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继承的基础上,从社会建设和改造的立场和实践出发,赋予了天人合一思想 “仁”的内核,主张以仁为根本,以和为贵,并把仁和的大同社会作为人类的理想。尽管仁不是孔子的首创,但却是他的学说中统帅一切的主张,仅在《论语》记载中,孔夫子就针对不同情境下不同学生的提问,对仁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比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恭、宽、信、敏、惠”等。所以,后世把他的学说,也称为仁学。孔子在《周易·乾·彖》阐释乾卦时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著名论断 。在《论语》中谈到和时,更进一步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之用和为贵”。礼在本质上就是规则,秩序。并以和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之后的儒家秉承其主旨,在《中庸》把“中和”视天下万物生长发育的大本与达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包含人与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人自身之和谐。和则健,不和则病。而和则须守仁道,即天地要仁,人亦要仁,关键是人要仁民爱物。以“仁民爱物”为根本,追求和谐发展,建构和谐的大同社会的主张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也形成了和其它文化的区分。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