就是一个钱字。在一个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一定时期财富总额是一定的,不在民间就在官家。一个「理」字,便把老百姓的钱「理」进了「官家」的口袋。几乎每次廊庙相会,司马光、苏轼等人都诘难王安石这个问题,王没法正面回答。但他有一套为变法立言的原则: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平心而论,王先生的「三不」信条确实是非常值得一书的,这是改革家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反过来看,改革家非理性过头的 *** 也于此暴露无遗。说句唐突古人的话,就是光顾自己一逞政治抱负,变法变得快活,便把百姓生存置于不顾。对于弱势群体的血和泪,王安石企图抱定「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的思想去硬生生克服它,可这又哪里克服得了呢?
政治家是不会认错的。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斗争,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逐谏官,罢谏院,排中丞,罢中丞,贬御史,等等。《宋史·王安石传》就列举熙宁元年至四年被王安石罢免的19位台谏名单。并且,引进同党李定、薛昌朝、谢景温,等等,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于是,轰轰烈烈的变法期间,或者是「台谏之臣,默默其位而不敢言事,至有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者」;或者是执政大臣「专用其亲爱之人」为台谏官;「或小有违忤,即加贬逐,以惩后来,必得佞谀之尤者,然后为之。」在这种功利目的前提下引进的台谏,往往多观言察色、见风使舵之辈,有的声嘶力竭为变法呐喊助威,好也好,不好也好;有的扛着一个拥护变法的大招牌,行灭杀政敌、搜刮民财之事,如「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李定、舒等。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一方面是上层政场上的清洗,另一方面就是对下层百姓的言论封堵。为了防止百姓不满而讪谤帝国新法,熙宁五年春正月,朝廷下令在首都设置逻卒兵丁,对百姓实行「监谤」,不许乱讲新法如何。「深疾谏者,过于仇雠;严禁诽谤,甚于盗贼」,「潜遣巡卒,听市道之人谤议者,执而刑之。」
但捂住了别人的嘴巴,就能让变法自此完美起来,一马平川了?只不过是个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而已。再就历史流程的延展来看,此举也书写了以专制钳制言论的丑陋一页,其恶劣后果并不能因变法的「政治上正确」而一笔勾销。
王安石的文学名篇如《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立意高远、险峭,足以显现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立论很高,行别人所不敢之险。但这或许只对文学有意义。放在政治上,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有问题。政治主张再高,也不能漠视事实的掣肘。王安石作为大政治家,似乎缺少原儒传承的「平民关怀」,只要自己政见得以实施,百姓苦难便可不以为然。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必须付出的「改革成本」,弱势群体就铁定要为王先生震古烁今的变法做出牺牲。
一番变法,国家财富堆积如山,为此宋神宗作四言诗:「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8句32字,为新增32座国家财库之名。还不够,又添20座,建库封桩。
国家一时间富了起来,而老百姓的境况如何呢?还以王安石自豪的「摧兼并,济贫乏」的青苗法为例,本是为了免除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地主豪强的高利贷盘剥,改由 *** 向他们贷款,每年两次,利息按二分计算,在夏、秋两季农作物收获时,再归还 *** 的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实际操作下来其实是个可怕的官家垄断的高利贷。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中等收入的家庭吃饭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绝大部分的贫民了。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对于那52座财库的由来,司马光一语中的:「不取诸民,将焉取之?」
又如意在减轻贫困农民负担的免役法,也因问题多多导致全面失败。官员贾蕃在东明县(属开封府)试行免役法时,故意把农户的等级提高,把四等农户提升为三等(按规定,四、五等农户免纳役钱),意味着把免纳役钱户提到要纳役钱户中,从而激起了民户的不满。东明县乡农了解情况后,有一千多人纠集进京「 *** 」,跑到王安石住宅前闹事。更要说明的是,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事实证明,把理财、言利、搞钱当成变法的内核,注定了这场怀着理想主义初衷的变法,势必要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失败。
变法有两种: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放松了对庶民的束缚,撇开政治上的高压统治不谈,经济上的勇猛行进为秦一统天下打下根基。而王安石有点相反,尽管数字飙升,政绩遍地开花,但以更严密的措施去管制、搜刮百姓,国富民穷,如此变法究竟有多大意义?朱熹说:「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形象之极。而最大的后果,是赵宋王朝人心的离散。40多年后,北宋灭国。
再好的变法,也不能以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存为代价,于是有了芝麻级人物郑侠绘制《流民图》,企图以生命一搏。而名臣士子如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也无人不反对。其实,在没有王安石变法之前,他们也是改革派。见变法如此苛峻,他们只好做「保守派」了。而政治上缺乏雅量的王安石更将这些「保守派」一一逐走,于是「君子都走了,小人就来了」,变法本来就有问题,小人们再在其中上下折腾,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候,一个政客式的王安石「浮出水面」——神宗也感觉剥削太重,于是将臣子们的上奏中言及民间常苦新法的内容告诉王安石,王大不以为然。
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
安石曰:祈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
帝曰:岂若并祈寒暑雨之怨亦无邪。
安石不悦。
安石是固执的,他相信自己永远正确——民众的苦痛与主题宏大的变法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里,几乎看不到那个在诗文词章中体恤民疾、赈济困乏的王安石的影子了。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居然如此无视黎民黔首,真是莫大的悲哀。
王安石堪称政治强人,古文与诗词也卓然成家,思想缜密。对他「大言震神宗」启动变法的万言书,方苞就说:「欧、苏诸公上书,多条举数事,其体出于贾谊《陈政事疏》。此篇止言一事,而以众法之善败,经纬其中,义皆贯通,气能包举,遂觉高出同时诸公之上。」安石死后,他的政敌苏轼代皇帝写敕文,说天意「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对王安石说来,不能不算是公论。
但是,人格的公论与民心的向背无关。一种变法,无论其「富国强兵」的主旨如何宏大,如果是建筑在民生凋敝、民心涣散的基础之上的,它就显得可疑。而就变法者而言,无论其操守如何无瑕,心气多高,文学品格如何不俗,如果不在变法中解决一个「以民为本」的终极问题,他只会走向悲剧性的结局。这绝不是几篇立论高扬的道德文章所能救赎的。
甲午战争战败原因之一:官兵嫖妓 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完败,日本完胜。中国割地赔款,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就是这次战争后“让与日本”的,确实“丧权辱国”。这场战争中,最让人不可思议是“甲午海战”中黄海一役的失利。对于失利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历史教课书上早有定论,首先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其次是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再是中国军事经费不足,装备落后,指挥不当。史学方面研究查找资料,“战斗力低下”除了抽吸大烟,还有“成人方面”的原因。如当年北洋舰队的总司令(提督)、被视为英雄的丁汝昌,是一位“风流首长”;不少驻守海防的士卒、舰上的水兵,则是“勇”字号嫖客。如此这般,又抽又嫖,战斗力能不低下?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回答者:高楼居士 - 翰林文圣 十八级 3-12 19:20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此时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朝鲜政府见日本大军入境,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义,以使中日两国撤兵。6月10日,起义军与政府达成了《全州和约》,汉城趋于平静。至此,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绝。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的图谋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回答者:湛蓝之辉 - 门吏 二级 5-3 09:58 原因:1: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 2:根本原因:日本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果:经过丰岛海战``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这几场战争下来``中国军队掺败``最终中国与日本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 极受李鸿章器重,而被送出去“深造”的丁汝昌,应该是受到过西方文明影响的一个海军大臣,但这位是陆军出身的海军司令,与众多传统的中国文人一样,其根子里那个风流雅兴却未绝掉。据孙国群所著的《旧上海娼妓秘史》一书记载,19世纪80年代,有一次丁汝昌率舰队南下上海时,曾经到名妓胡宝玉的香闺摆酒宴客。酒宴结束后,丁拿出100两银子作为一席酒的费用。但胡宝玉对娘姨等人讲,这笔钱是丁大人赏给她们的,宰了丁大人一把。结果,丁汝昌只好在次日再拿出三百两银子以作酒资。这曾作为“佳话”,流传于当年上海滩。 头都如此,下面就别说了。1956年出版的《中日战争》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挚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这文字里透露一个情况,就是每年冬天北方海面结冰的时节,是官兵最快乐的时分,由于要移防南方地区军港,正好方便到上海、香港这些妓业发达的城市嫖玩,有时人去舰空,集体出去寻乐。 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清末海军见闻录》中也证实,北洋舰队“海军军官生活大都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从各国家海军历史上来看,嫖妓现象都比较普遍,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官兵长年在外,体内生理能量积蓄过多,除自慰外,只好通过或明或暗地召妓解决。如驻日、韩美军都是东方风月场上的老手,由于官兵“性”趣十足,当地出现了专业娼妓,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如北洋官兵这种规模的,还是少见。 不只在国内嫖,有逛妓院习惯的北洋官兵有一次竟然嫖到了日本。《炎黄春秋》曾发表署名史春林的文章,记述了这件事情。1886年7月,清庭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丁汝昌、琅威理立即率“定远”等 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海上长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因为这原因北洋舰队第一次到访日本,在长崎港进行大修。8月13日,官兵上岸购物,个别水兵则跑到妓院嫖娼,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导致1名日本警察受重伤,1名中国水兵受轻伤。顺便说一下,这次“日本嫖娼”引发的后果很严重,四天后的8月15日,数百名日本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地居民则从楼上往下浇沸水、掷石块,甚至有人手拿刀棍参与混战。北洋水兵猝不及防,又散布各街,结果吃了大亏。双方共死伤80余人,中方水兵死亡人数多于日方。 如此好嫖的海军,面对治中有方、军纪甚严、有意侵华、久有蓄谋的东洋海军,“战斗力低下”就很自然了。在甲午海战发生前,中日两军在朝鲜的忠清道牙山县成欢地区交锋,史称“牙山战役”,或“成欢战役”。清军投入3000多人(以“淮军”为主),日军投入4000多人。战役中,双方伤亡相差不多,但牙山还是失守了,系战败。战役指挥(直隶提督)叶志超却谎报战绩,谎称获胜,可笑的是还受到了清ZF的奖赏。“总兵”卫汝贵也因此得到提升,成为清军驻平壤总司令(总兵)。 后平壤失守,卫汝贵败退回国。再驻防鸭绿江下游安东县,再败于日军,丢城失地,遭数朝臣弹劾,清廷遂将其革职逮捕。1895年1月15日清ZF发布上渝,治其罪,称“卫汝贵平日待兵刻薄寡恩,毫无约束,此次统带盛军,临敌节节退缩,贻误大局,并有克扣军饷,纵兵抢掠情事,罪状甚重”次日,卫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卫汝贵嫖妓比丁汝昌的瘾大多了,故事也更多。据光绪丙午(1906年)长沙刊本《韩客笔记》记载,卫汝贵升任总兵后,“益无忌惮,谂知平壤歌妓久冠全球,遂心醉之。日夜在中军帐狎妓宴乐,营哨将,弁尤而效之,明日张胆宿娼营中,无复以军务为意旨。” 甲午海战中方失利的原因很多,而且复杂,但是,官兵上下集体嫖妓,视冶野为正常,成为甲午海战(甲午战争),乃至清末对外所有战役失利的又一不可忽视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李鸿章精心打造的有钢铁外壳的北洋战舰,不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是让青楼流淌出来的胭脂锈蚀掉的,在风情丽人绵柔温香的床榻边解体了。但这一严重影响军队软实力的原因,却不时被军事专家、史学者忽略。
南京大屠杀!
张学良受命蒋介石下令不抵抗。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军击溃。日军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至9月19目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931年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931年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张学良在东北完全有自主权,由于判断失误,张学良下的不抵抗命令,当时想抵抗也没有军队,主力都入关了,跟蒋介石没关系,蒋信中是让他自定,当时蒋根本也管不了东北,名义上是国家领袖,其实那时候东北是自治的
结果: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清政府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影响:割地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举借外债让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让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邓世昌: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回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日舰直逼中国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4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为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邓世昌与2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