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是明朝初年的心腹之患。为了给大明王朝打下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后世子孙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和生活,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以及继任者朱棣,频繁发动对漠北的远征。尤其是朱棣,五次远征漠北都是御驾亲征,可谓是下了血本。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朱元璋对漠北的征讨取得了辉煌战果,而朱棣虽然每次亲征都声势浩大,可战果却远不如朱元璋,反而劳民伤财。但尽管如此,朱棣五次远征漠北还是受到了后世推崇,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方面,这和人们的感性因素有关。在传统观念里普遍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皇帝御驾亲征,才显得与民一体,哪怕是败了也是悲剧英雄。而朱元璋的漠北之战虽然大获全胜,可他是在南京的皇宫里吃着西瓜听着汇报就搞定了,但朱棣这边却是亲自上阵挥刀杀敌。对比之下,朱棣自然更符合盖世英雄的形象,因此后世人对朱棣推崇备至。
另一方面,从理性来说,朱棣的北征极大压制住了瓦剌和鞑靼两个部落,谁也不可能一统漠北。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漠北之战的敌人是元朝的残存实力,他们撤到漠北之后就靠着几个主要城市继续称王称霸,因此更有利于明朝武将们的集中打击。但问题是,北元残存实力被消灭之后,漠北出现了真空地带,那么广袤的土地谁来统治呢?
于是,各个部落的野心家们开始睡不着了,想尽办法都要成为漠北的主人。而其中瓦剌和鞑靼则是最重要的两支力量,一旦任由他们继续发展,一定会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于是,朱棣频繁出征,始终对瓦剌和鞑靼的震慑力,为的就是分化漠北的凝聚力,让这些在马背上长大的部落勇士们不会一心和明朝死磕。
当然,也有人说明朝国力强盛,即便是真的发生了全面战争也不怕。可问题在于,游牧民族的经济水平较低,发动战争的成本也很低,而且机动速度很快,对于已经习惯农业生活的汉族来说,和北方少数民族打仗就等于是在和影子搏斗一样,就算是赢了也得不偿失。毕竟,敌人的家底儿充其量就是一匹马而已。所以,朱棣对漠北的远征等于是将全面战争的火种浇灭在了萌芽之中,避免了明朝未来消耗更多国力来应付。
只不过,朱棣死了之后,明朝继位的仁宗、宣宗都更偏向于守成,并没有太多的军事才能。宣宗倒是亲征过,但是也只是围绕着长城打了一仗而已,虽说赢了可是却没有给敌人造成重创。而由于宣宗死得太早,因此那些当时臣服的北方各部落再次崛起,于是瓦剌部在多次兼并战争中笑到了最后,成为了草原新的霸主,一场土木堡之变把朱元璋、朱棣两代君王的战果碾压得灰飞烟灭,从此走了下坡路,再也没有重新辉煌过了。