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在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但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其它经济成分被消灭,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而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再次出现了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据此有人认为三大改造在1953—1956年间进行,时间太早了,进行的也太快了,超越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说明:考生在回答时,不论同意与否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同意第一种观点:①新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很低下的,实行公有制为主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做法是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的。②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种做法不但是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而且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后来不断僵化,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阻碍。③正因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才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再次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做法,实践证明,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④总之,三大改造是必要的,但进行的太早太快,实质是一种“左”倾冒进错误。不同意第二种观点:①通过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没收官僚资本、进行抗美援朝、 发动“三反”“五反”运动、继续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等措施,到1953年,人民政权已经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便提上了日程。同时,以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已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矛盾也急需解决,因此,在1953—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是必要的。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便是证明。③我们今天改革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尽管再次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但和过渡时期相比决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并不能说明三大改造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