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国内金融市场效率太低,开放引入国外竞争者,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弊: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国家货币政策实施难度加大,过快开放可能引发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的要求, 我国承诺将开放资本市场, 允许外国公司享有国民待遇,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中介组织, 取消跨国界服务限制, 逐步开放资本项目,走向自由化。为了履行加入WTO 的承诺, 中国政府将在2006 年底取消外资投资金融业的股权、地区和数量上的限制, 迎来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目前, 外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企业大多数都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今后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 并转换为当地货币, 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 , 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金融业。本文采用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等人构造的“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 简称为分析范式) , 研究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后对我国金融业的产业组织的影响。一、对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1.进入壁垒。限制外部企业进入的壁垒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垒和经济性壁垒。金融业全面开放后, 政策性壁垒将逐步取消, 经济性壁垒主要体现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殊资源占有所形成的壁垒。跨国金融企业进入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提高绝对成本壁垒, 国内金融企业即使与之经营相同的产品也不具有任何价格优势。跨国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 对其他投资者造成绝对成本壁垒。比如, 跨国金融企业具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资本实力,能够快速调整策略和不同市场的产品, 加速资金的周转, 降低服务价格。另外, 跨国金融集团对我国企业进行垄断性并购, 大量挖走人才, 将对我国金融企业形成绝对成本壁垒。金融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服务量后边际成本比制造业增加产量后边际成本下降的更快, 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国内金融企业规模小, 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跨国金融企业资本实力雄厚, 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 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壁垒。2. 市场集中度。2005 年9 月25日, 以恒生银行新增5000 万美元额度为标志, 跨国金融企业继续扩容, 富通银行、美林国际、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相继获得新增或新批的额度。根据国家国内贸易局金融企业信息中心的资料计算, 2001 年我国最大的50 家金融企业集团的服务额为 亿元, 仅占全国社会产品金融总额 亿元的 , 金融市场的集中度CR50=, 而美国同期金融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我国的 倍。随着跨国金融企业的进入, 我国金融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3.纵向一体化。跨国金融企业的纵向一体化, 一方面表现在批零业务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与我国金融业组成战略联盟, 甚至入股兼并我国金融业。在品牌经营方面, 除采取降价、网络等手法外, 还通过跨文化营销与热心公益树立社会形象, 从而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二、对我国金融企业行为的影响QFII进入金融领域后, 由于其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 增强了市场竞争程度, 这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行为。1.价格行为。金融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 价格是其主要的竞争手段。跨国金融企业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往往采取各种灵活的定价策略, 国内金融企业纷纷因此而加入价格战的行列。价格竞争中采用最多的是根据不同投资者需求差异性的特点制定价格歧视策略, 如会员制就是将投资者分成会员顾客和普通顾客等两类, 对价格敏感并且经常光顾的客户实行会员顾客优惠价。还有搭配服务、优惠折扣、返还式降价等方式都是不同类型的价格歧视策略。2.促销策略。跨国金融企业在促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通常采取各种广告、主题活动等形式促销。以贡献度把客户分为三类: 最有价值客户及最具增长性客户及负值顾客。以个人金融业务为例, 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资产多少划分, 15 万人民币以下为大众零售客户, 15~50 万的为个人理财客户, 50~100 万的为私人银行客户。据中国农业银行内部研究机构的测算,客户每笔存款只有超过1500 元银行才有可能赢利, 但我国商业银行却存在大量低客额储蓄账户, 目前仅工商银行100 元以下的账户占总账户的, 其平均存款只有13 元。三、对金融市场绩效的影响金融业全面开放后, 面对市场结构的变化, 企业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 必将影响到金融业的市场绩效。我们将从资源配置效果、技术进步和利润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QFII 进入金融领域后对金融业市场绩效的影响。1.资源配置效果。跨国金融企业进入后,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之间采取各种降价促销策略, 投资者就可以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购买到更多的产品组合,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目前, 跨国金融企业投资银行、保险、金融经营的品种多、服务的批量大、服务价格较低, 国内金融企业采取低价跟进策略, 会使市场上总体价格水平下降, 优化金融业的资源配置,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技术水平。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在日常经营中已实现了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 公司总部及时制定决策, 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协调金融商和顾客的关系。国内金融企业将在技术水平方面向跨国公司模仿、学习, 甚至进一步创新, 使中国金融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3.利润水平。跨国金融企业为了站稳脚跟, 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的低价促销策略,必将影响到国内金融企业的服务额和利润水平, 一批规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将被淘汰甚至倒闭破产。中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 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绩效, 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内金融企业的并购与重组, 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 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 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 降低管理费用, 提高企业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带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在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 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 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的金融从业机构在公司治理、管理能力、运营理念、投资技巧乃至资金实力等方面与这些国际上领先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都有明显差距, 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是十分严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自己的生存竞争能力, 是我们的金融从业机构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四、小结优化金融行业结构, 促进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的发展。首先, 培育适合整个金融业成长的土壤。要研究金融各业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 制定金融各业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以利于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的成长和壮大。其次, 协调好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关系, 重视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 充分认识证券市场所独有的重要作用, 彻底改变和扭转“重银行、轻股市”的做法, 尽可能避免政策因素引致证券市场频繁的大起大落, 以免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过去几十年, 发达国家金融业者的投资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 可待续发展的新金融投资理论等学术研究已经深入开展, 并取得相当成果; 国外金融企业亦已行动起来, 自觉地实践新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结在一起。反观国内, 虽然已有金融企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 但国内金融业整体对环境风险、环境价值的认识还不足, 公共部门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业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也还很不够。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尽快缩短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改变传统的贷款方针, 在信贷投资安排上尽可能体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 引导经济发展走上“绿色”之路, 这是国内金融业应有的思路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