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特点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特点分析,希望能提供帮助。
摘要:
新时代条件下新词汇的层出不穷,许多流行的词汇迅速蹿红网络,这既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也使得文学语言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把流行语纳入文学语言的研究范围,通过比照流行语与文学语言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对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进行规范,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语言的自我突出性,互动性,含混性,图像性等新特点。
关键词:
流行语;文学性;日常语言;含混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工具的极大普及使人们早早告别了小国寡民时代的封闭,享受着信息多元化带来的畅快。伴随着这一趋势,许多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迅速的被大众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那么网络流行语究竟属不属于文学语言呢?新时期下文学语言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风云瞬息万变,网络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从08年初的“很黄很暴力”,到后来的“打酱油”“山寨版”;从最早的“雷”“囧”到“槑”“靐”“orz”;从“做人不要太CNN”到后来的“范跑跑”“俯卧撑”。这些由网络制造的流行语,有的是网络象形,有的是社会事件网络热炒后的产物,它构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文艺学上讲的文学语言是指具有文学性的语言,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它还包括具有文学性的口头语和反常语,网络上的新生代词语也理应包括在内。一般说来,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探索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化手段作用于普通词语而使它们的结构更加突出,达到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陌生化效果。众所周知,日常语言的“实用性”“通俗性”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无为性”和“独创性”,流行词语一旦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以实际的交流为目的,为达到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丧失了个性化的特点。
正如玛克斯·徳索所说:“语言的美学功能并不是去确定地表达内心生活中完成的事件,而是在艺术创造中证明自己是个自我活跃的力量。”文学语言极度注重语言的独创性,流行语在诞生之初,首创者以变形、歧义、反论等各种手法使语言颇具文学性,当流行语盛行于网络、杂志、报纸等传媒中时,它使得描述或转载它的文章熠熠生辉,颇具文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语是属于文学语言的。一旦流行语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大众习以为常的口头谈资,流行语逐渐丧失了它诞生之初的独创性与新奇感,逐渐淹没在大众的日常俗语之中,就逐渐变成了日常语言。
当流行语逐渐变为日常语言丧失其新奇性之后,很快就会被其他更具新意的词汇所代替,流行语的诞生、使用乃至消亡构成一个周期循环,在循环往复之中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与更新,也正式在这种往复中,文学语言才显示出其勃勃生机。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媒体、网络新兴词语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它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为文学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备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自身突出性。
所谓的自身突出性是指文学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倾向于表露自身语言的独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便是文学语言往往有意逾越常规体式,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对作品形式加工、变形甚至歪曲,使文学作品极力凸显其与众不同,以达到一种文学性的效果。文学语言这种强烈的“运用自我指涉的强化作用而增强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使它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知和审美情感,也就是给意象、意蕴、意蕴、意味三个方面给读者予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二)含混性。
科学语言追求精确无误,日常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文学语言含混的背后往往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失去了意义的含混,僵硬的词语本身并不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具有无限的所指,文学语言才能保持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我们无法想象“打酱油”缺少了“不谈政治,与自己无关”的含义后,还能在网络上热炒,也无法想象如果“orz”没有表现出来的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姿态,这孤零零的三个字母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正是通过含混,文学语言才那么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望。
(三)图像性。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原来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读者快餐化的阅读习惯使得文学语言越来越多的与图像相伴而生,而有些语言干脆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形色彩,例如:“囧”像是一个人的表情,眉毛低垂,沮丧无奈。而“orz”更是以一副双手伏地下跪的姿态,省去了语言的过多描述。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的畅销书籍总爱以大篇幅的插图穿插于文字当中。图像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文学语言中,以其鲜活生动的面貌成为当代文学语言发展的新趋势。
拓展阅读:校园网络流行语传播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论文
摘要 :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为媒介而实现的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进行微改而在校内流行,形成了“校园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获取及时的社会热点信息,大学生成为对社会热点反映最积极的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入手,将其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开辟传播热点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字 :
校园网络流行语热点问题途径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智能应用的推广,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时刻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之中。看似带有戏谑和调侃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使用群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获取及时的社会热点信息,大学生成为对社会热点反映最积极的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因此,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把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校园网络流行语概述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为媒介而实现的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不同于标语口号,也有别于广告宣传词。但它们比标语口号更有号召力,比广告宣传词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进行微改而在校内流行,形成了一套专属大学生的话语系统,被称之“校园网络流行语”。
二、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社会热点转变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上网的便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超强舆论磁场。微博、微信、贴吧、QQ等各种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
三、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向来是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再加上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使这个人群的思想空前活跃,当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以及对事件本质的关注。
(一)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首先,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娱乐性、传播迅速性等特征,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从而促使他们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政治事件,增强其政治认识度。其次,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当代大学生民主参与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通过中学时代的政治教育,树立了一定的民主观,提高参与其中的主动性。
(二)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很多网络流行语的所涉者都是大众心目中代表权威的人物,而当媒体之后揭露的事实否定了权威人物这样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大学生不会再对权威者的所有观念全盘接收,而增加了分辨是非、去伪存真的品质,促使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引发了全民的恐慌。在网络中,每当新闻媒体报道一个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引发网民们的集体不满。一些大学生甚至改编广告语来讽刺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对种种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满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让彼此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进而促使社会成员重视社会道德建设。
四、校园网络流行语传播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联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人手,将其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开辟传播热点问题的新途径。
(一)课堂教学。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一线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读懂资料。用社会热点导人课堂内容,应该改变以往由教师用干巴巴语言描述呈现的枯燥方式,尽可能的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来听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引发思考。任课教师不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热点,从中积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了解并整理其衍生出的相关网络流行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社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团”,社团成员是基于共同的爱好组织在一起,社团就社会热点问题定期举办活动,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学生接触到网络流行语更为迅速,而老师的理论更为丰富。因此,将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在思政课老师的指导下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得到一些校园网络流行语。通过横幅、海报等传统方式对同学们进行宣传,达到传播目的。
(三)网络载体。网络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率最高的传播媒介。高校应该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贴吧等载体丰富价值观教育阵地。针对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形势,高校要开发创新丰富多样的价值观教育载体,注重完善和发展现有载体平台的设计,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例如,高校微博可通过转载热点事件的相关微博,并配上与之对应的网络流行语,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有意识与同学们互动达到传播热点问题的目的。
近年来,网络随着电脑的普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网络一齐出现的就是别出心裁的“网络流行语(词)”。“886”“杯具、洗具”“雷人”“围脖”“织围脖”这些流行语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迅速流行。随着网上有网络流行语(词),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在家庭里,也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流行语(词)”。它们有的是为励志而提出的口号,有的来源于生活、书本,有的流行范围虽小,但却很有意思,它们简练、阳光、富有趣味,或表达聪明才智,或体现一种规则,或放飞快乐心情……今年,在电视和网络中流行的“神马”、“浮云”、“杯具”、“雷人”等词语,也很快传播到了校园里。不过就这来看,究竟是好是坏呢? 网络达人说引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的一句话,“你不懂词(网络流行语言),在互联网里没法活。”作为开场,网络已经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互联网的产物,使谈话更加风趣、准确、精炼,还能使谈话速度更快,更方便,也符合现代人的简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现代人已经广泛接受了“KFC”“麦当劳”“必胜客”一样,流行语—值得推广! 可有些老师却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语言也有几千年发展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随意改动,网络语言不乏低级趣味,更使现代人遗忘传统,滥用文字,只能会使语言、文字倒退,更无从谈起发扬光大,遗留后人啊! 观点真是大不相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过我认为流行语应该是个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黑暗的一面,不能完全的否定任意一种观点。不过是看我们怎么用它罢了。使用得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让你惊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了。不信我给大家说几个事例。 有位陈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一,他的“杯具”一词用在这样一句话里:“人生像茶叶,终日泡在杯具里。”陈先生看到这句话,下意识地愣了一下。虽然他见过这个词,也见过这句话,知道“杯具”是“悲剧”的谐音,但是当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时,陈先生还是有些震惊。 “这个词和这句话都透着一股消极的味道,不知道儿子是真的有这种感慨,还是因为这句话比较流行,拿来用一下。”陈先生说。另外他也不清楚,这种词语出现在作文里是否合适。他问儿子:“作文能这样写吗?”儿子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大家整天都这样说,写写怕什么?!” 有记者调查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对网络词汇的接受速度都非常快,尤其是高中学生。“给力”、“杯具”、“神马”、“浮云”等颇受追捧,几乎到了无人不晓的地步。高一学生小凌说,网络词汇一开始流行,同学们马上就会跟进,平时聊天的时候,大家都挂在嘴边上。“感觉很时尚,很有趣,也很形象。”小凌说。在他们看来,不知道这些流行词的同学,会被大家笑话的。 由上面的事例看,显然这是孩子们的盲目追“风”行为,有些幼稚和盲目。这是不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只是跟随别人,认为知道流行语就是“潮流”,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的使用流行语。与他们不同的是,有些老师竟然用流行语获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使同学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有位李老师是这样说网络流行语的:“神马、浮云、给力,这些词我们老师都知道。有时候,我就‘幽默’一把,学生马上眼睛一亮,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而,说归说,要是把这些网络词语运用到作文中,老师们则不太提倡。“从以往的经验看,在正式的考试中,如果写作文用上网络词语,恐怕会被扣分。”李老师说,即使在主题积极的作文里,如果对网络词语把握不当,也容易失分。在其他学校,老师们也不提倡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毕竟是新鲜事物,很多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不能恰到好处,在大考中运用是有风险的。” 总结了这些事例,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流行语可以使用,不过一定要得当哦。相信如果大家适当使用的话会让别人耳目一新的。
楼主您好:您应该是需要四年的(99~02),可我只找到三年的(00~02),不一定很好,请您参考:2002网络流行语第一类:字母简称。这类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为交流的方便,把网络聊天、论坛中常用词语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的缩略语,最常用的有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而PLMM则代表了漂亮妹妹,BB的意思就相对复杂些了,既可以表示宝贝、小孩、情人,也可以表示拜拜。在平时让人觉得酸酸的哥哥妹妹,此时用GG和MM代替,立刻就会拉近聊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简化了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QQ代表的是OICQ(中文网络寻呼机,一种中文聊天的软件),PMP是拍马屁,NQS表示你去死,至于NND、TMD、TNND等国骂和京骂,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随着ICQ(网络寻呼机)的普及,不同国家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交流,由英语产生的缩略语也时兴起来。可别小看了它们,它们可是网络交流中的“世界语”呢。像BTW是英语bytheway的首字母缩略词,是“顺便说一句”的意思,而HAGO、HHOK和MYOB分别是“haveagoodone(祝过得愉快)”、“ha,ha,onlykidding(开个玩笑罢了)”和“mindyourownbusiness(不关你的事)”的缩略语。在表示对某个玩笑或幽默的欣赏时,常常会用到ROFL,是“笑得在地上打滚(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的意思。TIA(先谢了,thanksinadvance)、YHBT(你上当了,youhavebeentrolled)和YHL(你输了,youhavelost)更是在ICQ中频频使用。 第二类:谐音词语。这类词语是根据网络中一些常用词语的谐音,演化并固定下来的。“菜鸟”和“大虾”是网络新手和超级网虫的网上称呼;“斑竹”即版主,就是BBS论坛的管理维护者;“竹页”则表示网站的主页。顾名思义, “菌男”和“霉女”在网络中则表示俊男和美女了,“伊妹儿”、“幽香”、“馨香”算是Email、邮箱和信箱的网上昵称,“烘焙鸡”则是英文Homepage的谐音,即个人主页,“酒屋”和“酒吧”则是代表了操作系统WIN95和WIN98。“恐龙”和“青蛙”是这类词语中最为流行的词了,青蛙表示网络中不够帅气的男性,而恐龙则是样子有点对不住观众的女性的统称,而青蛙和恐龙见面的后果,一般都是“见光死”。 第三类:新兴词语。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聊天室、BBS(电子公告牌)等新的交流方式,这类词语就是伴随着这些交流方式派生出来的。“灌水”、“造砖”、“拍砖”、“东东”、“楼上”、“楼下”、“坛子”都是在BBS中常见的词语,“灌水”是指在论坛上发一些不足50字节的帖子,而“造砖”则是认真地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了,如果在某论坛上大家持不同意见,必然要引起争论,而这种争论,就叫做“拍砖”。这些贴出来的文章叫做“东东”,“东东”也可以泛指一切东西。“坛子”就是指论坛,在每一个“坛子”里,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 第四类:数字语言。这类语言是在聊天室以及OICQ中经常用到的,以简洁的数字表示发言者的思想。886和88最常用到,表示再见,55555表示伤心地哭,562059487是“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其它的如526(我饿了)、687(对不起)、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如果有人对你说286,那就是要告诉你,你的反应真慢,跟286机器一样。 第五类:符号语言。网络交流中,一般来说,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所以网民用各种抽象化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_^表示高兴,^o^表示惊讶,^!^表示赞许,:)和:-)表示微笑,很多网虫每次发言都会带上这个符号,表示他此刻正微笑着聊天,而:(和:-(则表示生气。———>是最近才开始在个别地区流行的符号语言,代表丘比特神箭,这不失为向意中人表露心迹的好办法。 以上这些词语基本囊括了目前网络中流行的各类词语,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特殊语言,那么你在网络上,一定可以更加得心应手^_^。2001年★想当皇帝怕罗嗦,想当官怕事多。想吃饭怕刷锅,真想揍你一顿,怕惹祸。 ★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那我情愿一错再错。 ★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是研究。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200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要给流行语本身下定义,简直有太多的比喻。流行语有时就像"大话西游"的流传一样,有时则好似流行感冒一般,往往这边刚有动作,那边厢已是口水一片了。如此而已,流行语不过是大家口边的"江湖黑话"而已。你不会不知道"小鸡过马路",你也应该晓得"痛并快乐着"、"CXO""你是宝贝吗"、"美女作家"等一大堆的词头以及切口,否则有何脸面在网络上厮混?不如自行了断,断猫掐线,一股脑儿撞显示器去!所谓十大,无非是个说法,总结得如何,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在这个海样的网络,看到了些微的日出与帆船就足够了,哪想得到要去看整个的海面呢?要是不服,尽管来拍黑砖,抡棍子上阵,要不就来炸版得了。你,为什么不忏悔?本年度,北大"怪才"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后,文化圈内轰动。其后,有人发表《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一语成为广为人知的"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以及网络圈中流传开来。最常见的"网络审判"与"网络掐架"是这样开始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则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而调配而成的。"你,为什么不忏悔?"勾兑着流行与文化的样板,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游走,它所指称已经成为一种笑话或者嘲弄--你,为什么不忏悔?--宛如张飞叫阵的一声"呔!哪里走?"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这样一句流行语,经过了白岩松"大虾"的一番引用,借助《痛并快乐着》一书的出版与畅销流传开来。俨然已经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网络语言之一。在最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雅虎的搜索中有4960个网页与"痛并快乐着"相关。与它相关的新闻与消息都是《和上海男人一起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的领导者们》、《相亲:痛并快乐着》、《新浪上市:痛并快乐着》、《单亲母亲:痛并快乐着》、《彩电降价:痛并快乐着》、《建筑师: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的收藏家》、《饥饿疗法:痛并快乐着减肥》、《辣不怕: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任父职》、《彩电企业:痛并快乐着》、《欧洲杯:痛并快乐着看球》等等。什么都变得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套用,2000年,所有的媒介都要为白岩松烧一柱高香,感谢他让愚钝者更加愚钝,无知者更加无知。我是网虫,我怕谁?网络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你"笑傲江湖",任你"野兽凶猛"。年前收拾"金王之争"的网络"文本贴士"《我是网虫我怕谁》让这个网虫自况的口号"流毒"下来。"我是网虫我怕谁",跟流氓面对警察抄起板砖一样,"我是流氓我怕谁?"--网虫是大爷,他谁也不怕,在黑夜的网络上,狰狞面露,险象环生,板砖飞舞,夜色温柔,网虫无忌--如此魔力,顿让人感觉在游走旧日江湖。死都不怕,还怕生?……一切豁出去了!……正是"我是网虫我怕谁"的最好解释。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小鸡过马路》是一篇本年度网络风行的文字,它的命题简单得要命:鸡为什么要过马路?众多网友"借题发挥"的创作,使那一个简单的命题显示出了惊人的"黑色幽默"---唐僧说:所以说做鸡要跟做妖一样,要有勇敢的心,有了勇敢的心,就不再是鸡,是妖鸡。王朔:我是流氓鸡我怕谁?!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海明威:为了死,在大雨中。孔子:未知人,焉知鸡。欧阳修:鸡之意不在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王朔:无知的鸡无畏。安德鲁.葛洛夫:只有偏执鸡才能生存!张楚:劳动的季节里,轧马路的鸡是可耻的。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小鸡,为什么过马路"不过借重的是它的"话题意识"而已,在这样的语境中,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场--你爱说什么是什么?你爱糟蹋谁是谁?你爱褒贬谁是谁……能不流行乎?你,想当美女作家吗?本年度风云人物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走俏的时候,北京记者李方放了一炮《你是美女吗?去当作家吧》,从而引发了"美女作家"的种种争执和讨论。其后加入论坛的则有棉棉、周洁茹等人。美女=作家?先是美女,后来成为作家,还是先是作家,再装扮成美女?美女与作家的因果、先后、逻辑、充分、必要、必要充分条件弄得媒介以及网络一塌糊涂,于是两派阵营分立,立场鲜明--大众以及网络界人士呢,也正好可以乘机趟趟混水,想爱想骂,想哭想闹,悉听尊便。"美女作家",不过是借来说事而已!无知者,为什么无畏?王朔借着《无知者无畏》的畅销还是把一个新词推销了给了大众:无知者无畏。它的意思无非是说,死猪不怕开水烫,是死是活豁出去了。这样一种"低姿态"的谦辞,跟王朔一贯制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一样让你爱狠交加--人家就是一傻子,你跟他计较什么呢?--王朔以这种损己不利人的办法还是胜了大众一把。于是,网络流传的"三盲记者、IT人"(文盲、法盲兼科盲)有了对手"三无记者、IT人"。所谓"三无记者",就是"无知者无畏,兼无耻之记者"。以此自况或者骂人,能不"帅"呆?你,宝贝了吗?对卫慧旧作《上海宝贝》,媒体曾经评论,文学是一个神圣的殿堂,美女作家懂得些玛格丽特.杜拉斯、亨利.米勒,就敢跳上舞台做脱衣秀,她们将最终自羞不已。尽管卫慧有着极其勇敢的姿态,2000年以来各式各样的批评最终还是敲响了她的丧钟。但是"宝贝"的话题却遗留了下来。宝贝,而且是上海的,蛊惑力是蛮强大的。或许这样的宝贝至少等同于"坐过台"、"有外型粗犷的外国男朋友"、"经常出入于别墅、饭店与豪宅"之类。对年轻的学弟学妹,对想入行的鸡MM鸭GG,不流行才怪呢?你,QQ了吗?QQ,ICQ或者OICQ的简称,一种网络时代的寻呼机,在年轻的网民中使用程度最高。早些时候,上网的人都相互问对方的"伊妹儿",现在的说法是,你有QQ吗?我们QQ上说事情好了。最新的说法是网络"三无人员"变成了"四无人员"--即没有呼机、手机、商务通,也没有QQ。"你,QQ了吗?"显然是一种时尚的说法,因为不时尚或者对流行感冒的人是绝对会抗拒QQ的。这样一个问句,这样一种流行,显然是在科技的基础上狂奔的结果。今年,你C某O了吗?对于在网络公司谋生的GG、JJ、DD、MM来说,今年最流行的文句肯定是:"你,CXO了吗?"网络的发展着实令人始料不及。1998年是门户年,门户网站风行一时,出尽风头。1999年是电子商务年,只有沾了"B"的边就火得不得了。B2B,B2C,C2C一时间"泛滥成灾"。2000年是上市年,时常听到的是某某公司CEO如何了得,CTO技术如何的高超--许多CXO的名称甚是让你眼花缭乱: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CIO:首席信息官。CGO:首席沟通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推广官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年代,"小姐"的称呼已经为人所不齿,因为小姐已经等同于"服务行业人员"的代名词。CXO也有这样的遭遇,现在你称人家:你在公司是C什么O了?结果肯定是:你才是CXO呢!于是一番白眼!双方晕倒!你,谈了诺贝尔文学奖吗?本年度,瑞典文学院的一声号令,把诺贝尔文学奖和话题大奖一并授予了旅法华人作家高行健。与此同时带给中文文化圈和网络圈的则是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无尽的颂扬或咒骂。于是,在网络上谈论诺贝尔文学奖就成为了一种时髦:要不就大大夸高一把,中国终于有人可以冲顶了;要不就唧唧歪歪两句,诺贝尔文学奖关中国屁事呀?高不过是个边缘的作者,他算个老几?聪明人则显然已经将这些抛之脑后,而开始谈论诺贝尔奖的机制以及高的作品可以卖多少钱之类的话题。
流行音乐,一种特有的、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流行音乐,能否作为教育资源引入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从教材内容、学生态度、形成原因以及引入方式等方面对流行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 流行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 新课标 流行音乐(Pop Music),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老师,能不能放点儿流行歌曲?”这是我,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说起流行音乐来,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这些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熟悉,除了音乐,那些流行歌手的发型、穿着也都成了学生们争先模仿的对象。面对这些现象,笔者时常思考,为什么流行音乐能如此轻易地将学生吸引?流行音乐能否真正走进课堂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的一些思索和看法。一、现行高中音乐教材中流行音乐作品的基本情况在“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以及新课改“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都涉及到一些流行音乐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只在个别章节中选取了一两首流行音乐作品,而新课改“花城版”教材则在此方面较之以往进行了较大胆的发展,专门设计了一个章节来介绍通俗、爵士等大众音乐,在其它课题中也有一些流行音乐内容的渗透。由此可见,教材的编纂者已经意识到流行音乐对于现今高中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高中生的欣赏需求,并力求使之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二、高中生对流行音乐作品的态度与看法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流行音乐以及教材中选取流行音乐的问题对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四个问题,有372人接受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1、你最喜欢的音乐类型选 项 古典音乐 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 其它 人 数 39 4 277 52 百分率 2、高中音乐教材中要不要选取流行音乐的内容?选 项 应 该 不应该 无所谓 人 数 369 0 3 百分率 0% 3、你认为,现行音乐教材中,流行音乐内容所占比重如何?选 项 偏 多 偏 少 适 当 人 数 0 307 65 百分率 0% 4、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当怎样对待流行音乐作品?选 项 只听不讲 多听少讲 多听多讲 人 数 44 105 223 百分率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现今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接受和喜爱已经远远超出其它音乐类型,他们强烈地希望在课堂上更多地欣赏到流行音乐作品,并表达出渴望进一步探求相关知识的愿望。三、高中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今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这是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德国教育家维恩在研究中曾就这一现象提出如下四个原因:(1)因为青少年期是情绪、情感突变的时期,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不“过瘾”,不能满足要求,因而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表达原始感情且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2)因为他们亲身感受到流行歌曲中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旋律变化以及爵士节奏,使其产生快感;(3)少年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羡慕,并模仿他们,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4)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而流行音乐无论是演唱或者是演奏均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更爱流行音乐。而说到我们的高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除了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有其它一些因素:1、从众心理:中学生处在情绪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融合在集体中。所以当某种事物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其他人也会跟着接受,对于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有些学生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2、定势心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难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他们只是依*少数的先前经验和先入为主的思想为这些音乐下了定论。3、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逆反心理较严重,对于新奇、禁忌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我国,流行音乐最初被视为“靡靡之音”,后来批判之声减少,但仍被认作是粗俗浅显、难登大雅之堂的异类。在学校音乐教学方面,“新课标”出台以前,流行音乐是被拒之门外的,高中音乐课本中几乎看不到流行音乐的踪迹。现在虽然得以进入课堂,但经过教师们诸多考虑后“精挑细选”的流行音乐,在学生看来也早已“过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音乐还是学校教育的“禁区”。而在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高中生更加热衷于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流行音乐。四、如何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的教学目的。1、专题鉴赏正如前面所述,新课改“花城版”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2、辅助鉴赏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花城版”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或是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无论是主题鉴赏,还是辅助鉴赏,教师都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新课标》为准绳,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鉴别、理性对待流行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结束语〉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烎(能干,有才能)囧(orz) 粉(很)稀饭(like)我靠(我遇烎(能干,有才能)886 (拜拜喽!)
这是一个纷繁芜杂的年代,这是一个末世情绪与改革期盼相互拉扯的年代。 牢骚与无聊,搞笑与八卦,温暖与幸福,心酸的乐观,无奈的激愤,自嘲的调侃,因为微博,不时冒出亮点,然后像病毒一样传播。曾记否,2012,各种体粉墨登场,高晓松体、“那些年”体、甄嬛体、“选择体”、舌尖体、无聊体、元芳体、十动然拒体......从小就要造句的我们果然显示了良好的基础;屌丝、逆袭、吃货、高富帅、重口味、躺着也中枪、你妹、正能量、我又相信爱情了......真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从杜甫很忙到“江南style”到最新的“航母走你style”,我们的娱乐精神无所不在。 2012,每一个流行词(语),或多或少都折射了你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存状态、喜怒哀乐。亲,来看目前最齐全的今年流行词(语)吧,让我们齐来洗刷刷......一、这些词(语),你肯定也是传播者(一)各种体:那些年体、高晓松体、甄嬛体、包大人很忙体、选择体、承诺体、惆怅体、暴打分手体、舌尖体、无聊体、元芳体、石头体、杨坤体、陆琪体、绳命体、莫言体、学长帮忙体、梁朝伟生活体、郭德纲体、十动然拒体、一句话证明体、禅师体、90岁体、玛雅人靠不靠谱体。对不起,me只能想到这些。
269 浏览 2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10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242 浏览 7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3 回答
161 浏览 3 回答
305 浏览 6 回答
341 浏览 4 回答
191 浏览 6 回答
283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